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人公叫餘長生,他在村裡是個傳奇人物。30來歲的時候就積累了億萬身家,在上海折騰的一系列創業項目,能讓鄉親們街頭巷尾談論好幾天。但是後來,餘長生生意陸續挫敗,40多歲的時候突然走入了人生谷底。
為了擺脫這種困境,餘長生做了一系列大膽的決定。每一次都讓人捏一把汗,但是他卻越來越成功。
我們先從他的小時候講起——
小時候餘長生家裡的日子並不好過,上世紀80年代,20歲出頭的餘長生去上海闖蕩,從當小工開始,然後買船跑運輸,到最後在上海擁有了三個碼頭。
2000年,村裡在修路的時候才知道餘長生成了大老闆,當時村幹部找家鄉能人捐款,餘長生直接拿出20多萬修橋。像這樣由余長生出資修建的路橋,村裡還有6處。30出頭就身價過億,產業橫跨貨運碼頭、建築材料和軋鋼多個領域,餘長生成為了鎮上的首富。
但一切轉變都是從2010年開始。
那時他在貨運碼頭、建築鋼材的生意都遇到了困境,花了3000多萬在興化開發的樓盤也閒置了一大半賣不出去。30多年打拼下來的產業一日不如一日,事業岌岌可危,餘長生迫切需要找到一條新出路。
初嘗試:養蟹
2011年的一天,餘長生聽老家一位朋友提起,說自己養大閘蟹一畝就賣了一萬多。餘長生覺得養蟹投入小、回報大,也想靠養大閘蟹轉型,就在當地流轉了600多畝蟹塘。
餘長生想打一個翻身仗,可他之前從沒養過螃蟹。別人的螃蟹一年畝產300多斤,可餘長生養出來的螃蟹一畝只有幾十斤,不僅產量小,就連個頭也只有別人家的一半。忙活一年,不僅沒賺錢,還搭進去一百多萬。
第二年,餘長生不甘心,可誰知又碰到連續20多天的高溫,螃蟹生了一場病,不到一個月,五六萬金蟹全部死光。
2014年,餘長生又請專家又學技術,好不容易養的螃蟹,每隻都又大又肥,餘長生心裡樂開了花。但他萬萬沒想到,螃蟹也有大年,那一年螃蟹的價格一路下跌,出塘價一斤才6、7塊錢,市場價比往年下降了70%,連成本都不夠。
本來還想著靠養螃蟹轉行,可三年就虧了400多萬。一個面臨破產的人,究竟是如何絕處逢生,找到賺錢高招的呢?
再出發:螃蟹變蟹醬
2014年中秋節,餘長生望著10多萬斤賣不出去的螃蟹,既著急又難過。餘長生的女兒在國外讀書,女兒給餘長生打來電話說想家,想吃家鄉的大閘蟹。餘長生聽了心都碎了,一是心疼女兒,二是養蟹虧了幾百萬,家裡有十多萬斤的大閘蟹,提到大閘蟹就傷心。
興化當地有做蟹黃油的傳統,餘長生的廚藝不錯,平時燒得一手好菜。他靈機一動,把賣不掉蟹的帶回去,用姜、蔥、辣椒、料酒作為材料,然後加蟹肉、蟹黃翻炒,最後加點黃豆醬小火慢慢熬。幾分鐘之後,大閘蟹獨有的香味就呼之欲出了。
一份蟹醬做出來並不容易,過程很繁瑣,蟹肉全靠手工削,還有很多部位都不能吃。但因為愛女兒,餘長生都要把肉一點一點全挑出來。餘長生沒想到,自己給女兒做的一道美味居然在國外大受歡迎,女兒的朋友都對這個蟹醬讚不絕口。
餘長生又做些蟹肉醬送給親戚朋友們品嚐,誰知評價都很不錯。家裡的孩子們還幫他在微信上試賣,做出來的蟹肉醬被搶購一空,一瓶賣到了68瓶,一個月就銷售3000瓶。
餘長生做的蟹肉醬不僅味道鮮美,還很方便。因為當地本來就有吃醬的傳統,所以大夥兒很快就接受了餘長生的蟹肉醬。沒想到本來是因為寵愛女兒才做出來的醬,居然讓餘長生在資金最困難的時候找到了一線生機。餘長生算了一筆賬,自己塘裡十幾萬斤的螃蟹賣不出去,但要是做成蟹肉醬就能賣出近1000萬,這生意有得做。
