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恐嚇式報道,我只是想快樂地喝一杯奶茶

昨日,蘇州日報客戶端發了一篇新聞報道,題為《一杯奶茶=4.3罐紅牛!蘇州抽檢30批次網紅奶茶》,後在微博上被大量政府機構藍V賬號轉載,並帶上話題#蘇州30批次奶茶檢測出咖啡因#,北京商報特地製作了視頻報道,應用了旋律壓抑,節奏壓度大的背景音樂,並使用“淪陷”等駭人的詞語,最後人民日報微博轉發該視頻,帶上話題#一杯奶茶=4.3罐紅牛!#然後對糖、脂肪、咖啡因相關內容進行了言辭含糊卻引導性強的報道。

一時間氣氛變得緊張起來了,而這並非奶茶第一次受到如此狂轟濫炸似的攻擊,早在2018年8月,由“上海發佈”撰寫的一篇名為《奶茶,正在毀掉這一代人!》的微信推送在朋友圈被瘋轉,從同樣的角度對奶茶這一受到廣泛歡迎的飲品進行了全方位的攻擊。

不過,看起來大家都是該喝喝該吃吃,根本不理睬這些內容,不久之後#奶茶這麼美好怎麼可能有錯#話題也上了熱搜。

進入正文前,明確立場:倡導健康飲食,注重保護自身健康,奶茶作為一種常見飲料產品,其美好的口感來源於糖分、咖啡因等常見物質,過度攝入存在健康風險,所以奶茶雖好,不要貪杯!

但是,奶茶並非如這些恐嚇式報道中所說的如此罪惡,奶茶與絕大多數我們日常可見的飲料(如可樂,牛奶飲料)以及部分奶製品並無突出的健康差異,過去的這些報道,表面上打著健康的名義,但實際上是以通過信息不對稱的手段從熱門商品入手賺取眼球,以達到未知的目的;而其報道之中,不僅有刻意為之的傾向性語言,更有著混淆計量單位,對成分效果斷章取義等問題,作為關注健康的科學報道,相當失實!非常不專業!

我們應該關注自己的飲食,滿足口欲的同時注重營養,但我們不應該承受恐嚇,這種恐嚇式的報道當道,甚至是社會高壓的一種體現,本應被抵質。

我們將報道拆開來慢慢看。

/含糖量/

本次抽檢的30批次奶茶總糖含量檢測結果為3.23 克/100 克-11.3 克/100 克,以一杯中杯奶茶450毫升計,一杯奶茶總糖含量約為14.5克/100 克-50.9克/100 克。總糖含量最高的一杯珍珠奶茶購自四雲奶蓋貢茶(購物公園店),總糖含量檢測結果為11.3克/100 克,用一塊4.5克左右的方糖進行換算,相當於吃掉方糖11塊。

首先,作為一篇科學報道,這一段的計量單位非常混亂,我們可以隨手抄起一瓶或一罐手邊的飲料、奶製品等來看,在營養成分上,單位都統一為每毫升含XXX,而並非用克/克這樣的形式,而這樣的形式使用主要原因是統一重量而非統一體積不利於對不同密度飲品間的比較,這篇報道中的檢測用克/克表示,但是中杯奶茶又用毫升計,真的非常不專業,不過茶與奶的密度與水確實差別很細微。

而另一個不專業的問題在於,第一句中描述“總糖含量量”採用的是百克糖含量表示的平均含糖量,然後又說一杯奶茶的總糖含量,這時如果要這算,應該是14.5克-50.9克,沒有每百克這個分母了,因為已經乘了450克了呀,然後到了針對四雲奶蓋貢茶,又變回了百克糖含量,此時應該寫這杯四雲奶蓋貢茶總含糖量50.9克,相當於方糖11塊。

雖然這一段在邏輯上沒有出現問題,但是文字嚴謹上甚至不如小學生。

為迎合消費者追求健康的需求,市面上有不少奶茶鋪推出少糖、無糖型奶茶。消費者也普遍認為“無糖”代表完全不含糖,適合特殊消費者人群飲用,但從檢測結果來看,一些標註少糖、無糖的奶茶,實際上總糖含量並不低。7批次無糖、少糖、不加糖奶茶總糖含量平均值為6.4克/100 克。其中, yoyaltea皇茶(美辰店)一杯無糖相思紅豆奶茶,總糖含量檢測結果為7.88克/100 克,相當於吃下方糖8塊。

接著,文章直接揭露了奶茶飲品關於“無糖”的謊言!這一點我表示支持,既然無糖就應該是不含糖,任何形式的糖都是違背“無糖”這個宣傳語的,那麼,是否只有無糖奶茶違背了這個宣傳語呢?

