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豬年,吃豬肉,與豬相伴一萬年

過豬年,吃豬肉,與豬相伴一萬年


過豬年,吃豬肉,與豬相伴一萬年


/序言/

豬,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動物,絕大多數人應該都相當熟悉它們被烹飪之後的味道,它們也是絕大多數人大多數蛋白質的來源之一,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六畜”之一,乃至之首。

除了在餐桌上,在文化上豬也有一席之地,各類故事中的豬角色相信每個能記事的國人起碼知道一個豬八戒,這一IP的衍生作品不見得比“大聖”少很多噢,而這僅僅是在文娛作品的範疇,如果拓寬至整個社會文化環境之中,用“豬”組出來的詞可比其他動物多多了,詞意也豐富得多,說到這裡,我想到當年那部“雷劇”《一起來看流星雨》,女主罵男主的那段臺詞。

關於你是豬的這個說法,可以稱為典型詞彙缺乏症的表現,要我教你嗎?你是豬,可以延伸為你是花豬,光豬,蠢豬,笨豬,烏克蘭小乳豬,豬八戒。你是星光燦爛下一隻絕望而孤獨的動物,你是永遠飛不上藍天的蠢豬!


而除了在這些作品與平日的語言之中,豬在十二生肖列最後也算處於一個相對特別的位置,十二年一輪在豬年畫上一個一個句號。

只要看看現在的生活,就算去掉豬年才有的事物,我們也能夠深切體會到豬在中華文化中不可磨滅的存在感。

接下來的正文將討論一些歷史、商業和文娛作品中的豬形象,看看在過去的萬年間,豬與我們的淵源。


/養與吃/

豬,雜食類哺乳動物,身體肥壯,四肢短小,鼻子口吻較長,性溫順(部分),適應力強,繁殖快,有黑、白、醬紅或黑白花等花色,出生5-12個月就可交配,妊娠期約為4個月,平均壽命20年。

過豬年,吃豬肉,與豬相伴一萬年


人類蓄養家豬的歷史非常悠久,不過直到16世紀才廣為世界所知,而中國飼養豬的歷史也是有記載的最長,中國飼養的豬即是人類最早馴養的豬的直系後代。

而在馴化之前,中國人野豬也是重要的食物來源,追逐一詞中的“逐”,古文中用“豕(shi)”或“豚”代表豬,這其中的關係相當明顯了。

後來,野豬首先在中國被馴化,中國養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期,也就是一萬年前,中國人對豬,可真是“愛你一萬年”;而有記載的部分,根據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記載,商、周時代就已有豬舍,甚至還發展出了閹豬的技術,可以讓豬不性成熟,從而可以長得更肥更大;不過據說第一本關於養豬的書,是公元前3000多年黃帝所著,只是沒有留下任何實物記載了。

到了漢代,隨著農業的發展,養豬就不只是為了滿足人的胃口樂,也為了積肥滋養作物(最後還是為了吃),這一目的變化帶來的是養豬方式更加成規模成體系,豬舍也有了相應的改造,圈養豬的規模逐漸超越了放養豬,豬曾經也有個被放牧的歷史呢。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圈養就成了主流方式,唐宋時期商業與文化發展極快,百姓階級之間差別也比前朝更為鮮明、多樣,養豬成為了農民增加收益的一種重要手段,而元朝時期,儘管元朝統治者來自遊牧民族,但發展養豬事業也沒有被忽視,不僅如此,由於元朝疆域廣闊,對外接觸廣泛,世界也處於活躍時期,豬飼料的來源有了比以往更多的改進與創造。

至明代中期,養豬事業遭受了嚴重摧殘,正德十四年(1519),因為“豬”與明代皇帝朱姓同音,被禁養與屠殺,但這一禁令持續時間不長,僅僅三個月就由於百姓生計、傳統禮節如祭祖之需,而不得不恢復,改為僅僅是在聖駕所過之地迴避,宮內公文用“豕”這些別字代替;很顯然,這段歷史被很多電視劇誇張了,讓我們誤以為整個明朝,“豬”都是說不得的話,其實不然,三個月罷了。