2015年,餘長生賣掉自己鋼材廠的所有設備,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個食品加工廠,他打算靠手工蟹肉醬再次創業。
撿蟹爪、掏蟹黃、挑蟹肉、拈蟹腿,剝蟹不但要講究速度,還得剝的乾淨。一隻大閘蟹把肉全部削乾淨最快也要三分鐘時間,而出肉率只有重量的25%左右,即一整隻螃蟹能挑出的肉可能還不到一兩。
手工削蟹雖然繁瑣,但保留了大閘蟹的肉質和口感。餘長生給自己的蟹醬定價68元一元。2016年賣了10多萬瓶,銷售額近千萬元。
女兒的一個電話讓生意峰迴路轉,不僅自家的螃蟹不愁銷路,而且還幫著10多戶的養殖戶都實現了增收。關鍵是,餘長生還解決了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把銷售過程當中不好賣的殘蟹也利用了起來,又降低了成本。餘長生、養殖戶,還有消費者,都是各有所得。
在螃蟹生意走上正規之後,餘長生又發現了一個更大的商機。江蘇省湖泊眾多,水網密佈,當地的水產品非常豐富,這回餘長生盯上了小龍蝦,他又有啥賺錢高招了呢?
新目標:瞄準小龍蝦
餘長生通過螃蟹已經掌握了加工技術,也有了生產線。這時他轉變了思路,餘長生盯上的下一個項目就是小龍蝦。
江蘇省作為中國五大小龍蝦大省之一,小龍蝦產業一直有著較好的發展。但很多人都替餘長生捏了一把汗。因為小龍蝦做醬成本太高了,小龍蝦按收購價一斤25元左右,但蝦頭蝦鉗佔比太重,出肉率只有25%,還不算人工和包裝,這樣的話壓根就不賺錢。
可餘長生卻有自己的如意算盤——螃蟹到了春節後就過季了,而小龍蝦正好三月份開始上市,可以和螃蟹實現錯峰,延長銷售期。而且他還說自己有辦法不僅能用小龍蝦賺錢,還能讓利潤達到30%,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答案就是小的小龍蝦。在養殖過程中往往有10%的蝦個頭小,只有兩鉗到三鉗左右,這樣的蝦因為規格小,而且殼比較軟,不耐長途運輸,但這些蝦卻可以幫餘長生一年多賣500多萬。餘長生覺得小蝦相比於大蝦,不僅價格便宜,而且出肉率更高。
餘長生利用小規格蝦,將利潤提高了三成,既實現了產業運轉,也豐富了品類。正是這些別人看不上眼的殘蟹小蝦,讓餘長生扭轉了局面,公司發展得越來越好。餘長生的蝦蟹醬在當地也有了名氣,為了打開更大銷路,餘長生直接找到當地景區的特產店合作。餘長生的醬因為新鮮稀奇,又是當地特色水產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再嘗試:轉戰麻蝦
通過蝦蟹醬,餘長生一年就賣出了1000多萬。他發現,水產品醬料是一個龐大市場,很多都可以做成醬料,螺螄、扇貝等等。但是他經過市場調研後發現,不是做什麼醬都賺錢。餘長生找到一個他認為最賺錢的東西,但這個卻是最不被大夥兒認可的——麻蝦。
麻蝦體長只有0.9釐米,因其永遠長不大,小如芝麻而得名,餘長生這次盯上的就是麻蝦。
麻蝦產於江蘇鹽城、東臺、南通等地區,在市場上很常見,一般賣到六七元錢一斤。當地有“好菜一桌不及麻蝦一吮”的說法,麻蝦因為皮薄質軟,味道鮮美獨特。不少當地人都有做麻蝦醬的傳統手藝,家家戶戶都喜歡在吃飯時來點麻蝦當佐料,提鮮提味。
餘長生覺得麻蝦是一個商機。之前大閘蟹醬和小龍蝦醬價格偏高,消費人群有限。餘長生急需一個新的產品打開銷路,麻蝦市場價格低,他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突破口。
