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初中阅读理解,需要的是这三种能力(中考+开学必备)

终于上初中了,在语文上,大多数同学都会遇见一个拦路虎:阅读理解!

为什么你读了这么多书,阅读理解题目仍然会失很多分?

为什么你明明读懂了阅读理解文章,却看不懂题目?

为什么阅读理解文章如此简单,比你读的大部头小说简单多了,你却总是在低分徘徊?

为什么你总是看不进去阅读理解文章,一读就走神?

为什么你觉得自己明明看懂了,答题答得非常好,却总是得不到满分?

……

首先,你要明白娱乐型读课外书的能力与精准分析、解读作品所需要的能力是不同的。

比如,你可以一天看完东野圭吾的《白夜行》,看完眉飞色舞唾液横飞的跟小伙伴讲故事情节。那你知道更深层次的吗?变成阅读理解题目,你会做吗?

换个简单例子,几乎所有小朋友都知道《白雪公主》的故事。但是一部分是通过妈妈讲故事,一部分是看动画片,一部分是看绘本,一字不漏自己读原著的只是一部分而已。

那《白雪公主》这个故事,3岁到100岁去读,收获都不一样。

3岁小宝宝,知道了善良美丽的白雪公主,恶毒妖艳嫉妒的后妈。她的脑中呈现了脸谱化的人物设定。

10岁小朋友,我们可以问他:宝宝,白雪公主长啥样?

“皮肤像雪一样的白嫩,又透着血一样的红润,头发像乌木一样的黑亮。”

接着引导她写作文时可以模仿,反复应用。

15岁的孩子,可以探讨“嫉妒”这个话题了。

25岁,可以逆向思维,分析白雪公主这个假圣母。

35岁,可以从后妈的角度来思考了。

45岁,回归到人性,白雪公主如何把一手烂牌打好的?如何从后妈的魔掌中逃出来的?

……

当然这些年龄是我随手举例,有人15岁时心智水平已经达到上面45岁的程度了。

所以,你看,同样是读《白雪公主》,不同的人,不同的思考,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阅历,不同的年龄,读后收获也不同。

(我用童话做素材写的作文那一次,我战胜了耻辱)


你面对初中的阅读理解题目,心智模式还停留在三岁到六岁只看故事只看热闹的层面,脑子里积累的词汇量简单到乏善可陈,哪怕你自以为看懂了《白雪公主》,我稍微问你几个问题,你就张口结舌了。


那么,心智水平,也就是认知能力低下的人,看的书也不会厉害到哪里去。你把《斗罗大陆》看三十遍,把同类爽文都看完,数量是上去了,也可以自称读书多。

然而,有什么卵用?

读一本跟读一百本有什么区别?认知能力有提升吗?

所以,今天只具体分析阅读理解做不好的根本原因——认知能力不够。


接下来我总结下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在阅读理解中得高分。

01、提升认知能力,提升阅读理解水平。

02、小升初、中考、高考的阅读理解文章是类型化的。二三十年都没有大的改动。要想提升做题能力,就在这个特定范围内训练。

03、像学其他学科那样重视母语学习,既然英语数学物理历史都有名词术语,为何中文的名词术语你就轻视呢?比如你学历史,你该知道“导火索”、“直接原因”、“根本原因”这些术语的区别吧。


04、小学和初中阅读理解文章作者大多是上个世纪50—70年代出生的作者。我们读一篇或一部作品,要了解时代、作者、作品这三个元素,才能深入理解。这个做学问的方法是我大一时现代文学教授童秉国老先生讲的。对于小学、初中来说,照样适用。

上个世纪50—70年代出生的作者,成长中经历过一系列的大变革,经历过贫穷、知道什么是底层,了解贩夫走卒,品尝过谋生之不易,经历过从新中国到文革到改革开放、再到现在经济高度繁荣。

如果孩子不了解,就会经常产生“何不食肉糜”的疑问。


05、引导孩子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底层社会。不要引导孩子要么有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同情别人,要么一脸嫌弃的鄙视。哪怕你三观真的如此,也不要这样教孩子,去残害下一代。真的很LOW。

阅读理解所选文章会有大量呈现上个世纪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之前的底层老百姓日常生活百态的类型。

无论是简单粗暴的鄙视,还是简单粗暴的同情,都是头脑简单未经过思考,人云亦云的经不起推敲的无聊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对于做阅读理解题目也好,理解人性也罢,学习人情世故,都是不利的。


06、要非常明确:一个阅读理解题目做的好的孩子未必阅读理解水平高。但一个能读《红楼梦》,不只是看热闹看宝玉黛玉谈恋爱的孩子,阅读理解水平是真的高。

07、阅读理解文章大多是很接地气的,就是写的老百姓日常生活,人情世故。有时间可以带着孩子去菜市场、批发市场、海鲜市场等等第一生产交易的市场去逛逛。目前阅读理解文章还没有选择反应大都市的,都还是呈现农村、小城镇生活的。王子公主们应该走下凡间,鞋子沾点泥土。去坐坐公交地铁,观察采访下小商贩。


08、阅读理解题目,被扣三分以内,心平气和,就当放弃了这三分。因为阅读理解题目要想做满分还真的有运气成分在里面。

09、做阅读理解,娃要跟四个人PK,一是写这篇文章的作者,二是节选这篇文章的人和出题目的人,三是改卷老师,四是你自己。

如此,做阅读理解题目实际上是“揣摩上意”。哪怕你的理解和作者一样,但是和出题人、改卷人不一样,照样被扣分。

我认为阅读理解题目除了考察我们对母语的掌握程度外,还有培养听话的人的功能。不予评价。身在其中,只能想对策。

那么,考察我们对于母语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水平这一部分,我们要死磕。剩下的“揣摩上意”,也就是猜别人所想,满足对方所需,尽人事,听天命,足矣。

10、有的放矢刷一定类型、一定数量的阅读理解题目,认真听讲、认真订正、总结类型、练习手感。

总而言之,阅读理解如果要得高分,需要认知水平高、阅读理解能力强、做题技巧会用。这三种能力,最简单的就是做题技巧。最重要的是认知水平。

你看看你是属于哪块需要提升?

有的放矢,不要焦虑,不要无头苍蝇一样乱闯乱撞。

焦虑没用。

焦虑的本质是恐惧。

一旦习惯了恐惧。学习的动力变成恐惧,就很没意思了。你还要保持终生学习呢。

为啥不能把学习的动力变成乐趣、快乐、欲望,甚至虚荣心都可以,别变成恐惧。一旦承受不了恐惧,要么破罐子破摔,要么就走上极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