並且,“禁豬”並不特殊,其他朝代還有類似的事情,比如唐朝有過禁止人烹食鯉魚,宋徽宗因為自己生效屬狗,下令天下禁止殺狗,到了明代明武宗禁豬不過是拾人牙慧罷了,並且以前也並未禁止養鯉魚和養狗用於其他需要。

過豬年,吃豬肉,與豬相伴一萬年


然而“禁豬”確有特殊之處,明武宗頒佈的禁豬理由有兩點:一是與“朱”同音,二是明武宗他生於豬年;但實際上據推測,這禁令還與正德年間的官宦專權,吏治敗壞,明統治力下降,各地政治動盪有關,在正德十四年,也就是頒佈“禁豬令”的那一年,江西寧王朱宸濠起兵令明武宗感到了危急,朝野內也出現了眾叛親離的形勢,明武宗心理失衡,所以頒佈這一禁令,一來宣誓自己的皇威,二來給自己以心理安慰。

過豬年,吃豬肉,與豬相伴一萬年


而在之後的歷史中,儘管有各種各樣的美食傳入中國,但豬的地位再也沒有被取代,即使進入工業時代後,牛變成了一種可以被食用的動物之後,儘管牛肉確實比豬肉有諸多優勢,但都沒有改變過豬在食用界的地位,雖然確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2017年“三肉”的產量對比如下。

過豬年,吃豬肉,與豬相伴一萬年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17年全國豬肉產量5451.80萬噸,其中出口5.13萬噸,另外,中國每年豬肉進口量不到國內總產量的3%,除去部分走私,中國豬肉幾乎全靠自產。

而相比之下,2017年牛肉產量為634.62萬噸,出口量為0.09萬噸,進口量約佔國內產量的15%即95萬噸;即使加上羊肉2017年471.07萬噸的國內產量與24.9萬噸的進口量,也才剛剛超過豬肉國內產量的1/5,豬可謂是中國最重要的肉產了。

要從餐桌上靠比量把豬比下去,還得拉上隔壁的禽類與水產品們。

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17)的統計數據,餐桌上的數據如下圖所示。

過豬年,吃豬肉,與豬相伴一萬年


2016年人均豬肉消費19.6kg,較2013年四年間下降了0.2kg/人,而其他品類均有不同程度地上升,最終在2016年人均消費上表現為:牛肉1.8kg/人,羊肉1.5kg/人,禽類9.1kg/人,水產品11.4kg/人,豬肉在餐桌上的統治地位可見一斑。

而這麼多張吃豬肉的嘴,就養活了相當多的養豬的人,2017年,生豬養殖規模在10000頭以上的養殖場數量超過6000家,如果算上規模較小的養豬戶,估計我國有超過4000萬豬農。

另外國內還有有24家上市企業的主營業務就是養豬,以其中廣東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例。

2017年銷售1900萬頭,肉豬類(產品)業務收入達350.49億元,佔營業收入62.97%,毛利率達24.80%,其下有控股公司262家,集團2017年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得現金達57億元,支付各項稅費3億元,這些經濟效益大多都是養豬帶來的。

對了,國內知名互聯網企業網易,也有自己的養豬場,坐落於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面積約1200畝,雖然內部治理結構難知,但名義上是網易CEO丁磊作為主要負責人直接控制,他們勵志探索“第三代養豬模式”,並且在2016年9月還專門向記者透露有2萬頭“丁家豬”登上了中國人的餐桌。

過豬年,吃豬肉,與豬相伴一萬年


而此之外包裝、運輸與加工豬肉,豬飼料生產等等上下游業務又是另外的廣大產業了,其影響巨大,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豬肉價格與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密切關係更是得到了從未知學歷的互聯網用戶,再到署了名的由本科生到教授發表的各種層面與深度上的論文的關注,由於豬肉在食品類商品中的權重最大,而食品類商品再總類商品中最大,豬肉價格也是CPI中權重最大的商品。

