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中的武功出自哪裡,看完你不得不佩服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金庸的小說,可以說圓了無數人心中的武俠夢,書中的武功招式,更是五花八門,精彩絕倫。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些武功招式的名稱,其實都出自中國的古籍,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玄冥神掌——《禮記》《左傳》

玄冥神掌是《倚天屠龍記》中玄冥二老的代表武功。

玄冥二字在中國古代神話中,主要指神的名字。比如可以代指水神、冬神或者北方之神。《左傳·昭公十八年》中說“玄冥,水神;回祿,火神。”《禮記月令》也說:"﹝孟冬、仲冬、季冬之月﹞其帝顓頊 ,其神玄冥"。

道教中,則用“玄冥”來形容道,也指腎之神,因為五行之中水主腎。到了漢代,人們開始用“玄冥”代表陰間、九泉,與死亡聯繫了起來。而死亡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各種“怪力亂神”,所以到了現代,這個詞便與各種有特異功能的人或現象聯繫了起來。金庸筆下的“玄冥二老”的稱呼,可能就由此而來,而玄冥二老的看家本領,也就叫作“玄冥神掌”了。

凌波微步——曹植《洛神賦》

“凌波微步”是天龍八部中的武功絕學,段譽從密洞中習得,並因此練就了天下無雙的輕功。

其實,如此厲害的功夫,最早卻是對女子美態的形容。

曹植的《洛神賦》中,描摹洛神走路時的妙曼步態“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形容女孩子走路時姿態輕盈優雅,如蜻蜓點水,浮在水波之上。洛神,是遠古時代神話中的女神,傳說為伏羲氏之女,因迷戀人間春色,來到洛陽,於是被稱為“洛神”。金庸先生取“凌波微步”的輕盈,將它命名為一種輕功的名字,聽起來既美又貼合實際,果然是文中聖手,令人佩服。

黯然銷魂掌——江淹《別賦》

黯然銷魂掌是《神鵰俠侶》中楊過創始的武功,共有17招,黃藥師稱讚只有郭靖的降龍十八掌可與之媲美。

“黯然銷魂”一詞出自南朝江淹的一首《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此句道盡了離別的哀傷與不捨,作者江淹就是“江郎才盡”所說的江郎。

九陽神功——《楚辭》《抱朴子》

“九陽神功”現在可謂是被調侃最多的金庸武功之一,是《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的看家武功。

“九陽”在中國古代是個多義詞,很多古書中都有記載。

比如《楚辭·遠遊》記載:“朝濯發於湯谷兮,夕晞餘身兮九陽”。根據王逸的註解,“九陽,謂天地之涯”。在這裡,九陽是天地邊緣的意思。李白《明堂賦》中也出現過類似的意思:“於是橫八荒,漂九陽。”《楚辭》中的“九陽”,還有另一個意思,就是日出之處。《楚辭·王逸》:“躡天衢兮長驅,踵九陽兮戲蕩。”書中註解為:“九陽,日出處也。”既然是太陽昇起的地方,那麼九陽也可以代指太陽。《後漢書·仲長統傳》:“沆瀣當餐,九陽代燭。”李賢注:“九陽,謂日也”。後來,到了道家這裡,九陽就變成了純陽的意思。”晉代陸機《列仙賦》:“呼翕九陽,抱一含元,引新吐故,雲飲露飡。”總之,就是與太陽有關,九陽神功本身也是充滿了陽剛之氣。

六脈神劍——《黃帝內經》

“六脈神劍”是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有名的武功,為大理段氏的最高武學,由大理開國皇帝段思平所創。所謂六脈神劍,是指含於指尖的內力隔空激發出去,使其以極高速在空中運動(區別於隔空點穴)的一門技術。指力所能及的地方,有如有一柄無形的劍,所以叫做“六脈神劍”,對培養人的內力很有幫助。“六脈”的說法來自《皇帝內經》。