2017年,為了實驗,餘長生買了1000多斤的麻蝦回來,想借著麻蝦醬拓寬銷路。可是還沒賣出第一步,麻蝦的肉卻融化了,這些麻蝦只能當垃圾處理了。
餘長生做醬已經得心應手,可是面對會自動融化的麻蝦,餘長生第一次束手無策了。他沒想到做麻蝦醬的難度遠遠超出了他的想象。麻蝦的蛋白質含量高,鈣含量高,磷含量高,還有一些不飽和脂肪酸,對保鮮要求更高,非常容易氧化。
一隻麻蝦只有6毫克左右,餘長生反覆實驗,現在一個篩子每次清洗20斤左右,同時有8個工人一起爭分奪秒,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1000斤蝦就清洗完畢。關鍵是既不損傷到麻蝦,又能夠清洗徹底。現在餘長生在三個小時內就可以將新鮮麻蝦加工好。之前的蟹醬和小龍蝦醬因為品質好在市面上贏得了好口碑,餘長生的麻蝦醬賣價比別人高,卻依然供不應求。
新挑戰:草魚
是的,你沒看錯,餘長生又有了新挑戰。
市場上兩三斤左右的草魚最受消費者的喜歡,而體重10斤以上的草魚卻很不好賣。但餘長生靠著這種魚做出來的醬,讓他一年又多賣了500萬元。
2017年的一天,餘長生去市場進貨,偶然間看到賣魚的攤位上剩下的都是一些大魚。大魚肉多,一般三口之家一頓吃不完,而且肉質比較粗,雖然新鮮,一斤也只賣四五元錢,但是少有人買。餘長生卻覺得這是個不錯的商機,大魚肉質比較厚,市場小,但是卻適合做魚肉醬,因為不會被輕易打碎。可沒想到,餘長生一提出這個想法,就被很多人反對,他們認為草魚的小刺太多了。
之前餘長生了解到,市場上有一些做魚丸、魚肉鬆的企業,但大部分都是用機器把魚肉和魚刺打碎混合在一起。但這樣有一個問題,機器打碎的魚肉很碎,吃不到魚肉質的纖維,如果想要保留就只能先把魚刺剔除再用手工。可這樣費時費力,萬一有小的魚刺挑不出來很容易出問題。
誰也說不清一條魚身上到底有多少跟刺,要想把刺挑得一根不剩,別人幾乎連想都不敢想。但餘長生想要挑戰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經過反覆實驗,員工們已經對哪個部位刺多刺少了如指掌,餘長生還設置了5道程序反覆檢查,最後還要用手把魚肉撕成米粒大的小肉粒,既不破壞魚肉纖維,又防止了有漏掉的魚刺。現在餘長生還開發了兒童魚肉醬、兒童麻蝦醬,填補了市場空白。
截止記者採訪時,餘長生已經生產了10多個品種,通過線上線下銷到北京、長三角等地區,銷售額達到3000萬元。餘長生也解決了當地200個就業崗位,帶動近100戶村民增收致富。
有人說創業就是整合資源,把所有資源發揮出最大價值。怎麼整合呢?餘長生的方法可能是其中的一種。
在生意走入低谷的時候,餘長生選擇緊緊抓住家鄉的資源不放手,養殖選的是當地特色的水產品,銷售參考的是當地傳統的特色加工,打通上游、下游的同時,又不斷地突破創新,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每一個創業者身邊其實都有資源,學會去運用它、利用它,形成自己的特色,就可能收穫意想不到的驚喜。
素材來源:中國鄉村之聲《追夢2050》欄目
圖片均來自網絡
編輯:劉思思
責任編輯:喬萍莉
監製:舒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