我用自己的手機淘寶,以“無糖牛奶”作為關鍵詞進行了搜索,沒有從任何一家奶製品的官方店搜索到“無糖牛奶”,僅搜索導入伊利舒化無乳糖牛奶(針對患有乳糖不耐症或就不喜歡乳糖的人群製作的產品,通過添加乳糖酶分解乳糖為單糖),但其實它每百毫升仍然還有5.0g的糖,只是不含乳糖。

所以,市面上其實根本不可能買到真正“無糖”的牛奶,不僅這些奶茶店在進行虛假宣傳,所有打著“無糖”的含奶產品都是虛假的,請有關部門務必一視同仁,一同嚴打!

然後,對於其他少糖、不加糖的奶茶,文章表明平均值為每百克6.4克,最高為每百克7.88克,然後又用了方糖做比較,8顆的話,想起來還有點膩呢,但作為一款含奶的飲品這樣真的多嗎?是否真的符合奶茶店的宣傳用詞呢?

我想我們不應該直接斷定,而應該對比市面上的一般奶製品及奶飲料,順便還有可樂。


拒絕恐嚇式報道,我只是想快樂地喝一杯奶茶


可以看出,相比一般的奶製品,即使不加糖的奶茶,含糖量也確實略高,高多少呢?按平均值算,每喝450ml將大概比喝等量的特侖蘇或者金典有機奶多攝入6.3g糖,剛好一茶匙,比好甜口的地區做菜用糖要少一些。

而如果相比奶飲料,不加糖、少糖的奶茶則相對較低,相比最普通的奶粉按照推薦的的衝制方法也較低,所以“少糖”“不加糖”的奶茶並不存在虛假宣傳,與市面上普通的奶飲品相差無幾,那8顆糖的罪,真的叫做欲加之罪。

接著,原報道繼續道:

據瞭解,《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天糖分攝入不超過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從抽檢結果來看,只要喝上一杯所謂的“無糖奶茶”就已超過正常人體一天當中添加糖的攝入量。

原報道接著搬出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然後以指南中“最好控制在25g以下”作為論據,說一杯所謂的“無糖奶茶”已經超過正常人體一天當中添加糖的攝入量。

首先,這句話本身有語病,不通順;然後,這句話的是典型的邏輯標靶型的誤導,存在邏輯錯誤。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是2016年5月13日由國家衛計委發佈,提出了符合我國居民營養健康狀況和基本需求的膳食指導建議。

這裡叫做“建議”,不是一種“規定”,原文中第五條“少鹽少油,控糖限酒”寫道應控制添加糖的攝入量,美如攝入不超過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上文報道中先是截取為“每天糖分攝入不超過……”,後來才在結論中提到了"添加糖",形成了一種誤導。

在這樣混亂的文字表達下,其表達出來的意思可能被解讀為:“喝一杯無糖奶茶就吃了一天本該吃糖啦!”

那麼為了糾正原報道的誤導,跟大家說一下每天應該攝入的糖是多少,主要目的是提醒大家不要為了減肥吃少了,那樣更不健康。

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教授、博導王興國一次採訪中反駁用與這次同樣的方式攻擊米飯的文章時提到:

網文還稱,中國人白米飯吃多了。“人體每天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只有50克,體力勞動者也只需要100克。可是中國人,連小孩子都是動不動一餐就吃250克米飯。” “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每個人情況不同,需要的能量不同,攝入碳水化合物的量也會不一樣。”曾凱宏指出。 王興國介紹說,每人每天50~100克的碳水化合物是最低需要,而不是正常生活的需要量。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參與體力勞動或者運動的人,需要更多的碳水化合物,每天二三百克是大多數指南推薦的。

而去掉我們的正常飲食,如米飯、包子、饅頭、面等中國人常食的糖含量較高的主食之後,才輪到考慮這建議不超過50g,最好不超過25g的添加糖。

那麼確實,如果喝了一杯奶茶之後,添加糖已經達到《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的建議,那麼然後呢?

