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下)

開經語

道妙德善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

第三段經文: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

這句經文在第39章中出現過。“人之所惡”,帛書甲本作“天下之所惡”,可見“人”就是天下人道下化分為四個階段,三生萬物是第四個階段,是結束階段。萬物失去了柔性而顯形,因顯形而固化(老子認為氣、水、嬰兒保持了柔性),因固化而失去了妙,這真是慘痛的代價。

最後得到了萬物,有點悲喜交加。萬物中又以王侯失去柔性最多,因此最為固化,固化也就是失去生命力(妙)。所以王公為了拯救自己失去的柔性,重新獲得生命力,就自貶自謙。自貶自謙是為了修復自己失去的柔性。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下)

大部分註釋家認為此段經文與前二段毫不關聯,斷為“錯簡”,王弼用柔性這條暗線關聯在一起,賦予極深的意義。這是王弼註解的不同凡響之處,關鍵是王弼讀懂老子本無論、齊物論、氣本論、認識論(語義學)的內在聯繫。

王弼深深贊同老子這位大宗師宣說的“本無”的教理,對“有生於無”心領神會,深契於心。玄學泰斗何晏讀了少年王弼的《道德經注》歎為觀止,認為自己的註解只是瓦礫而已,於是放棄了自己的註解。王弼的註解讓學人對此章經文有更為豐富的理解,因此不能輕輕放過如此精彩絕倫的註解。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下)

將無同”是魏晉玄學家阮修與王衍的神秘對話,後世有很多猜測。《世說新語·文學》:“阮宣子有令聞,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老莊與聖教同異’?對曰:‘將無同’”。宋程大昌說魏晉名士不直接說同而說“將無同”,是一種說話的文雅。魯迅說是一種“差不多同”的模稜兩可的話,李敖考證則說是阮修敷演王衍,“差不多一樣吧”。其實,阮修的“將無同”是“我感覺是微妙的相同(即玄同)”的意思,“將”是心中推測之辭(預感),“無”是言其微妙之極,“同”則是玄同。

在老子這裡,“無”是微妙的存在,而不是不存在,因此不是否定詞,至於“將無同”又寫作“將毋同”是不理解造成的,“毋”是禁絕之辭(帛書老子中無、毋可通)。這句話令王嚴著迷是必然的,將、無、同三個字都出自於道德經。領會“將無同”對領會此章經文的“無”的內涵很有幫助,此章雖然沒有出現“無”,但一直講“無”,嚴遵和王弼都用“無”來註釋。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下)

第四段經文: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王弼把此句經文與前三段經文視為一個整體做注。認為這是前三段經文的總結,是老子的奧義所在。“損之而益,益之而損”與前面的“少則得,多則惑”(22章)相呼應,又與後文“為學日損,損之又損”(48章)相呼應。這是老子的主要修行方法,今天有志於學習老子修法者應該潛心實踐,必有所獲。此修法與神秀的

漸修很契合。老子的修法既有頓修又有漸修,頓漸各隨根器,皆大歡喜。

王弼注正是把握住了“道眼”,才與眾不同。把“損之而益,益之而損”作為“道眼”,則四句偈的奧義不是簡單的宇宙發生學,而且同時宣說了萬物的顯形是道愈來愈遠的下化過程,這個下化過程是付出代價的,因此必有所獲。只有下化才產生修道的必要和渴望,佛教把身體做為修道的法器,老子也含有同樣的深意。傳統的氣本論失去了這層奧義,顯得不夠深刻。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下)

第五段經文:

人之所教(者),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

王弼注:“我之非強使人從之也,而用夫自然,舉其至理。順之必吉,違之必兇。”意思是老子的教育方法是因物自然,前面四句偈都是舉自然至理來勸說守柔教理。經文“人之所教”省略一個“者”。與帛書相比,王弼文本虛字省略較多,會誤解文意。

“人之所教者”是侯王,也包含所有人。所教內容就是上文的“損之而益,益之而損”,這是遠古大宗師的心法,應該切記。老子所教的是:“強梁者不得其死”,這是詛咒之辭。不知道老子傳弟子時是否有持咒的內容,但從語氣上是如此。這是《道德經》少有的幾處詛咒語氣,出於不得已吧。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下)

萬物已經顯形而失去寶貴的柔性(道性),和已經遠去。遠古部落首領自貶自謙來守柔,但後世侯王不知守柔,反而成為“強梁者”。柔性斷絕,所以“不得其死”。

現在有一種冷凍人,全身失去柔性,僵硬無比。強梁者比冷凍人更加身體僵硬,完全失去了生命力。《道德經》守柔,強被視為違道,是滅亡的前兆,強梁更是違道,故說“強梁者不得其死”。後文說“兵強則滅,木強則折”(76章),守柔貫穿一部《道德經》。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下)

