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效果怎樣判斷?身體痠疼或發麻時,如何調整?

運動,對健康有益,這個理念已經被很多人接受。但是,老百姓,特別是上班族,會遇到1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感覺每天,甚至每週抽出1整段時間來運動,實在是太難,做不到啊。怎麼辦呢?怎樣運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呢?咱們現在來解析。

運動效果怎樣判斷?身體痠疼或發麻時,如何調整?

咱們先來看1項最新的科研結論。近期發表在《循環》雜誌的論文指出,對於多數人來說,有氧運動所帶來的益處,要遠遠超過風險;然而,對於那些不習慣高強度運動的人而言,極端的耐力運動,比如參與馬拉松和鐵人3項之類,會導致心臟驟停、心房纖顫等風險的增加。

運動效果怎樣判斷?身體痠疼或發麻時,如何調整?

通過運動,增加健康實力,輔助疾病防治,有氧運動是獲得推薦的方案,而且,通常建議每週有氧活動150分鐘。有氧運動是大肌肉有節奏地持續運動,可以是低強度的,也可以是高強度的。適度的運動,有益於心血管健康。研究發現,對於多數人來說,經常活動,可以將心臟病發作和猝死的風險降低50%,但是,參加馬拉松比賽者,心臟病發作及猝死的風險會上升,而且,這種影響在男性中更明顯。幾乎40%的心臟事件,會發生在首次參加鐵人3項的人中;50%的心臟事件發生在全程或半程馬拉松的最後1公里;在高海拔地區運動,相關風險更高。

運動效果怎樣判斷?身體痠疼或發麻時,如何調整?

美國心臟協會AHA,近期針對運動相關的急性心血管事件,發佈聲明指出,多數人定期鍛鍊,可以帶來心血管獲益;但是,某些形式的極限耐力運動,會對無法勝任的人帶來傷害。運動對心血管的益處,體現在抗動脈粥樣硬化;抗心律失常;抗缺血;抗血栓,以及促進心理健康方面。運動能否產生心血管獲益,取決於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運動強度、運動類型、運動形式。

運動效果怎樣判斷?身體痠疼或發麻時,如何調整?

運動產生的影響,具有個體差異,就是說,跟著別人鍛鍊,人家可能越來越健康,自己則可能招來健康風險。比如,高強度運動,會使那些久坐的成年人的房顫風險加大;輕度到中度的運動,則可以使風險降低;但是,如果進行大量運動,房顫的風險又會增加;突然而劇烈的運動,可以讓那些不習慣體育鍛煉的人的急性心梗及心源性猝死風險增加。研究還發現,多年的高強度運動或競技訓練,會增加冠狀動脈鈣化水平,這是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先兆。

運動效果怎樣判斷?身體痠疼或發麻時,如何調整?

如何讓運動更安全、合理?AHA給出了相關建議。運動之前進行較慢速度的熱身活動,逐漸增加心率;在水平地面上進行運動,持續6到8周,如果沒有症狀,可以過渡到爬山、慢跑等更劇烈的運動;鍛鍊時間可以先從5分鐘開始,逐漸過渡到所需的持續時間;當環境條件,比如高溼度或高海拔等,對心臟造成更大壓力時,應該降低運動強度;運動後,以較慢的節奏安靜下來,使心率恢復正常;如果出現頭暈眼花、呼吸急促、胸痛或胸悶等症狀,應該立即停止運動並及時就醫。

運動效果怎樣判斷?身體痠疼或發麻時,如何調整?

咱們普通群眾,平時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反應來判斷運動效果。記住3個關鍵的招數,酸加、疼減、麻止。第1,酸加。運動會產生乳酸,乳酸在肌肉中堆積導致酸脹感,這時,適當增加運動量,就能有效促進乳酸分解,利於痠痛的恢復;第2,疼減。健身結束後,如果身體某1部位疼痛,就要減少練習的次數或動作幅度,因為,這種現象是肌肉纖維或韌帶輕微損傷的表現,如果不顧疼痛增加運動量,就可能導致肌肉或韌帶損傷;第3,麻止。運動後身體出現發麻感,說明某些部位已經喪失了部分感覺和運動功能,再練下去,就會產生慢性損傷。這時候,要暫停運動,進行體檢。運動的目的,是為了健康和快樂,不是為了虛榮和拼命,量力而行,持之以恆,才是根本。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清雲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