奶茶是我的一杯飲食之外的額外飲料,本來就不是當水在喝的,如果不是一天三四杯下肚有什麼問題嗎?我今天喝過奶茶之後,我不一定還要吃別的添加糖了呀,那不是剛好?!原報道中的論據很難支撐起最後的論證。

買奶茶時,通常有 " 全糖、半糖、無糖 " 或者 " 七分甜、五分甜、三分甜 " 的選擇,商家解釋無糖只是製作過程中不額外添加糖,並沒考慮原輔料是否含糖。檢測人員表示,這顯然與消費者的理解之間存在著明顯偏差,建議對含糖攝入有特殊要求的消費者要儘量少飲用奶茶。

關於糖,原文最後說道產品名稱與消費者認知之間的差異,這確實值得注意,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或許多少一勺糖並不重要,但是對於對攝糖有特殊需求的人群而言,“無糖”“少糖”這樣的用詞確實形成了誤導,這些商家應該對奶茶像我們平時購買到的那些標準制飲品一樣,標註營養成分含量才行。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商家的解釋也不無道理,他們確實沒有再加糖了,我們可以看到糖含量與一般衝制的奶粉飲品一致,考慮到本身用奶較為濃稠但又存在茶的稀釋,這個水平很正常,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只要正常活動就可以正常代謝。

/咖啡因/

原文接著開始從咖啡因切入。

據悉,一杯美式咖啡(中杯)的咖啡因含量為108毫克,一罐紅牛飲料中的咖啡因含量為50毫克。本次抽檢結果發現,30批次奶茶全部淪陷,均檢出咖啡因,平均含量為239毫克/千克。來自四雲奶蓋貢茶(購物公園店)的1批次中杯珍珠奶茶,咖啡因含量達483 毫克/千克,經過換算,這杯中杯奶茶咖啡因含量是一杯中杯美式咖啡的2倍多,或等同於喝下4.3罐紅牛。 世界衛生組織的咖啡因攝入量標準為,健康成人單次攝入200毫克以下、全天攝入 400毫克以下。以本次抽檢咖啡因含量最高的奶茶為例,如果一天喝2杯,就已超標。檢測人員稱,對咖啡因特別敏感的人群、孕期女性和兒童,要特別注意。

微博熱搜#蘇州30批次奶茶檢測出咖啡因#的重點也是出於此。

首先,奶茶也作為一種茶製品,檢測出咖啡因很特別嗎?!能以這個標題上熱搜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如果沒有商業利益推動的話,我得對網民在網絡上表現出來的智商表示懷疑了,就算要以咖啡因攻擊,也應該以#奶茶咖啡因含量超標#這樣的標題上熱搜吧?那麼,為什麼不是以這樣的標題呢?

原因在於:

沒有超標,所以不能這樣寫。

但是,它又沒有超標,又要寫出來嚇人,要怎麼辦呢?

機智的原報道首先再次採用了混淆計量單位的方式,一會兒用一杯中杯美式、一罐紅牛的全咖啡因含量數據,一會兒用奶茶的咖啡因每千克平均含量數據,讀者一個不注意只關注到數字本身的話就會被嚇到。

而其實,按照239毫克/千克計算,450ml奶茶含咖啡因量為107.55毫克,和一杯中杯美式幾乎一樣,原文通過計量單位操作顯得奶茶有一倍有餘了呢!

機智的原報道覺得這樣還不夠,於是搬出了明明符合國家規定,為了符合我國更為嚴格的規定以及居民身體需求還比在美國減少了30mg卻被民眾認為“不健康”的紅牛飲料,直接丟出結論一杯奶茶=4.3關紅牛!

這裡有兩個誤導,第一,標題上對自己斷章取義,原報道這裡自己寫的是咖啡因含量最高的這一杯奶茶(含217.35mg)相當於2杯美式,4.3罐紅牛,但在標題上取義為“所有”的奶茶都這麼濃,這樣寫紅牛會有意見的!顯得紅牛很稀的樣子……

而如果把紅牛的含咖啡因量換成每千克計的平均含量的話,約為200毫克/千克,明明奶茶、咖啡、紅牛的平均含量是差不多的,大家誰都不更“健康”也都不更“毒”。

參考我們國家《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運動營養食品通則》(GB 24154-2015)、《咖啡類飲料》(GB/T 30767-2014)、《茶飲料》(GB/T 21733-2008)以及參考國外標準(歐洲、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韓國)