從每戶豬農的生計、每家豬企的業績再到每個家庭的餐桌,到整個國家的經濟,豬,都稱得上是C位。


/娛與文/

我沒有去查到底由多少和豬有關的文娛作品,但我就簡單地回憶了一下我自己從小到大看電視的經歷,也有《福星高照豬八戒》《春光燦爛豬八戒》《天上掉下個豬八戒》這些以豬八戒為主角的電視作品,還有像《麥兜的故事》這樣的以豬為主角的動畫,也有一些我沒有看過但知道的,比如《豬豬俠》系列,《小豬班納》系列。

如果算上外國出品,但在國內有一定知名度的,比如《小豬佩奇》《晴天小豬》《紅豬》《小豬快跑》這些動畫或真人電影。

而如果再算上配角有豬的話,數量就更多了,比如《小熊維尼》裡面也有一隻可愛的小豬嘛,《千與千尋》裡面父母變豬的橋段,還有女主那句“吃胖了就會被殺掉”的臺詞相信很多網友都非常熟悉吧,去年上映的《蜘蛛俠:平行宇宙》中,也有來自其他宇宙的蜘“豬“俠。

過豬年,吃豬肉,與豬相伴一萬年


另外,還有些不是狹義的文娛作品,而是口耳相傳的故事,比如三隻小豬修房子抵抗大灰狼的故事,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聽過,甚至即使已經很多年沒有聽過了,但也能夠大致複述出來。

遊戲裡面也經常出現豬的形象,有比較可愛的,也有比較邪惡的,所有和西遊有關的內容都不再提了,否則先說一遍西遊的遊戲就有得聊了,儘管這樣會略掉一大部分的國產遊戲,但即使是西方遊戲,豬也是非常常見的形象,在我們的日常中也能見到,成為我們娛樂的一部分,充分說明樂豬在各地文化中均有存在感。

我最近最常見到的,是《守望先鋒》裡面的路霸,還有《爐石傳說》中的霍弗;仔細想想的話,《Minecraft》中有看起來很溫柔,實際上瞬間爆發的豬人;《怪物獵人》系列中的野豬王以及他那些煩的要死的小弟們,《饑荒》系列裡面會變形也能”交友“的豬人。

實際上,在近日更新的《overcooked 2》中更新了中國新年特輯,增加了兩個可操控的角色,龍人與豬人,外國製作者們都瞭解到了己亥中國年的形象以豬會更合適與親近中國的玩家。

還有一些很長時間沒有見過,但是留下了很深印象的,比如《憤怒的小鳥》中的綠豬。

而不僅是這些娛樂產品,在整個文化層面,豬都是有相當地位的,我們回到”豬年“這個事情上來,十二生肖各有自己的傳說與故事,老實說,版本太多,我也沒法判斷到底哪個說法是正確的,放兩個百度百科上的說法吧。

傳說古時有個員外,家財萬貫,良田萬頃,只是膝下無子。誰知年近花甲之時,卻得了一子。閤家歡喜,親朋共賀,員外更是大張宴席,慶祝後繼有人。嘉宴慶之時,一位相士來到孩子面前,見這孩子寬額大臉,耳闊有輪,天庭飽滿,又白又胖,便斷言這孩子必是大福大貴之人。但這肥胖小子福裡生,福里長,自小隻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習文武,修農事,只是花天酒地,遊手好閒,認為命相已定,福貴無比,不必辛苦操勞。哪知這孩子長大成人之後,父母去世,家道衰落,田產典賣,家僕四散。這胖小子仍然繼續過著揮金如土的生活,直到最後餓死在房中,這胖小子死後陰魂不散,到陰曹地府的閻王那裡告狀,說自己天生富貴這相,不能如此慘淡而亡,閻王將這陰魂帶到天上玉帝面前,請玉帝公斷,玉帝召來人間灶神,問及這位一臉富貴相的人怎麼會餓死房中,灶神便將這胖小子不思學業、不務農事,揮霍荒淫的行為一一稟告。玉帝一聽大怒,令差官聽旨,要胖小子聽候發落,玉帝道:“你命相雖好,卻懶惰成性,今罰你為豬,去吃粗糠”這段時間恰逢天宮在挑選生肖。這天宮差官把“吃粗糠”聽成了“當生肖”。當即把這胖小子帶下人間,從此,胖小子成為一頭豬,既吃粗糠,又當上了生肖。