第六章經文:吾將以為教父。

儀封人(儀地邊境官員)見孔子,出來說:“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上天將以孔子來傳達法音,天下終將天平。老子與孔子一樣,不得不說出《道德經》的救世宗旨,自己應該承擔起大宗師的教化職責。

總結河上公的氣本論注和王弼注的本無論、齊物論、語義學、氣本論注,可以得出此章經文的主題思想。此章是老子的宇宙發生學,解說“有生於無”的四個階段,最後多姿多彩的宇宙萬物和生命世界誕生於世。老子以“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的氣本論傳統思想來解說“有生於無”四階段。這是文化精英容易理解的部分。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下)

萬物絢麗多姿,生命生生不息,則這是老子所喜。但其中包含的齊物論奧義必須結合“混而為一”(14章)來體會,把齊物論和氣本論緊密結合是老子的真正奧義所在。接著老子用“損之而益,益之而損”上升到一個更高的教化階段,進一步發揮齊物論的奧義,萬物不齊是觀察者造成的,是人心的“生事”,產生無數的影子,自己擾亂自己。萬物的主人本來是一,世人應該以一為主,知子守母,但世人違背了這一點。這是老子所悲。

人心不該生事,應該“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侯王更應該如此修行,不要產生無數的影子,然後追逐這些影子,筋疲力盡,自取滅亡。強梁是違背道的守柔根本的,將因為違道而“不得其死”。老子為萬物的生生不息而喜,但亦為柔性盡失而悲,如能證道得一,則可以享受萬物生生不息之美,又可利用顯形的身體作為法器,發心修道,恢復柔性。

柔性就是道性。最終現實地和究竟地相合而得一,在現實地中修復柔性,恢復本來的究竟本性,這才是眾妙之門。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下)

在現實地上得一,萬物顯形,知子守母,在現實地上當體即空,實證萬物本具的柔性。萬物因顯形而失去本具的柔性,這個柔性就是道性,道性就是“妙”。人失去柔性即失去生命之本,必須覆命,恢復柔性,因此需要修道。強梁者不知修道,自取滅亡。萬物雖然已經顯形而失去柔性,但其道性未失。“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是萬物的本性。

萬物所顯是形,所藏是和,知和者柔性復得。萬物一齊,皆是“衝氣所成”,不離陰陽二氣,陰陽二氣不離元氣。

一二三又顯現道下化,柔性漸失,離道愈遠。老子告誡不要以道下化為本,要以恢復道為本,即以迴歸道為本。嚴遵《老子指歸》對此章的闡述極為深刻,值得領會。嚴遵指歸以本無論和氣本論闡述老子經義。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下)

嚴遵指歸:“夫天人之生也:形因於氣,氣因於和,和因於神明,神明因於道德,道德因於自然。“天與人的出現,即萬物的出現,形首先進入肉眼的視線,最受關注。形從何來?形從氣來。氣從何來,氣從和來,不和則氣不通。和從何來?和從神明來,神明就是靈性。神明從何來?神明從道德來。道德,道與德也。道德從何來?道德從自然來,道德本來如此。

嚴遵指歸:“故使天為天者非天也,使人為人者非人也。”所以創造天的並不是天,因為天不能自己創造自己。創造人的並不是人,人也不能自己創造自己。天和人都是被造的,不是自造的。確實,人是父母所生,沒有自己生自己的。創造和被造是二個完全不同的地位。

嚴遵指歸:“何以明之?莊子曰:夫人形臠,何所取之?聰明感應,何所得之?變化終始,何所為之

?”怎麼來證明這一點呢?嚴遵說(嚴遵本姓莊,避漢明帝劉莊諱,後人改):人身這個肉體,哪裡得來的,誰自己製造了這個肉體?人有聰明智慧,這是自己創造的嗎?人有生老病死,這是自己控制的嗎?這一切都不是人自己創造的、控制的,人只是接受這一切。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下)

嚴遵指歸:“由此觀之,有生於無,實生於虛,亦以明矣。”從此可以看出來,

有形是從無形生出來的,有是從無中生出來的,本來沒有質礙,從虛空中生出了質礙,本來沒有“我”,卻毫不知情的就有了“我”。觀察氣的運行,證明這個結論是完全可靠的。

嚴遵指歸:“道,虛之虛,故能生一。”道是虛無中最虛無的,所以道力最為神奇,只有道力最為神奇才能夠生出一。一就是神奇的呀,所以道力比一更為神奇。

嚴遵指歸:“一以虛,故能生二。二物並興,妙妙纖微;生生存存,因物變化。滑淖無形,生息不衰。”一是虛無,所以能夠生二。二就是神明(靈氣),神明興起,微妙難言。創造創造者,存在存在者(創造存在者)。父母能夠生子,父母就是創造者,但父母不能自己創造自己。萬物都存在於大千世界,都是神明(二)的功勞。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下)