綜合來看這些限制,健康孕婦每日攝入200mg-300mg一般不會影響自身及胎兒健康,但最好不要超過200mg,正常成年人每日攝入400mg,單次攝入約200mg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兒童和青少年應該參考自身體重將安全限制考慮為3mg/kg,比如60斤的孩子,每日攝入最好低於180mg。

所以即使一口氣喝掉那杯最“毒”的,含咖啡因含量217.35毫克的四雲奶蓋貢茶,也沒有超標,不過不建議孕婦和體重較輕的兒童一下子就喝掉,慢慢喝比較好,其實健康人也不要一口氣喝完吧,容易嗆著。

而如果按照平均含量239毫克/每千克計算,一杯中杯奶茶107.55毫克的咖啡因含量,不論在國內外都遠遠低於建議的安全限制,就咖啡因來說,再來一杯奶茶也沒有關係噢!

所以,原報道根本無法靠“咖啡因超標”“咖啡因超限”這樣的標題上位,因為一杯正常的奶茶在咖啡因含量上沒有任何問題,原文只能靠玩弄單位遊戲,文字誇張這樣的方式,通過商業運作,利用信息不對成,利用部分網友對相關信息的不知曉來嚇唬人,博取眼球。

而關於咖啡因本身,其不僅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劑,也不僅是廣泛地存在於茶葉、可可豆等天然植物之中,適量攝入咖啡因(醫學上將成人每天攝入80-250mg咖啡因列為低攝入量,300-400mg為中攝入量,超過500mg為高攝入量),不僅不會對身體帶來傷害,還有好處。

根據:

[1]易超然, 衛中慶. 咖啡因的藥理作用和應用[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05, 18(3).

[2]鳳凰網. 實驗發現咖啡因可降低小鼠的記憶損失[J]. 飲料工業, 2014(4):21-21.

[3]賈海先, 劉偉, 趙耀. 國內外咖啡因攝入現況、消費建議及法規要求[J]. 衛生研究, 2018, 47(05):170-174+178.

[4]牛靜崧, 張顏顏, 劉子健. 咖啡因劑量對人體的影響[J]. 食品安全導刊, 2018(35).

這些比起原報道那種毫無科學邏輯的東西而言,這些更加科學的學術期刊向我們大家揭示了咖啡因的真面目:

咖啡因低、中攝入量時其作用包括:1.興奮大腦皮質,振奮精神,提高注意力、自信心以及工作效率喝積極性;2.增加警覺性喝減少疲乏感,提高警惕性和維持持久的工作能力;3.增強識別能力,縮短快速與選擇反應時間,並能提高瞬時口頭記憶力;4.影響睡眠,故入睡困難者晚上應減少攝入量。而高攝入量的咖啡因可引起焦慮、煩躁、失眠、易怒及精細運動功能受損。一般認為若長期攝入富含咖啡因的飲料可能會引起高血壓、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休克等心血管系統疾病。然而,最近據國外10箇中心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有3箇中心報道兩者呈負相關,4箇中心提示兩者有很弱的正相關,兒其餘3箇中心未發現兩者存在明顯相關性。所以,不能肯定長期攝入咖啡因與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但已有高血壓的患者應減少咖啡因的攝入量。對內分泌與代謝系統的影響最近國外多中心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長期飲用咖啡能降低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而且與每天飲用咖啡的量呈負相關。對消化系統的影響咖啡因可能直接引起胃壁細胞泌酸增加,故消化性潰瘍病患者不宜僱傭咖啡因。但長期飲用咖啡因能夠減少患膽結石的風險,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每天飲2-3杯咖啡者,患膽結石的概率比不飲咖啡者低30%-40%,而去咖啡因的咖啡卻無此效應。因此,他們認為這可能與咖啡因刺激膽囊收縮,降低膽汁中膽固醇含量,抑制膽石症的形成有關。對神經系統的影響經長攝入咖啡因能預防帕金森病,每天飲用4-5杯咖啡因的咖啡者比不飲者患帕金森概率減少4/5。法國和德國科學家表示他們已經發現實驗室證據 ,證明咖啡因對老年痴呆症有預防作用。他們讓小白鼠攝取相當於人類正常飲量的咖啡因後 ,發現Tau蛋白質的成長得到抑制 。根據科學家的解釋 Tau蛋白質是一種神經元功能蛋白,它的過度磷化是導致阿爾茨海默氏症的主要原因。此前有研究發現 ,老年人如果定期攝取咖啡因,他們遭遇認知功能下降的機率比較低。實驗還發現 ,咖啡因會降低小白鼠的記憶損失 ,即減少澱粉樣蛋白斑塊的產生——另一種導致老年痴呆症的化合物。研究表明,咖啡因對人體可產生多種複雜的健康 效應,積極的效應如咖啡因可提高機體新陳代謝 速率以及解除疲勞、有助於防止認知能力下降和 預防阿爾茨海默症、幫助治療青光眼、降低2 型糖 尿病風險、提高記憶力、改善肝功能等。潛在不良 反應主要關注咖啡因對人體的急性毒性、對心血 管和骨骼的影響、行為及生殖發育等方面,如大劑 量或長期使用咖啡因可導致“咖啡因中毒” ( 咖 啡因上癮或出現神經過敏、易怒、焦慮、震顫、肌肉 抽搐、失眠等一系列身心不良反應甚至死亡) 以 及消化性潰瘍等,而戒除或脫癮會引起頭痛等症 狀,從而帶來一定的健康風險甚至死亡。由於咖啡因的半衰期較短,任何副作用都會很快消退。咖啡因對人的影響也是因人而異。