豬靠自己的努力當上了生肖,在天宮排生肖那天,玉帝規定了必須在某個時辰到達天宮,取首先到達的十二種動物為生肖,豬自知體笨行走慢,便半夜起床趕去排隊當生肖。由於路途遙遠,障礙也多,豬拼死拼活才爬到南天門,但排生肖的時辰已過,但豬苦苦央求,其他五畜也為之求情,最後終於感動了天神,把豬放進南天門,當上了最後一名生肖。這樣,馬、牛、羊、雞、狗、豬“六畜”都成為了人間的生肖。


其實從這兩則”傳說“之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到豬在中華文化中具有與其他生靈同樣複雜多樣,既有負面的“體笨行慢”“懶惰成性”,也有積極正面的“命相富貴”“耿直剛毅”這些。

說到這,讓我想起一部兒時看過的動畫,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出品的《十二生肖》,一共十三集,主要講述十二生肖的來歷。在每一集的故事中,都會有一個邪惡的妖怪,每消滅一個妖怪就有一個動物獻出生命,為了紀念它們,該動物就成為了這一年的生肖。

過豬年,吃豬肉,與豬相伴一萬年


在第十三集中,十二妖魔中的冷血公主施展魔法,抽去堵住風雪琵琶洞口的冰雪琵琶,世界變成了一片冰天雪地。冷血公主又彈奏魔曲,讓村民們處在昏昏欲睡的迷夢之中,勇士和大耳豬歷盡艱險勇探琵琶洞,以正義之火摧毀了冷血公主的魔法,消滅了妖魔。為了拯救人類,大耳豬義無反顧,用身體堵住了風雪琵琶洞,遏制了冰雪的肆虐,自己也被凍僵。為了紀念大耳豬舍生取義,這一年被定為豬年。


過豬年,吃豬肉,與豬相伴一萬年


從上面我們可以發現,中國文化解讀十二生肖時都有其各自好壞的兩面,這正體現了我們的包容與調和的思想與文化,每一個生肖都有積極向上的引導,也有負面的警示,“豬”生肖不僅提醒我們不要好吃懶做,也希望我們能夠像豬一樣單純耿直,更有祝願“富貴”“知足常樂”之意。

至於屬豬的人的命相方面,在這裡就不再介紹了,我們取對我們有正面影響的寓意,作為一種指導,也可以作為一些安慰,但就不要盲目相信了。

而除了作為十二生肖之一,豬一方面也是中國古代祭祀所必需的貢品之一,與牛、羊同為祭祀用的“三牲”,據說豬作為神聖之物可以鎮妖息怪,也可以招福致祥;不僅是在人口數量中佔比較高的漢族,除了部分,其他少數民族中也有與豬有關的文化現象。

從古時候先說起,動物崇拜是中國古代先民常見的崇拜形式。關於中國歷史上的豬圖騰崇拜,徐顯之在《山海經探源》一書中認為:“在《北次山經》中所述共46個山,其中有20個山的山民崇拜馬,另外26個山崇拜豬。”由此可見,豬在史前先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據有些專家的考證,古老的豕韋氏(也就是後來的滿族)就是豬圖騰民族,古哈尼族、傈僳族以及珞巴族都以豬為氏族圖騰崇拜物。在《山海經・海內經》中記載:“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雲之郭,同彘之國,黃帝妻累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顏耳,人面豕喙,鱗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日阿女,生帝顓頊。”從這些原型神話中,可以看到人頭豬嘴的形象,在洛陽的漢墓中也發現了豬頭怪人的繪畫。尤其是在上古時期,豬崇拜是古代先民重要的崇拜內容。