《皇帝內經》提出了十二經脈,其中與手有關的六經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陰心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太陽小腸經。”而這六經,也就是“六脈神劍”的基礎理論。

逍遙遊——《莊子》

《射鵰英雄傳》裡,黃蓉向洪七公學了“逍遙遊”的獨門武功。而《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其思想價值和藝術性都可以說是道家的精髓。這篇文章中追求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一種絕對的自由,所謂“逍遙者”是也。這個名字非常符合金庸武俠中灑脫坦蕩,遊戲江湖的風格,將武功神韻襯托得淋漓盡致。

參合指——《韓非子》

參合指是《天龍八部》姑蘇慕容氏的家傳武學,也是慕容博的專擅指法。參合一詞,出自《韓非子·主道》:“知其言以往,勿變勿更,以參合閱焉”。指驗證相合;並列;符合。也可以指綜合觀察和參考。慕容父子在天龍八部住的莊子叫「參合莊」,莊名來自「參合陂之戰」。這一戰中,北魏慘敗,因此慕容家族用“參合”這兩個字作為家傳武功的名字,就是為了告誡後代,時時刻刻勿忘國恥。

拈花指——《五燈會元》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拈花指是少林派七十二絕技之一,這個名稱來自佛家。

宋代釋普濟《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拈花一笑,既表示對世間道理的精透理解,一切瞭然於胸。也是指人與人之間默契很好,心心相印之意。“拈花指”取其精妙透徹之意,表示這門功夫的高深莫測。

降龍十八掌——《易經》

號稱“天下第一掌”的降龍十八掌是金庸武功中的集大成者,剛猛無人可敵,代表了俠之大者的絕世武功。

而這十八招式的出處,正是來自《易經》的十八卦。

第一掌叫做“亢龍有悔”,出自《易經·乾卦》:上九,亢龍有悔。亢龍有悔”的“亢”,是傾盡所有、一往無前的意思,正因為無所保留,因此才會過了頭,出現“有悔”的結果。

“亢龍有悔”告訴我們,做人做事一定要知進退,適度而為,太過頭則可能事極必反,惹禍上身。不僅僅是“亢龍有悔”,降龍十八掌的全部招式,名稱幾乎全部來自《易經》。

第一式——亢龍有悔。出自《易經·乾卦》:上九,亢龍有悔。

第二式——飛龍在天。出自《易經·乾卦》: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第三式——見龍在田。出自《易經·乾卦》: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第四式——鴻漸於陸。出自《易經·漸卦》:九三,鴻漸於陸,夫徵不復,婦孕不育,兇;利禦寇。

第五式——潛龍勿用。出自《易經·乾卦》:初九,潛龍勿用。

第六式——利涉大川。出自《易經·需卦》: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此式

還見於《易經》之《同人卦》《大畜卦》《頤卦》《益卦》《渙卦》《中孚卦》《未濟卦》。

第七式——突如其來。出自《易經·離卦》: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第八式——震驚百里。出自《易經·震卦》:震,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第九式——或躍在淵。出自《易經·乾卦》: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第十式——雙龍取水。或言此招源自佛經。待考。

第十一式——魚躍於淵。或言此招源自佛經。待考。

第十二式——時乘六龍。出自《易經·乾卦·彖傳》: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第十三式——密雲不雨。出自《易經·小畜卦》:小畜,亨。密雲不雨,自我西郊。此式又見於《易經·小過卦》:六五: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第十四式——損則有孚。出自《易經·損卦》: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第十五式——龍戰於野。出自《易經·坤卦》: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第十六式——履霜冰至。出自《易經·坤卦》:初六,履霜,堅冰至。

第十七式——羝羊觸藩。出自《易經·大壯卦》: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第十八式——神龍擺尾。出自《易經·履卦》: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看了金庸武功的來源,是不是覺得大開眼界?

看來,金庸先生不僅博學多才更是想象力豐富,活學活用的典型啊。

這也充分說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大到簡直可以承包整個武俠江湖,果然不同凡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