更多詳細內容,可以自己在網上搜索瞭解關於咖啡因的知識。

綜上所述,在適量飲用咖啡因飲品,比如這些奶茶,對於就健康人而言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存在傷害,大家可以放心飲用安全、衛生的奶茶產品。

/茶多酚與脂肪/

接著,看似是作為一些補充,原報道提到了奶茶的茶多酚與脂肪。

在各大茶類中,茶多酚含量從高到低分別為綠茶、烏龍茶、紅茶。綠茶茶多酚平均含量為356毫克/克,是本次檢測出茶多酚含量最高的四雲奶蓋無糖奶茶的480倍。也就是說,10克綠茶所含有的茶多酚,需飲用10杯奶茶才能獲得。檢測人員表示,如果選擇奶茶作為茶多酚的來源,則會帶來糖、咖啡因、脂肪等攝入過多的問題。用喝奶茶來取代喝茶,顯然是不靠譜的。此外,本次抽檢的30批次奶茶,脂肪含量項目也不容樂觀,平均數值為3.6克/100克,脂肪含量最多的一杯奶茶可提供23克的脂肪,超過成人每日推薦攝入脂肪量的1/3。

在這裡,原報道給出了綠茶的每克平均茶多酚含量,然後又說是四雲奶蓋的480倍,完全沒有列明奶茶中的茶多酚具體數據,然後又用了10g與10杯來舉例。

老實說,由於缺乏數據展示,我對其可信度表示質疑,但是,出於最美好的善意,我相信它,奶茶不具備保健效果,嗯,我本來也沒有期待奶茶具備保健效果。

而關於脂肪,原報道採用了"不容樂觀"的語言,我真的很難理解在一篇科學報道中,列舉了數據之後,使用“不容樂觀”是什麼心態,但我覺得與其說“不容樂觀”,不如說是“不想客觀”。

然後,我在網絡上搜索了一下,並未搜索到官方出具的膳食指南或者什麼建議中有對脂肪攝入的明文推薦,不過網絡上也基本達成了推薦成年人每日攝入50g-80g脂肪的共識,那確實一杯奶茶(含量最多的那一杯)約為推薦攝入脂肪量的1/3。

……

還是不理解不容樂觀在哪,最多的一杯約為1/3,也就是所絕大多數連1/3都沒有到,挺樂觀的呀。

倒是,在原報道的最後,有一句很值得關注的話。

值得一提的是,抽檢中大部分奶茶未檢出糖精鈉、甜蜜素等甜味劑,塑料杯裝的奶茶也未檢出塑化劑,消費者可放心飲用。

我覺得熱搜應該是#奶茶沒有甜味劑,放心喝吧!#才比較合適,因為我一直以為奶茶裡面有過量甜味劑,包裝也比較隨便可能含有塑化劑,所以還挺剋制的,如果這樣的話,奶茶比一般我們能買到的包裝飲料還要健康一些吧。

/北京商報的視頻:截取中的截取加災難音樂/

在上文的報道之後,北京商報對這篇已經很凌亂不完整,充滿了文字遊戲和斷章取義的報道再次進行了文字遊戲和斷章取義的加工,製作了視頻。

而視頻最令我厭惡的是其配樂,配樂選用的是典型的災難配樂,用較為尖銳的脆響和不易被發現的低音鼓點相對比,鼓點一開始重合普通心跳,然後逐漸加快,具有顯著的帶動效應,形成一種“恐慌”的心理暗示,看似“客觀”的新聞報道採用主觀引導極強的配樂我認為是相當低劣的行為。

