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層紀檢監察機關監督能力,他們這樣幹

提升基層紀檢監察機關監督能力,他們這樣幹

中國紀檢監察報

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指出,要在更大範圍整合運用監督力量,提升基層紀檢監察機關監督能力。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深入貫徹落實四次全會精神,對此進行了有益探索。


“疫情防控期間的相關惠企政策落實到位了嗎?”前不久,浙江省長興縣紀委監委派駐第七紀檢監察組組長傅福喜正在復工企業檢查職能部門是否履職到位,在這次檢查中,他還有一個身份:縣紀委監委第三片區成員。


為整合監督力量,長興縣紀委監委將全縣紀檢監察機構劃分為5個片區,每個片區由一名班子成員作為牽頭領導,以一個紀檢監察室為牽頭室,片區成員涵蓋了各鄉鎮(街道)紀委、派駐機構、機關其他各室人員,並建立5個片區之間交叉檢查的工作機制。


片區監督工作以“一月一立項”的方式開展,每個月根據工作需要分別確定主題,把力量整合,下沉到基層一線開展交叉檢查,著重解決基層監督力量和能力不足問題,使監督從“各自抓”到“一起抓”,變“單兵作戰”為“兵團出擊”。


“根據疫情防控部署要求,從今天起,各片區繼續採取‘1+N’辦法,把監督的重點放在‘五小門店’復工復業上。”這是福建省安溪縣湖頭鎮紀委書記王建木近日在鎮村聯合監督微信群裡發的一條消息。


王建木介紹,雖然鎮紀委現有4名專職幹部,但監督起來有時還是會捉襟見肘,運用“1+N”監督模式,能夠發揮村一級監督隊伍的作用,實現監督力量的最大化。


王建木口中的“1+N”監督模式,是安溪縣紀委監委整合基層監督力量,發揮村級紀檢委員、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前哨”作用,激活基層監督“神經末梢”的做法。“1”為鄉鎮專職紀檢幹部,“N”為該鄉鎮轄區內的每個村(社區)1名紀檢委員、3至5名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各鄉鎮紀委把轄區內的村(社區)劃分為若干片區,由每個鄉鎮專職紀檢監察干部各自負責一個片區,聯合片區內的村級紀檢委員開展跨村“交叉”監督。


村(社區)作為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國家治理體系中的最小單元,由於受監督力量所限,容易成為監督的薄弱點。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近期,重慶市北碚區將村(社區)紀檢委員、監察監督員的監督職責、監督對象、監督事項等進行整合,組建廉潔工作站,改變原來監督力量薄弱、分散、各自為戰的局面。“由廉潔工作站對所在村(社區)的監督工作統一安排、統一組織、統一開展,實現監督力量的同頻共振、同向發力、提質增效,有力提升了民情民意收集、問題線索發現等監督工作實效。”該區紀委監委組織部部長王良英表示。


近日,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梁永鎮金浪村一名群眾實名舉報村黨支部書記李偉——“他接受村民宴請,帶頭大吃大喝,你們管不管……”因該舉報涉及面寬、人員關係複雜,梁永片區協作組立即啟動片區聯動協作機制,抽調3個鄉鎮紀檢幹部迅速開展核實。4天時間,11個問題被徹底查清,當事人被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處分並免去村黨支部書記職務。


“協作辦理機制,有效整合力量,破解鄉鎮紀委‘單打獨鬥’的難題,讓群眾反映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參與協作辦案的鼎山鎮紀委書記陳永明說。


為有效解決基層監督力量薄弱分散問題,強化鄉鎮(街道)紀委協作,巴州區紀委監委立足工作實際,構建“統分結合、一體聯動”工作機制,將全區15個鄉鎮(街道)劃片設立3個紀檢監察工作聯動協作區,實行區紀委監委統一領導、片區協作組統籌組織、鄉鎮(街道)紀委力量和所轄村(居)紀檢委員統一調配使用,一次一授權,分片交叉開展監督檢查。


在實踐中,基層紀檢監察機關不僅整合了力量,還強化業務幫扶,提升監督能力。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推行業務工作“結對幫帶”和審查調查“片區協作”機制。由本委班子成員和9個業務室掛點10個鎮(街道)紀委,組成業務結對幫帶組,面對面傳授經驗,手把手教方法,合理搭配、以老帶新。同時,將全區劃分成3個協作片區,分別由區紀委監委一名領導擔任掛片負責人,每個片區建立一個審查調查協作工作組,通過“交叉配置、混合編成”,有力破解人手少、任務重、能力弱等問題。今年以來,全區各鎮(街道)紀委處置問題線索25個、自辦案件4個。


“整合監督力量,強化統籌協調,優化監督執紀資源,符合基層實際,對於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完善監督機制,有效解決群眾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促進基層社會治理水平提升,有著重要意義。”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廉潔研究與教育中心副主任杜治洲表示。(記者 王鵬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