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難求禍難避,但卻可以因為個人的修養而相互轉化

人之一生,所有遭遇,有的時候是福,有的時候是禍。總之,人生不是福,就是禍不是禍,便是福。

所謂“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每一個人莫不希望“求福遠禍”。但是,禍福都有緣由,所謂“禍福有因,自作自受”;一切禍福,都是我們造作後的“自食其果”。所以,有的人“福至心靈”,有的人“禍從口出”;有的人“因禍得福”,有的人“禍起蕭牆”;有的人“福星高照”,有的人“飛來橫禍”。吾人都希望“趨吉避凶、求福遠禍”;然而世事多變,一切都不能盡如人意。所謂“禍不單行,福無雙至”,當禍福已經成形,就像燒起來的火勢,難以撲滅。所以我們平時應該要注意自己的所作所為,要培養福德因緣,如此自能消災免禍。

當一個人在遇到財物損失、家人不幸、自身災難時,不要完全怨天尤人,因為這都有其必然的“前因後果”。所謂“禍福都是因果的寫照,因果都是禍福的定律”;每個人對禍福的看法,都應該知道“禍福無門,唯人自招”。

福難求禍難避,但卻可以因為個人的修養而相互轉化


我們遇到的“是福是禍”,就如“煩惱與菩提”,往往糾纏不清。有時候本來是“福德因緣”,由於心念不正,所以“福報變禍兆”。

例如:張三和李四開公司做生意,張三帶著錢來給李四投資,李四負責經營不用出錢。倆人約定好了分賬的規則。但因為張三還有別的事兒要忙,所以不能時刻待在公司,於是李四覺得這是一個機會,可以趁張三不在公司不熟悉公司業績,所以故意在賬目上把業績做得很差。把大把的利潤都裝到自己的腰包裡。這就是心術不正,不按照兩人實現商定的規則分享利潤,而是算計對方把利潤偷偷拿走,然後告訴對方生意是虧損的。誰知時間長了難免出紕漏,張三知道後以李四侵吞公款為名向公安機關報案。結果李四鋃鐺入獄。偷偷拿走的錢也必須退還張三。這就是典型的把福報變成了禍,自己把自己送進了牢房,自己給自己招來了牢獄災禍。

有的時候是禍事,由於用心純正,所以禍患反而成了福報。例如:張建剛是一個快遞員,一天在送外賣的過程中為了躲避一個逆行的老人不小心刮花了路邊的一輛豪車。這個逆行的老人頭都沒回就直接走了。但張建剛卻沒有直接離去,他把自己的送餐的電動車在路邊停好,然後拿出一張紙寫下了“您好,我是一名送餐員,因為我不小心刮花了您的車,所以我願意承擔您修車的費用。因為我現在需要去送餐,所以不能在這裡等您。我留下我的電話給您,當您看到這個留言後可以打我的電話聯繫我,我過來給您賠償修車費用。我的電話是153*******”。半天過後車主周鑫來到車邊看到車子被刮花心裡頓時火氣很大,他想繞著車看看車子周圍還有沒有其它的刮花面,在繞到前擋風玻璃時看到了這個紙條。周鑫看完這個紙條瞬間心裡冷靜了下來。他打給了送餐員。送餐員來了以後連連錯說對不起對不起!然後就問車主自己賠多少錢。沒想到車主拒絕他的賠償。車主周鑫說“我看到車子被刮花時心裡一下子就火大了,想著報警呢。沒想到看到紙條,看完紙條上的內容我心裡酸酸的。我都沒想到一個送餐員會有這樣的素質修養。假如是我颳了別人的車我都不確定我會不會留這樣的紙條承擔責任。我想他肯定沒多少錢,為了他這份責任心我不要他賠償了。我自己負責修車”。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因為良心純正內心純正而將“禍事變成福報”!

《淮南子》書有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此說一位老翁,失去一馬,心中非常懊惱。但不日後,失去的老馬反而帶回一匹駿馬,老翁因失馬而得馬,心中非常高興。但不久其子因為不諳馬性,騎馬被摔,負傷在床,因此他又覺得得馬是禍。可是當時正逢戰爭,國家徵召壯丁赴沙場,其子因傷,得免入伍,終而保得一命。所以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語云:“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依”。

人在得意的時候,往往已埋下了“驕恣必敗”的種子,有時候遭逢逆境,只要心存慈悲正直,禍患反而變為成功的“逆增上緣”。道家聖賢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佛法又說“禍莫大於有‘三毒”。三毒就是貪、瞋、痴。道教賢達洪應明著作的《菜根譚》中也說:“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假如我們想要避禍求福,應該自我修身養性,例如“閉門思過”、“躬自反省”、“多結善緣”、“少有貪念”、“增長慈心”、“去除恚(hui)恨”等。所謂正知正見,無有自私邪執,如此管它“禍兮福兮”,必然能夠得福而遠禍矣!

福難求禍難避,但卻可以因為個人的修養而相互轉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