它已經不是一篇鼓勵人們平衡飲食的科學報道,而是一篇為了嚇唬人、膈應人而存在的垃圾視頻了。

相比起上面這些呀,去年8月那篇《奶茶,正在毀掉這一代人!》在數據上和專業性上真的優秀得太多了,而且圖文並茂也風趣幽默,可讀性很強,製圖水平也高得多,非常好看,其檢測的項目也多得多,其中關於部分奶茶反式脂肪酸偏高的指責非常精確,確實將奶茶與其他更為健康的製品(比如純牛奶,黑咖啡等)區分開來,奶茶確實是一種飲料,不能多喝。

現在看來那篇文章在科學性上做的真的不錯,在文章的最後,它還將檢測的51中飲品10個指標的表格發了出來,非常詳實,雖然沒多少人會去仔細的看,但如此豐富的物料支持,那篇文章在這一點上就沒得黑了。

不過,我仔細看了下51種飲品檢查結果,發現它自己列出的表格推翻了它前面的大多數結論;它在前文中對每個指標的比較中都選取了檢查結果中的極端值進行比較,而繪製的圖片也通過對座標軸的比例加工讓它們看起來更恐怖(超標的超很多,未超標的也接近標準)。

而實際上仔細閱讀其表格數據發現,例如反式脂肪酸這一項,51個樣本中僅3個超標,其餘48箇中有31個未檢出反式脂肪酸,17個反式脂肪酸含量不足日建議攝入量的一半,與它前文“反式脂肪酸含量偏高的問題尤為突出”的結論完全相反。

而關於咖啡因的數據結果顯示,51個樣本中,每杯超過200mg的僅4個樣本,多數甚至每杯不足100mg,遠遠低於上文中所說的各種標準,我現在倒是不擔心喝奶茶攝入咖啡因問題了,我要好好看看那些咖啡因含量低於100mg的是哪些,我嚴重懷疑它們兌的水太多了,茶根本不夠!

同樣的問題在糖和脂肪的板塊也是一樣。

所以在仔細閱讀了《奶茶,正在毀掉這一代人!》自己提供的詳實數據後,我反而對這篇文章的專業性表示哭笑不得,他們大概覺得一定不會有人去看,去統計他們表格中的數據,只會看完前面嚇人的語言就驚恐的轉發然後關掉吧。

我想如果之後有時間,我乾脆借用一下他們的統計數據寫一篇推送來說明一下奶茶是一種健康性價比多麼高的飲品吧(付出健康代價小,獲得口感滿足高)。

下圖是他們當時的數據,借這個機會,大家可以仔細看一下咯:


拒絕恐嚇式報道,我只是想快樂地喝一杯奶茶


/拒絕恐嚇式報道/

雖然,我花了這麼多的內容區隊這些報道的內容本身進行攻擊,但實際上我對它們沒什麼興趣,昨天的那篇報道我是當笑話看的,去年的那篇我對於數據還是挺支持的,畢竟很詳實,只是論證過程依然讓人提不起興趣,還是那句話,隨便寫寫就罷了,既然是打著“健康”“科學”的旗號,就應該客觀公正,而不應該用各種導向性的語言樹立各種先入為主的負面概念,太糙了。

而更多的,我是想批評恐嚇式報道。

去年我看到那篇文章之後,我跟我的朋友們說:

如果真有什麼在毀掉一代人,肯定不是奶茶。

應該是不論大小、公私媒體之間的互相抄襲、濫竽充數、危言聳聽以及由此導致的信息失真與群體感受失衡。

如果奶茶都能毀掉一代人的話,那麼酒精、菸草、炸雞、燒烤等等首先表示不服,抗爭了幾百幾千年了還沒有成功。

倒是鴉片真的成功過,值得警惕。

恐嚇式的報道短期來看,很膈應人,它們依靠將一些無關緊要的要素放大,來攻擊對事物抱有合理喜愛的人群,營造出一種“所有人都在做著錯誤的事情,只有我們看穿了真相”的感覺,然後利用無知者在受到恐嚇之後的緊張與盲目達到病毒式傳播的目的。

而實際上,只要仔細甄別其內容,就能夠發現這些恐嚇式報道的論點論據論證以及結論往往存在非常大的偏頗,其中偷換概念最為常用,其次是滑坡效應(類似於一顆馬釘毀掉一個國家的寓言故事)。

