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 | 先安檢後看病,試試也無妨

4月22日,廣西省來賓市第二人民醫院精神科男護士黃進明工作時被患者刺傷,經搶救無效,不幸離世。去年底,北京市民航總醫院一名女醫生被患者家屬扎傷致死,醫院安全問題一度成為輿論焦點。如何減少醫患矛盾,保障醫務人員安全,各地想了不少辦法。


時評 | 先安檢後看病,試試也無妨


前不久,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的安檢通道正式投入使用,“嚴禁攜帶刀具進入醫院”。此舉將呼籲多年的“先安檢後看病”變成了現實,引發各方關注。該院實行“先安檢後看病”第一天,共查獲各類刀具10多把,其中還包括1把管制刀具。據悉,南寧二院此舉是落實南寧市衛健委相關文件精神,目的是確保醫務人員及患者安全。

有人強烈支持,認為醫院安檢是大勢所趨,這是對一線臨床工作人員的關愛,可以保障醫務人員的人身安全。在美國就有類似規定:醫院大門必須裝備金屬探測器,以避免兇器入內。也有人堅決反對,表示先安檢後看病是治標不治本,持刀刺砍是暴力,拳打腳踢也能傷人。另外,醫院設立安檢門還會帶來患者的反感,加劇對醫患間的不信任。

輿論褒貶不一,恰恰說明了醫患矛盾的“根深蒂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醫患雙方習慣於站在自身角度看問題。患者想著,醫院掛號看病已經夠難了,再增加一道安檢程序豈不是人為製造麻煩?醫生覺得,如果自己每天上班都是提心吊膽,怎麼能好好給人看病?其實,如果雙方能夠多一些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地替對方考慮一下,也許很多問題就不會再是問題。患者應當理解醫生的辛苦,醫生也要體諒患者的不易。禁止攜帶刀具進入醫院,讓醫生放心工作,對於就診患者也是一件好事。

所以,站在醫患雙方的立場上,公眾對於南寧二院“先安檢後看病”這樣的嘗試,不妨多些寬容、少些苛責。指甲刀是否必須禁止,可以商榷;急診病人、老人兒童等特殊患者的安檢通道如何有效運轉,可以摸索;“人山人海”的大醫院設立安檢通道是否可行,可以探討。總之,既然是嘗試,就要允許試錯,其效果好壞既需要時間來檢驗,也需要實踐去證明。

必須強調的是,保護醫務人員的安全,緊靠安檢通道還遠遠不夠。2019年底通過的《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明確規定,禁止任何組織或個人威脅、危害醫療衛生人員人身安全。那些觸犯刑律的暴力傷醫行為,必須依法嚴懲。除了用法律保障醫護人員安全,還要通過宣傳教育,進一步提高公眾對疾病、健康或死亡的認知水平,還要提升醫患服務能力及溝通能力。唯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不斷減少醫患對立,促進醫患和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