嚴遵指歸:“二以無之無,故能生三。三物具生,渾渾茫茫,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見其聲。搏之不得其緒,望之不得其門;不可揆度,不可測量,冥冥窅窅,潢洋堂堂。一清一濁,與和具行。未有形朕圻堮,根系於一,受命於神者,為之三。”三是一陰一陽,與和具行。三來源於陰陽二氣,二氣交通生出和氣,但依然是無形的,屬於無的世界。

嚴遵指歸:“三以無,故能生萬物。清濁以分,高卑以陳,陰陽始別,和氣流行,三光運,群類生。有形臠可因循者,有聲色可見聞者,謂之萬物。”三本性是無,所以能夠生萬物。此時清氣濁氣分開,高下之勢形成(勢成之),陰陽可以辨別,和氣充滿宇宙,日月星三光照耀天空,萬物群生遍滿大地。什麼是萬物?就是有形體肉身,可以用耳朵聽聞肉眼觀察的就是萬物。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下)

嚴遵指歸:“萬物之生也,皆元於虛而始於無。背陰向陽,歸柔去剛,清淨不動,心意不作,而形容修廣、性命通達者,以含和柔弱而道無形也。是故,虛無無形,微寡柔弱者,天地之所由興,而萬物之所因生也。眾人之所惡,侯王之所以自名也;萬物之源泉,成功之本根也。”萬物從何而來?從虛無中而來。一邊靠陰一邊靠陽(表面意義為:揹著陰而向著陽),歸向柔而遠離剛。之所以能夠保持清淨無為,心意不作(身如槁木,心如死灰,身心入於定中),而通達自己性命的前世今生,來龍去脈,因為他內含柔弱之道性,而來源與無形,與無形同變化。

所以,虛無無形,微寡柔弱,是天地所以興起,萬物所以產生的根本原因。無知的凡夫因為眼不能見耳不能聞而不願瞭解虛無無形微寡柔弱的妙理,因此不屑領會,這是莫大的愚蠢。遠古得道的侯王卻以此來作為自己的稱名,自貶自謙,亦與天道的柔弱道性相一致。虛無柔弱是萬物的源泉,成功的根本呀!

嚴遵指歸合一與王弼注互相發明,老子此章經意則煥然可觀,不至於誤入氣本論的單一思維,失去經意。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下)

莊子的朝三暮四的公案是對老子此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的深刻解讀。和氣為三,萬物為四,和氣與萬物的關係就是朝三暮四的關係

。有形無形本來相合為一,猴子只見有形,故猴子朝三暮四則大怒,朝四暮三則大喜。猴子大怒是因為朝三(無形)等於零,朝四(有形)才是現實,世人也是如此。

橡子本來是七,朝三暮四是七,朝四暮三是七,但猴子的反映喜怒大乖。和氣是三,萬物是四。和氣無形,萬物有形,有形無形大相徑庭,猴子只見有形,不見無形當然對朝三暮四大怒,對朝四暮三大喜。世人與猴子相同,只見朝四,不見朝三,故而大怒。和氣無形,萬物顯形,有形無形本無差別,只有證悟者才能了知。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下)

氣本論是證明齊物論,莊子用語義學證明齊物論。老子此章以齊物論證明道本論(本無論),並以氣本論證明齊物論,莊子則以語義學(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證明齊物論。氣本論和語義學都是齊物論的證明法,而齊物論又是道本論(本無論)的證明法。故王弼交替使用語義學和氣本論證明齊物論,揭示柔性即道性。老子四句偈的奧義逐步開顯。

河上公完全以氣本論解讀,王弼首先以本無論解讀,然後以語義學解讀,再以氣本論解讀。“萬物萬形,其歸一也。和由致一,由於無也。”這是以無立論的無本論。“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這是語義學證明。“故萬物之生,吾知其主。雖有萬形,衝氣一焉。”這是氣本論證明齊物論。以一為主,一何可舍?愈多與遠,損則近之。損之至盡,乃得其極

。”這是損之又損,反一修道。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下)

如果不理解莊子齊物論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語義學,不理解莊子以此證明齊物論,則就不知道王弼為什麼說“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王弼顯然不滿意單一用氣本論來解讀四句偈,認為老子的奧義是包含齊物論的,與語義學關係很大。莊子的猴子比喻說出了齊物論的謎底,語義誤解導致喜怒大乖。

“道一二三萬物”五者中,前四者未顯形,萬物顯形。未顯形看似無形,顯形看似有形,無形有形看似大乖,實質玄同齊一。執著有形是錯,執著無形是錯,有形無形本來玄同齊一(混而為一),這才是真正的道。老子此章宣說道生萬物的全流程,但又宣說道下化,只有深懂齊物論者才能反一修道,不被萬物的顯形牽著鼻子走。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下)

王弼“以一為主,一何可棄?”萬法歸一,見一真法界。二三皆是一真法界所化,亦是假名一本不可名,此為真一。“謂”者,名也,非真也。“為”者,真也,非名也。主,即是母。以一為主,即以一為母。四句偈是證悟一真法界之密語,故“以一為主,一何可棄?”

