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風⑪|吉林省乾安縣所字鎮致富農機合作社


近年來,隨著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實施的啟動,在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黑土地現代農業研究院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聯盟中,湧現出一批模式規範、技術先進、面積較大、帶動力強的保護黑土地試驗示範基地典型。即日起,《黑土地發佈》將推出“基地採風”系列報道,以更寬的視野、更細的筆觸,通過介紹這些基地推廣保護性耕作的實踐經驗,講述他們的創業歷程、發展成果、典型經驗,敬請關注。


"我們丙字村之所以能夠依靠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農業種植產業穩定增產增收,摘掉貧困村的帽子,脫貧出列,我村的致富農機合作社發揮了積極重要重作用,可以說居功至偉。“這是吉林省乾安縣所字鎮丙字村第一書記,在彙報丙字村脫貧出列工作的做法體會,所談到的非常重要一點,這也得到各級政府脫貧考核組的認同和肯定。


吉林省乾安縣致富農機合作社試驗示範基地,所在的乾安縣所字鎮丙字村,是該縣一個極為偏僻和貧困的村莊,也是聯盟基地成員中唯一所在地為貧困村的。村內常住86戶195人,貧困戶比例大,就有35戶58人,分別佔比為40%、30%。全村有耕地總面積629公頃,耕地土壤沙化鹼化嚴重,交通閉塞,土壤貧瘠;同時由於位於生態保護性區, 不容許發展加工業、大規模養植業,成為乾安縣貧困村脫貧的老大難。而當地唯一要希望可以利用發展的產業,就是把玉米種植好,以此增加收入,擺脫貧困。可是前些年一直沒有找到玉米生產如何發展有效的突破點。

2015年乾安縣農機推廣站藺向志工程師下派到乾安縣所字鎮丙字村任第一書記後,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當地土質和氣候等條件,決定以大面積推廣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來改變貧困現狀, 使貧困村出列的重要措施。為了使更多的農民認識和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在與村民進行商議後,決定成立一個以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為主要任務的農機合作社,服務帶領農民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


致富農機合作社成立以後,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裝備保護性耕作免耕播種機等機具,培訓農機手隊伍,設立保護性耕作示範田。


與此同時,東北黑土地與利用科技創新聯盟,為了助力這個合作社依靠保護性耕作技術使全村儘快擺脫貧困,還把這個合作社吸納為聯盟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試驗示範基地。在聯盟組織舉辦的保護性耕作技術培訓、現場會、論壇交流活動等,都邀請這個基地參加,接受新技術、開闊新視野,對他們參加各項活動聯盟都給予等方面的幫助。


幾年來藺向志第一書記領導黨支部,堅定地把加快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作為全村脫貧出列的大事, 支持幫助農機合作社支持合作社裝備保護性耕作等農機具,大力開展保護性耕作作業服務 。合作社擁有各種農業機械裝備20多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8臺、免耕機6臺、玉米收兩臺、深松機1臺、多功能整地機1臺,具有了大面積開展八號鎮耕作作業服務的能力。


丙字村2015年實施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面積僅為180公頃, 到2019年就已快速增加到600多公頃,完全達到整村推進。在通過應用保護性耕作中,合作社起到了絕對主力軍的作用,全部90%以上的保護性耕作主要作業生產環節是由合作社完成的,每年為農民代耕作業服務保護性耕作面積達580公頃。


通過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玉米產量大幅度提高。在沒有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前,全村每公頃糧食產量平均在6250公斤左右,通過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產量逐年遞增,到2019年糧食產量達平均每公頃7500公斤斤左右,每公頃增產1250公斤左右,按照1.5元/公斤計算,每公頃增收1800元左右。


通過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玉米生產成本減少。過去傳統的耕作,春播過程是摟稈、運稈、滅茬、打壟、坐水、播種、鎮壓,而保護性耕作採用免耕播種一次完成,僅這一環每公頃節約成本1200元左右 。


通過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促進全村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總的算每公頃節本增效3000元左右,全村600公頃玉米增收180萬。通過這項技術增加了糧食產量,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土地流轉收入隨之增長,原來全村耕地承包費不到2500/公頃左右,現在3500-4000元/公頃。


通過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提高了村民收入,提升了子女贍養老人的能力。保護性耕作技術不但節本增效,而且能讓村民有更多的時間去務工,增加收入。全村貧困人口大都是老年人,他們的子女有很多都在本村,子女的收入增加了,對老人的照顧能力也就增加了,從而促進了脫貧進度。


通過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改善了土壤,保護了環境,為秸稈利用找到了很好的出路。一是秸稈覆蓋地表,減少揚塵;二是農民自發的保護秸稈,杜絕了秸稈焚燒,減少對大氣的汙染。秸稈覆蓋還田免耕播種防止了秸稈焚燒增加碳排放和汙染環境。三是實現了秸稈資源的原位再循環利用,使秸稈腐爛在耕地中,增加土壤機質含量,培肥地力。同時保護性耕作包含了深松整地技術,打破犁底層,解決土壤耕層淺,增加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為作物生長構建良好的土壤條件,實現“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目標。


丙字村這個貧困村,通過保護性耕作技術在玉米生產中的廣泛應用,使該村發生了重大改變。目前全村貧困戶35戶58人已經全部脫貧標準, 全村摘去貧困村帽子出列,已經通過省級核定階段,該村也將成為東北第一個通過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助力玉米種植業發展高效,從而脫貧的第一個村。


聯盟基地丙字村致富農機合作社,在幫助服務全村依靠應用玉米保護性耕作脫貧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載入了脫貧攻堅冊史。 (

王影 李社潮


編輯:單哲 馮吉  審核:盧奕麗 王影 

主編:張學志    監製:李保國 王貴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