廣東和廣西的“廣”在哪裡?兩廣為何要分家?

在中國上千年的行政區劃沿革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行政區劃命名體系。在中國目前34個省級行政區劃中,尤以方位命名且成雙成對出現的省份名稱給人印象最深,例如

湖南湖北、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廣東廣西。

廣東和廣西的“廣”在哪裡?兩廣為何要分家?

中國省份中的東西南北

很多人都知道,湖南湖北的“湖”指的是洞庭湖,山東山西的“山”指的是太行山,河南河北的“河”指的是黃河,但廣東和廣西的“廣”在哪裡,卻很少有人能說出。和湖南湖北這些以山川河湖命名的省名不同,廣東和廣西的“廣”來源於一個叫“廣信”的古地名,那麼廣信又在哪裡?廣信和廣東、廣西之間又有什麼故事?

“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

在先秦時期,長江以南的整個中國南方地區都處於未開發的狀態,中原人將生活在這裡的部落民稱為“越人”(“越”與“粵”通用),又因為越人支系眾多,故統稱“百越”,而嶺南地區的主要以南越、西毆、雒越三支越人部落為主。

廣東和廣西的“廣”在哪裡?兩廣為何要分家?

“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忠興”——《漢書·地理志》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遣屠雎、趙佗等率六十萬秦軍征服了南方百越,並在嶺南地區設置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嶺南兩廣正是被納入中原王朝的統治,加速了嶺南百越和中原漢民之間的民族融合,促進了當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是嶺南兩廣加入中國大家庭的開始。

廣東和廣西的“廣”在哪裡?兩廣為何要分家?

南越三郡

秦末大起義爆發後,南海郡尉趙佗切斷了五嶺四關等中原通往嶺南的各條通道以割據自治,以番禺為王都,自稱南越武王,建立南越國

到了漢武帝時期,南越國內部就是否完全併入漢朝發生激烈矛盾,漢武帝藉機出兵滅了南越,再一次將嶺南地區納入中原王朝統治。在征服南越後,漢武帝在南越領地設置了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九真、交趾、日南七郡。

廣東和廣西的“廣”在哪裡?兩廣為何要分家?

交趾七郡

由於南越國都番禺在平越戰爭中被焚為廢墟,漢武帝在離水鬱水交匯之處新建了一座城池,取“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之意命名為廣信,廣信就此代替番禺成為漢代嶺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廣東和廣西的“廣”在哪裡?兩廣為何要分家?

在兩漢三百多年的時間裡,嶺南地區逐漸形成了以廣信為中心的蒼梧文化,成為包括粵語在內的嶺南文化的起源之地。由於廣信的特殊地位和地理上的中心位置,當地人們逐漸形成了以“廣信以東”“廣信以西”區分嶺南的習慣。

交廣分治,兩廣分家的開始

東漢末年黃巾之亂爆發後,為了儘快平叛,漢靈帝將之前只有監察地方功能的十三刺史部改為十三州,州牧作為一州之主官,直接掌管州內的軍政大權,例如曹操就擔任過兗州牧、青州牧。在這樣的背景下,交州七郡成了各路諸侯爭奪地盤的一方戰場。

廣東和廣西的“廣”在哪裡?兩廣為何要分家?

割據荊州的劉表率先出手,饒過東漢朝廷任賴恭為交州刺史、吳巨為蒼梧郡太守,將交州七郡據為己有。東漢朝廷自然不甘心失去對交州的控制,隨機籠絡蒼梧郡的地方豪族士燮,任其為交趾郡太守,“董都七郡”。士燮家族控制著交趾、合浦、九真、南海四郡,與劉表控制的蒼梧、鬱林、日南三郡在交州對立。

“交州絕域,南帶江海,上恩不宣,下義壅隔,知逆賊劉表又遣賴恭窺看南土,今以燮為綏南中郎將,董督七郡,領交阯太守如故。”——《三國志·士燮傳》

孫權在東吳站穩腳跟後,為擴張勢力也參與到對交州爭奪戰中來。建安15年(210年),荊州派內部發生分裂,吳巨驅逐了交州刺史賴恭,孫權趁機拉攏賴恭,以步騭(zhì)為新任交州刺史,領兵南下,意圖接管交州。

廣東和廣西的“廣”在哪裡?兩廣為何要分家?

《三國演義》中的步騭

步騭到任後,設計誅殺了蒼梧太守吳巨,隨後輕鬆擊敗了群龍無首的荊州兵,奪下蒼梧三郡。而對於士燮這樣的地方豪強,步騭許諾只要士燮承認其交州刺史的地位,便讓他們安心留在原來的郡縣供職。一殺一和之下,步騭很快將交州七郡都納入到東吳政權的統治之下,結束了交州的混亂局面。

而為了鞏固東吳在交州的統治,分化瓦解地方勢力,步騭決定分治交州。建安22年(217年),步騭重新修建了南越國滅國之時被毀的番禺城,並將交州州治從廣信遷到番禺。隨後在黃武5年(226年),步騭將交州一分為二,分蒼梧、南海、鬱林、合浦四郡為廣州、州治番禺,廣州由此而來;剩下的交趾、九真、日南、朱崖、高涼五郡(崖、高涼二郡為孫權新設)仍為交州,州治交趾。

廣東和廣西的“廣”在哪裡?兩廣為何要分家?

