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下)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三段经文: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这句经文在第39章中出现过。“人之所恶”,帛书甲本作“天下之所恶”,可见“人”就是天下人道下化分为四个阶段,三生万物是第四个阶段,是结束阶段。万物失去了柔性而显形,因显形而固化(老子认为气、水、婴儿保持了柔性),因固化而失去了妙,这真是惨痛的代价。

最后得到了万物,有点悲喜交加。万物中又以王侯失去柔性最多,因此最为固化,固化也就是失去生命力(妙)。所以王公为了拯救自己失去的柔性,重新获得生命力,就自贬自谦。自贬自谦是为了修复自己失去的柔性。

《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下)

大部分注释家认为此段经文与前二段毫不关联,断为“错简”,王弼用柔性这条暗线关联在一起,赋予极深的意义。这是王弼注解的不同凡响之处,关键是王弼读懂老子本无论、齐物论、气本论、认识论(语义学)的内在联系。

王弼深深赞同老子这位大宗师宣说的“本无”的教理,对“有生于无”心领神会,深契于心。玄学泰斗何晏读了少年王弼的《道德经注》叹为观止,认为自己的注解只是瓦砾而已,于是放弃了自己的注解。王弼的注解让学人对此章经文有更为丰富的理解,因此不能轻轻放过如此精彩绝伦的注解。

《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下)

将无同”是魏晋玄学家阮修与王衍的神秘对话,后世有很多猜测。《世说新语·文学》:“阮宣子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宋程大昌说魏晋名士不直接说同而说“将无同”,是一种说话的文雅。鲁迅说是一种“差不多同”的模棱两可的话,李敖考证则说是阮修敷演王衍,“差不多一样吧”。其实,阮修的“将无同”是“我感觉是微妙的相同(即玄同)”的意思,“将”是心中推测之辞(预感),“无”是言其微妙之极,“同”则是玄同。

在老子这里,“无”是微妙的存在,而不是不存在,因此不是否定词,至于“将无同”又写作“将毋同”是不理解造成的,“毋”是禁绝之辞(帛书老子中无、毋可通)。这句话令王严着迷是必然的,将、无、同三个字都出自于道德经。领会“将无同”对领会此章经文的“无”的内涵很有帮助,此章虽然没有出现“无”,但一直讲“无”,严遵和王弼都用“无”来注释。

《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下)

第四段经文: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王弼把此句经文与前三段经文视为一个整体做注。认为这是前三段经文的总结,是老子的奥义所在。“损之而益,益之而损”与前面的“少则得,多则惑”(22章)相呼应,又与后文“为学日损,损之又损”(48章)相呼应。这是老子的主要修行方法,今天有志于学习老子修法者应该潜心实践,必有所获。此修法与神秀的

渐修很契合。老子的修法既有顿修又有渐修,顿渐各随根器,皆大欢喜。

王弼注正是把握住了“道眼”,才与众不同。把“损之而益,益之而损”作为“道眼”,则四句偈的奥义不是简单的宇宙发生学,而且同时宣说了万物的显形是道愈来愈远的下化过程,这个下化过程是付出代价的,因此必有所获。只有下化才产生修道的必要和渴望,佛教把身体做为修道的法器,老子也含有同样的深意。传统的气本论失去了这层奥义,显得不够深刻。

《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下)

第五段经文:

人之所教(者),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

王弼注:“我之非强使人从之也,而用夫自然,举其至理。顺之必吉,违之必凶。”意思是老子的教育方法是因物自然,前面四句偈都是举自然至理来劝说守柔教理。经文“人之所教”省略一个“者”。与帛书相比,王弼文本虚字省略较多,会误解文意。

“人之所教者”是侯王,也包含所有人。所教内容就是上文的“损之而益,益之而损”,这是远古大宗师的心法,应该切记。老子所教的是:“强梁者不得其死”,这是诅咒之辞。不知道老子传弟子时是否有持咒的内容,但从语气上是如此。这是《道德经》少有的几处诅咒语气,出于不得已吧。

《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下)

万物已经显形而失去宝贵的柔性(道性),和已经远去。远古部落首领自贬自谦来守柔,但后世侯王不知守柔,反而成为“强梁者”。柔性断绝,所以“不得其死”。

现在有一种冷冻人,全身失去柔性,僵硬无比。强梁者比冷冻人更加身体僵硬,完全失去了生命力。《道德经》守柔,强被视为违道,是灭亡的前兆,强梁更是违道,故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后文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76章),守柔贯穿一部《道德经》。