甚至,古時候龍的形象也與豬有關,在距今5000-6000年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著名的“玉豬龍”。據考古學家考證,早期龍首的形象取自豬頭,後世的“龍馬精神”是取代了早期的“豬龍精神”而來的。早期豬與龍的合體體現了當時人們尚豬崇豬的社會習俗,在其他相關的獸型玉器重,也可以看到吻長鼻突、雙鼻孔、大頭肥體等豬形特質,“上古文獻中也有豬與龍存在聯繫,如明代張英等編寫的《淵鑑類函》引宋代《東坡志林》提到‘豬龍’二字,將豬與龍並提。漢族民間傳說《豬婆龍》也是把豬與龍同女姓神靈及水的母題聯繫進來。”至於豬紋缽、玉豬等豬器物,在上古時期的考古中也有大量的發現。

過豬年,吃豬肉,與豬相伴一萬年


如今豬文化走向世俗與平庸,不受“重視”,只是生產力經過千年迅速發展後的結果,豬與中華文明的淵源非常深刻,不亞於其他任何動物,它們是陪伴中華文明發展了上萬年的生靈。

對了,發稿前突然看到,還有一個點是豬在日常文化中的體現,相信許多朋友家裡面都會有這樣一個存錢罐吧。

過豬年,吃豬肉,與豬相伴一萬年


我都不記得裡面到底丟了多少錢進去,但至今日,相比把它打破,我更希望它就作為一個不昂貴但卻很重要的裝飾品放在我的家中,它也算是陪伴我長大,有20年的年紀了。


/冷知識/

除了上文說的內容,豬還有一些有趣的冷知識,我從網上摘了一部分我覺得有特點的,放在這裡,但好像不太容易核實真假呢,各位當個趣味的談料即可,不要用於嚴謹的用途。

  • 除南極洲外,豬無所不在。
  • 世界上豬的數量比人多,丹麥豬的數量是人的兩倍。
  • 豬有15000個味蕾,而人只有9000個。
  • 豬尖叫聲可高達115分貝,而協和式超音速噴射客機的分貝在112分貝以下。
  • 豬並不是很髒的動物,其拱泥是為了涼快,因為豬身上沒有汗腺。
  • 人類用胰島素和其他40多種藥品都是由豬身上提取而來的。
  • 論聰明,它僅居於猩猩和海豚之後,在動物界排名第三。
  • 豬不會抬頭。


/結語/

綜上,豬,是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形象與符號,也是中國人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食物與商品,直白地說,中國人離不開豬,沒有最初在中華大地上奔馳的野豬,沒有第一批被中國人馴養的家豬,沒有一代代發展的養豬技術,沒有對豬的性格中不論好壞兩面的解讀與傳習,都無法形成延續至今日的中華文明。

我們是一個包容與諧和的文化,我們的一些同胞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我們在同席、同住時應該尊重他們的偏好,在這一點上,可以就像配合我們那些不愛吃榴蓮、香菜、魚腥草、蘿蔔……的朋友一樣。

但我們自身的文化更需要我們自重與保護,絕不能因為外力而自我否認,自我閹割,自近代以來,我們的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衝擊,甚至在改革開放後,面對如排山倒海般的外來文化,我們在最初有著難言的文化自卑,直至近年才隨著經濟與政治的發展得到重建。

以豬文化為例,絕對不能允許豬文化從我們的娛樂、生活、文化中被磨滅,豬不是什麼提不得的生靈,它已經陪伴我們發展了上萬年,與它相關的文化不容得一朝一夕的破壞。

而說到更為廣闊厚重的中華文化,還有許多東西是我們需要守護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我們很多人都會說一說的道理,但何為精華,如何取,何為糟粕,如何去,則是我們每一箇中華文化的傳承者需要用一生去思考與踐行的。

以上,便是本文的全部內容,如果您喜歡的話,歡迎點擊文末右下角的“好看”或轉發將它推廣給更多朋友,謝謝!

最後,祝大家豬年吉祥!福氣加身!富貴快樂!吃嘛嘛香!

過豬年,吃豬肉,與豬相伴一萬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