人雖有形,只是一真法界的顯形,世人不知此理,無以為此形是真形。真形即是無形。無形有凡夫之無形和聖人之無形,凡夫之無形即肉眼不可見,聖人之無形即真無,無形、無相、無聲、無味、無為、無心、無一切相、無知、無慾、無我、無他,無一切心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下)

二三萬物,皆是一真法界所化,並非實有,這是究竟地。元氣、陰陽二氣、和氣清氣濁氣雖是無形,但在現實地是實有。王弼“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二有一,遂生乎三。”言、二、三皆是一真法界所化,故莊子說“巧曆不能得。”所化無限,何可得焉?王弼“過此以往,非道之流。”所化無限,故非道之流。

影子還有影子,所化的影子無窮無盡。生也有崖,所化也無涯,以有崖之生逐無涯之所化影子,則殆也。然二三,猶秉無形之道,雖是所化,在現實地上也是可以承許為實有。故氣本論在究竟地上是無,在現實地上是實有元氣、陰陽二氣、和氣在究竟地是無,在現實地是實有。所以學人應該從現實地上認知本論。

養生主,主即道本。養生而不知其主,如不知一,則養生無益。

《道德經》四十二章精解及譯文(下)


散文詩譯文:

修行者啊!

我現在宣說遠古證悟者道四步下化的教法。

至高無上的道一直運行不息,

當劫數來臨的時刻,

道微微的顯示出形跡,

如同太虛空中突然出現的閃電,

這道閃電就是一。

一是虛空法界的一元真氣,

雖然是至高無上的道所生,

但已經顯現出精微,

是道下化的第一步。

現在這道閃電化為二道光芒,

這是陰陽二元真氣,

彼此有所分別,

但二元真氣依然不離不棄,

好像男人和女人互相依存一樣。

陰是陽的缺,

陽是陰的缺,

陰陽二元真氣因為互缺而糾纏,

形成二道絢麗的光芒,

這是道下化的第二步。

二元真氣氤氳中,

又閃出一道新的光芒,

那是二元真氣所生的和氣,

和氣就是三,

這是道下化的第三步。

一元真氣、陰陽二元真氣、三元和氣都是無形的,

但和氣會逐漸凝聚,

和氣凝聚在一起就成為有形的物,

和氣不斷凝聚,

清靜的虛空法界現在星星點點,

這是道下化的第四步。

道世界從此結束,

物世界從此開啟,

物世界又稱為器世界。

無機物、微生物、有機物紛紛出現,

植物、動物遍地都是,

牛馬各種千奇百怪的形都會出現,

於是無量無邊的物就誕生了,

世人所見的萬物就是如此誕生的,

萬物的“萬”代表無量無邊。

萬物雖然顯形,

並且顯示固化的、有邊際的相,

但萬物的母體是和氣,

這是萬物不可改變的“一”,

所以萬物的本質是“和”,

萬物的爭是假象,

“和”才是真像。

萬物因為“和”而保存柔性,

只是深深的隱藏起來,

外表的剛強迷惑了世人。

遠古的部落長老深懂“衝氣為和”的密法,

自稱為失去父母護佑的孤兒,

自稱為失去丈夫保護的寡婦,

自稱為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的乞丐,

這是他們繼承的自貶自抑自謙的教法。

所以萬事萬物都遵循

“損之而益,益之而損”的法則。

以上是遠古證悟者的教法,

我今天宣說如下新的教法:

強梁者不得其死,

因為逞強違背了“衝氣為和”的法則,

違反道必然早死,

我不得已成為教父,

向世人宣說如上新教法。

我宣說道下化的四個階段,

這是要世人懂得修行就是恢復本有的“和”,

從有形返回無形,

從萬返回三,

從三返回二,

從二返回一

這是原路返回,

最後與道匯合,

修行就是迴歸。

證悟者站在虛空法界的頂端,

觀看虛空法界“失無入有”的全過程,

生起深深的悲心,

傳下離有入無的覆命之路,

這是一條拯救之路。

(道德經散文詩是意譯,以求義理貫通,文句不一一對應,唯有以心印心,會契證悟者心法為指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