《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下)

第六章经文:吾将以为教父。

仪封人(仪地边境官员)见孔子,出来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上天将以孔子来传达法音,天下终将天平。老子与孔子一样,不得不说出《道德经》的救世宗旨,自己应该承担起大宗师的教化职责。

总结河上公的气本论注和王弼注的本无论、齐物论、语义学、气本论注,可以得出此章经文的主题思想。此章是老子的宇宙发生学,解说“有生于无”的四个阶段,最后多姿多彩的宇宙万物和生命世界诞生于世。老子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气本论传统思想来解说“有生于无”四阶段。这是文化精英容易理解的部分。

《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下)

万物绚丽多姿,生命生生不息,则这是老子所喜。但其中包含的齐物论奥义必须结合“混而为一”(14章)来体会,把齐物论和气本论紧密结合是老子的真正奥义所在。接着老子用“损之而益,益之而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教化阶段,进一步发挥齐物论的奥义,万物不齐是观察者造成的,是人心的“生事”,产生无数的影子,自己扰乱自己。万物的主人本来是一,世人应该以一为主,知子守母,但世人违背了这一点。这是老子所悲。

人心不该生事,应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侯王更应该如此修行,不要产生无数的影子,然后追逐这些影子,筋疲力尽,自取灭亡。强梁是违背道的守柔根本的,将因为违道而“不得其死”。老子为万物的生生不息而喜,但亦为柔性尽失而悲,如能证道得一,则可以享受万物生生不息之美,又可利用显形的身体作为法器,发心修道,恢复柔性。

柔性就是道性。最终现实地和究竟地相合而得一,在现实地中修复柔性,恢复本来的究竟本性,这才是众妙之门。

《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下)

在现实地上得一,万物显形,知子守母,在现实地上当体即空,实证万物本具的柔性。万物因显形而失去本具的柔性,这个柔性就是道性,道性就是“妙”。人失去柔性即失去生命之本,必须复命,恢复柔性,因此需要修道。强梁者不知修道,自取灭亡。万物虽然已经显形而失去柔性,但其道性未失。“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万物的本性。

万物所显是形,所藏是和,知和者柔性复得。万物一齐,皆是“冲气所成”,不离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不离元气。

一二三又显现道下化,柔性渐失,离道愈远。老子告诫不要以道下化为本,要以恢复道为本,即以回归道为本。严遵《老子指归》对此章的阐述极为深刻,值得领会。严遵指归以本无论和气本论阐述老子经义。

《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下)

严遵指归:“夫天人之生也:形因于气,气因于和,和因于神明,神明因于道德,道德因于自然。“天与人的出现,即万物的出现,形首先进入肉眼的视线,最受关注。形从何来?形从气来。气从何来,气从和来,不和则气不通。和从何来?和从神明来,神明就是灵性。神明从何来?神明从道德来。道德,道与德也。道德从何来?道德从自然来,道德本来如此。

严遵指归:“故使天为天者非天也,使人为人者非人也。”所以创造天的并不是天,因为天不能自己创造自己。创造人的并不是人,人也不能自己创造自己。天和人都是被造的,不是自造的。确实,人是父母所生,没有自己生自己的。创造和被造是二个完全不同的地位。

严遵指归:“何以明之?庄子曰:夫人形脔,何所取之?聪明感应,何所得之?变化终始,何所为之

?”怎么来证明这一点呢?严遵说(严遵本姓庄,避汉明帝刘庄讳,后人改):人身这个肉体,哪里得来的,谁自己制造了这个肉体?人有聪明智慧,这是自己创造的吗?人有生老病死,这是自己控制的吗?这一切都不是人自己创造的、控制的,人只是接受这一切。

《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下)

严遵指归:“由此观之,有生于无,实生于虚,亦以明矣。”从此可以看出来,

有形是从无形生出来的,有是从无中生出来的,本来没有质碍,从虚空中生出了质碍,本来没有“我”,却毫不知情的就有了“我”。观察气的运行,证明这个结论是完全可靠的。

严遵指归:“道,虚之虚,故能生一。”道是虚无中最虚无的,所以道力最为神奇,只有道力最为神奇才能够生出一。一就是神奇的呀,所以道力比一更为神奇。

严遵指归:“一以虚,故能生二。二物并兴,妙妙纤微;生生存存,因物变化。滑淖无形,生息不衰。”一是虚无,所以能够生二。二就是神明(灵气),神明兴起,微妙难言。创造创造者,存在存在者(创造存在者)。父母能够生子,父母就是创造者,但父母不能自己创造自己。万物都存在于大千世界,都是神明(二)的功劳。