東吳時期的交州、廣州

不過,這時的廣州是包括嶺南兩廣大部分地區的一級行政區,和現在的廣州市有很大區別,而分治後的交州也只是如今的越南北部和雷州半島地區,交廣分治只是兩廣分治的開始

從嶺南五府到兩廣分治

從東吳到南朝蕭齊這兩百多年的時間裡,嶺南地區一直保持著廣州、交州分治的傳統,但自兩漢延續而來的州制在南北朝的對抗過程中漸漸瓦解,嶺南的行政區劃格局也迎來轉變。

在南北朝對抗的時代背景下,南朝政權不僅為籠絡貴族和將領增設了大量州部,還為了安置南遷的中原百姓設置了許多喬遷州,使得三國時期的吳蜀5州(楊州、荊州、益州、交州、廣州)到了南齊時期膨脹到21州。南梁代齊後,州制的泛濫更加嚴重,原先的嶺南三州(交州、廣州、崖州)擴張到25州之多。州制的破壞造成地方治理上的混亂,使得以廣東(廣信之東)和廣西(廣信之西)稱呼嶺南地區的習慣開始流傳開來。

廣東和廣西的“廣”在哪裡?兩廣為何要分家?

南梁時期嶺南諸州

唐朝建立後,整個嶺南地區的州已經達到87個之多(包含羈縻州),為了解決州制糜爛,加強對地方的管理,自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到唐高宗永徽年間,唐朝在嶺南地區逐步形成了以嶺南五府為核心的地方制度。廣州都督府、桂州都督府、邕州都督府、容州都督府、安南都督府合稱嶺南五府(或稱嶺南五管),都督府長官稱經略使,

廣州刺史兼任五府經略使統管嶺南五府。

在都督府的基礎上,疆域空前遼闊的唐朝借鑑漢朝的十三州部,根據山川形勢將全國分為十道(貞觀十道、開元十五道),如今的兩廣地區為嶺南道。

廣東和廣西的“廣”在哪裡?兩廣為何要分家?

開元29年嶺南到州府(741年)

安史之亂後,原本只用於邊境地區的節度使制度

開始廣泛運用於全國,各道觀察使、各都督府經略使、各州刺史成為掌管地方軍政大權的割據勢力與中央朝廷對抗,原先的嶺南五府也在這一背景下瓦解。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剛剛即位的唐肅宗任命賀蘭進明為嶺南五府經略兼節度使,總管嶺南五府,以節度使制度為代表的軍鎮制度開始在嶺南落腳。唐懿宗鹹通三年(862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二道,嶺南東道治廣州、嶺南西道治邕州。

到了昭宗年間,原來的嶺南五府完全脫離了中央控制,嶺南東道變更為清海軍;嶺南西道變更為懷遠軍;桂管都督府變更為靜江軍;容管都督府變更為寧遠軍;安南都督府變更為靜海軍,嶺南地區進入軍鎮割據階段

廣東和廣西的“廣”在哪裡?兩廣為何要分家?

唐朝後期嶺南軍鎮

904年,嶺南軍閥劉隱通過賄賂朱溫坐上了清海軍節度使的位置,後擊敗寧遠節度使龐巨昭、高州防禦使劉昌魯割據嶺南。唐朝滅亡後,劉隱之子劉龑在廣州稱帝,建立起以嶺南為中心的割據政權,史稱南漢。

北宋在平定南漢後,在嶺南地區重新設置唐時的嶺南道,後更名為廣南道。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改道為路,將全國劃分為十五路,廣南道被劃分為廣南東路、廣南西路,這時的廣東、廣西的區劃輪廓已經基本成型。

廣東和廣西的“廣”在哪裡?兩廣為何要分家?

宋時期廣南東西二路

從漢時期的十三州、到唐時期的十五道、再到宋時期的十五路,在中國地方行政區劃沿革過程中,除了體現中央集權和地方割據力量的角鬥,也反映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以兩廣地區為例,秦時初征嶺南,只初步開發了三個郡,主要由南征的秦軍和當地越民組成,是中原文化紮根嶺南的開始。兩漢時期的武帝滅南越和孫權定交州,進一步刺激了中原人民向嶺南遷移,加速了南北之間的經濟文化融合,嶺南地區發展到兩州九郡。南北朝至隋唐這段期間是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重要時期,也是嶺南地區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到唐朝建立時,嶺南地區已經發展到87個州(秦漢時期的郡)之多,足見嶺南地區人口繁育之旺,經濟文化之繁盛。進入宋朝後,嶺南地區地域之廣、州縣之多,將其作為一個行政區管理依然行不通,兩廣分治自然水到渠成。

儘管宋朝之後,兩廣地區的行政區劃也有過調整,但廣東、廣西之名卻永遠留在了中國的行政區劃地圖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