《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下)

严遵指归:“二以无之无,故能生三。三物具生,浑浑茫茫,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见其声。搏之不得其绪,望之不得其门;不可揆度,不可测量,冥冥窅窅,潢洋堂堂。一清一浊,与和具行。未有形朕圻堮,根系于一,受命于神者,为之三。”三是一阴一阳,与和具行。三来源于阴阳二气,二气交通生出和气,但依然是无形的,属于无的世界。

严遵指归:“三以无,故能生万物。清浊以分,高卑以陈,阴阳始别,和气流行,三光运,群类生。有形脔可因循者,有声色可见闻者,谓之万物。”三本性是无,所以能够生万物。此时清气浊气分开,高下之势形成(势成之),阴阳可以辨别,和气充满宇宙,日月星三光照耀天空,万物群生遍满大地。什么是万物?就是有形体肉身,可以用耳朵听闻肉眼观察的就是万物。

《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下)

严遵指归:“万物之生也,皆元于虚而始于无。背阴向阳,归柔去刚,清净不动,心意不作,而形容修广、性命通达者,以含和柔弱而道无形也。是故,虚无无形,微寡柔弱者,天地之所由兴,而万物之所因生也。众人之所恶,侯王之所以自名也;万物之源泉,成功之本根也。”万物从何而来?从虚无中而来。一边靠阴一边靠阳(表面意义为:背着阴而向着阳),归向柔而远离刚。之所以能够保持清净无为,心意不作(身如槁木,心如死灰,身心入于定中),而通达自己性命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因为他内含柔弱之道性,而来源与无形,与无形同变化。

所以,虚无无形,微寡柔弱,是天地所以兴起,万物所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无知的凡夫因为眼不能见耳不能闻而不愿了解虚无无形微寡柔弱的妙理,因此不屑领会,这是莫大的愚蠢。远古得道的侯王却以此来作为自己的称名,自贬自谦,亦与天道的柔弱道性相一致。虚无柔弱是万物的源泉,成功的根本呀!

严遵指归合一与王弼注互相发明,老子此章经意则焕然可观,不至于误入气本论的单一思维,失去经意。

《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下)

庄子的朝三暮四的公案是对老子此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深刻解读。和气为三,万物为四,和气与万物的关系就是朝三暮四的关系

。有形无形本来相合为一,猴子只见有形,故猴子朝三暮四则大怒,朝四暮三则大喜。猴子大怒是因为朝三(无形)等于零,朝四(有形)才是现实,世人也是如此。

橡子本来是七,朝三暮四是七,朝四暮三是七,但猴子的反映喜怒大乖。和气是三,万物是四。和气无形,万物有形,有形无形大相径庭,猴子只见有形,不见无形当然对朝三暮四大怒,对朝四暮三大喜。世人与猴子相同,只见朝四,不见朝三,故而大怒。和气无形,万物显形,有形无形本无差别,只有证悟者才能了知。

《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下)

气本论是证明齐物论,庄子用语义学证明齐物论。老子此章以齐物论证明道本论(本无论),并以气本论证明齐物论,庄子则以语义学(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证明齐物论。气本论和语义学都是齐物论的证明法,而齐物论又是道本论(本无论)的证明法。故王弼交替使用语义学和气本论证明齐物论,揭示柔性即道性。老子四句偈的奥义逐步开显。

河上公完全以气本论解读,王弼首先以本无论解读,然后以语义学解读,再以气本论解读。“万物万形,其归一也。和由致一,由于无也。”这是以无立论的无本论。“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这是语义学证明。“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这是气本论证明齐物论。以一为主,一何可舍?愈多与远,损则近之。损之至尽,乃得其极

。”这是损之又损,反一修道。

《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下)

如果不理解庄子齐物论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语义学,不理解庄子以此证明齐物论,则就不知道王弼为什么说“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王弼显然不满意单一用气本论来解读四句偈,认为老子的奥义是包含齐物论的,与语义学关系很大。庄子的猴子比喻说出了齐物论的谜底,语义误解导致喜怒大乖。

“道一二三万物”五者中,前四者未显形,万物显形。未显形看似无形,显形看似有形,无形有形看似大乖,实质玄同齐一。执着有形是错,执着无形是错,有形无形本来玄同齐一(混而为一),这才是真正的道。老子此章宣说道生万物的全流程,但又宣说道下化,只有深懂齐物论者才能反一修道,不被万物的显形牵着鼻子走。

《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下)

王弼“以一为主,一何可弃?”万法归一,见一真法界。二三皆是一真法界所化,亦是假名一本不可名,此为真一。“谓”者,名也,非真也。“为”者,真也,非名也。主,即是母。以一为主,即以一为母。四句偈是证悟一真法界之密语,故“以一为主,一何可弃?”

人虽有形,只是一真法界的显形,世人不知此理,无以为此形是真形。真形即是无形。无形有凡夫之无形和圣人之无形,凡夫之无形即肉眼不可见,圣人之无形即真无,无形、无相、无声、无味、无为、无心、无一切相、无知、无欲、无我、无他,无一切心

《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下)

二三万物,皆是一真法界所化,并非实有,这是究竟地。元气、阴阳二气、和气清气浊气虽是无形,但在现实地是实有。王弼“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二有一,遂生乎三。”言、二、三皆是一真法界所化,故庄子说“巧历不能得。”所化无限,何可得焉?王弼“过此以往,非道之流。”所化无限,故非道之流。

影子还有影子,所化的影子无穷无尽。生也有崖,所化也无涯,以有崖之生逐无涯之所化影子,则殆也。然二三,犹秉无形之道,虽是所化,在现实地上也是可以承许为实有。故气本论在究竟地上是无,在现实地上是实有元气、阴阳二气、和气在究竟地是无,在现实地是实有。所以学人应该从现实地上认知本论。

养生主,主即道本。养生而不知其主,如不知一,则养生无益。

《道德经》四十二章精解及译文(下)


散文诗译文:

修行者啊!

我现在宣说远古证悟者道四步下化的教法。

至高无上的道一直运行不息,

当劫数来临的时刻,

道微微的显示出形迹,

如同太虚空中突然出现的闪电,

这道闪电就是一。

一是虚空法界的一元真气,

虽然是至高无上的道所生,

但已经显现出精微,

是道下化的第一步。

现在这道闪电化为二道光芒,

这是阴阳二元真气,

彼此有所分别,

但二元真气依然不离不弃,

好像男人和女人互相依存一样。

阴是阳的缺,

阳是阴的缺,

阴阳二元真气因为互缺而纠缠,

形成二道绚丽的光芒,

这是道下化的第二步。

二元真气氤氲中,

又闪出一道新的光芒,

那是二元真气所生的和气,

和气就是三,

这是道下化的第三步。

一元真气、阴阳二元真气、三元和气都是无形的,

但和气会逐渐凝聚,

和气凝聚在一起就成为有形的物,

和气不断凝聚,

清静的虚空法界现在星星点点,

这是道下化的第四步。

道世界从此结束,

物世界从此开启,

物世界又称为器世界。

无机物、微生物、有机物纷纷出现,

植物、动物遍地都是,

牛马各种千奇百怪的形都会出现,

于是无量无边的物就诞生了,

世人所见的万物就是如此诞生的,

万物的“万”代表无量无边。

万物虽然显形,

并且显示固化的、有边际的相,

但万物的母体是和气,

这是万物不可改变的“一”,

所以万物的本质是“和”,

万物的争是假象,

“和”才是真像。

万物因为“和”而保存柔性,

只是深深的隐藏起来,

外表的刚强迷惑了世人。

远古的部落长老深懂“冲气为和”的密法,

自称为失去父母护佑的孤儿,

自称为失去丈夫保护的寡妇,

自称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乞丐,

这是他们继承的自贬自抑自谦的教法。

所以万事万物都遵循

“损之而益,益之而损”的法则。

以上是远古证悟者的教法,

我今天宣说如下新的教法:

强梁者不得其死,

因为逞强违背了“冲气为和”的法则,

违反道必然早死,

我不得已成为教父,

向世人宣说如上新教法。

我宣说道下化的四个阶段,

这是要世人懂得修行就是恢复本有的“和”,

从有形返回无形,

从万返回三,

从三返回二,

从二返回一

这是原路返回,

最后与道汇合,

修行就是回归。

证悟者站在虚空法界的顶端,

观看虚空法界“失无入有”的全过程,

生起深深的悲心,

传下离有入无的复命之路,

这是一条拯救之路。

(道德经散文诗是意译,以求义理贯通,文句不一一对应,唯有以心印心,会契证悟者心法为指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