但是人在受到恐嚇之後,又是處於信息告訴流動碎片化、快餐式閱讀的背景下,根本不會去深究,所以這些膈應人的東西屢試不爽,而且這樣的報道由於主動放棄了客觀,會對許多信息進行模糊,對於事物之間存在的對比於相關關係選擇性的無視,使得它們非常好寫,參見文末我抖機靈寫的搞校短篇。

而長期來看,恐嚇式報道是有社會危害的。

恐嚇式的報道一出,實際上是在搶奪人們的注意力,而另一篇報道要繼續搶奪,可能就會選擇更為惡劣的恐嚇,以此反覆,恐嚇式報道將會鋪天蓋地,這不是危言聳聽,“震驚體”就火過,不過隨著網民的經驗提升被淘汰,現在的恐嚇式報道更加懂得掩飾,通過細節與邏輯手段達到目的,而非使用一個愚蠢的標題,雖然標題依然不太聰明。

相信,狼來了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

恐嚇式報道算一種謊言嗎?我認為是算的。

當一篇篇恐嚇式報道席捲而來,我們又要如何辨別出真正值得我們關注的,真正值得我們害怕的內容呢?

那些真正值得關注,對我們存在確實威脅的內容又要怎樣才能博得我們的關注呢?

我們是否會在讀過一篇又一篇恐嚇式報道之後變得更加麻木?失去對於事態嚴重性正確的群體感知能力?

這讓我想起兩個月前咪蒙那篇最後害得自己被查封的軟文,我想其實這些內容都如出一轍,利用信息不對成傳播恐慌,嚇人實現營銷目的,而淪為它們傳播工具的“受害者”們往往是帶有好意的,帶有對自己、對朋友、對親人、對社會的關心。

這些報道,難道不是在無情地利用這些關心與善意?

我想各位讀者如果看到這裡,應該會有自己的答案。

希望再也不用看到“奶茶含XXX!”“YYY檢測出XXX”這類掉智商的內容了,不是因為不願意看到,不接受看到,不敢看到,而是確實希望它們沒有食品安全的問題;如果再次看到,應該是有關部門或機構揭露、打擊不正規、不安全、不衛生粗製濫造飲食商品的報道,或者是真正有理有據的健康指南。

在這裡,還是要提醒大家,健康飲食,愛護身體,不要貪杯,如果當天喝了奶茶,就不要再過多吃甜食、少喝別的飲料,少吃宵夜等等;對飲食有特殊需求的人群更需要小心。

最後,抖個機靈,模仿這些報道弄一個小短篇。

奶茶這類網紅飲品中不僅可以檢測出咖啡因,其中還含有大量一氧化二氫,這是一種常見的物質,但它無色無味不易察覺,每年都有數起因為在短時間內過量攝入一氧化二氫導致窒息的事故發生,不僅是人類,動物、植物都可能受到過量一氧化二氫的傷害,長時間過量攝入一氧化二氫不及時排出,更可能會增加人體內臟,特別是腎臟、膀胱等的負擔。

而浸泡在一氧化二氫中的動植物也更容易腐爛變質,據有關專家說:一氧化二氫中的正一價氫離子是強酸溶液主要的構成成分,而強酸溶液眾所周知,具有強大的腐蝕性;而一氧化二氫中另一種離子氫氧根離子則是強鹼溶液的主要成分,同樣大量存在於潔廁靈等潔衛用品。

更為值得關注的是,一氧化二氫一旦被人體攝入,便會以極快的速度被吸收,幾乎所有英年早逝的人都曾長期攝入這一物質。

那麼奶茶之中一氧化二氫含量究竟有多少呢?

根據調查統計,奶茶含一氧化二氫量高達80g/100g,小米粥的4倍,炒麵的11倍,乾麵粉的61.54倍,餅乾的1300倍;如果喝一杯中杯奶茶(按450ml計),大約攝入360g一氧化二氫,相當於吃近900塊餅乾!


拒絕恐嚇式報道,我只是想快樂地喝一杯奶茶


根據我們查閱《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其中寫道成年人每日攝入一氧化二氫應在1500-1700ml之間,僅一杯中杯奶茶就超過了每日攝入的1/5;並且這些攝入還應被及時排出,排出困難者應格外注意,否則可能帶來嚴重後果。


拒絕恐嚇式報道,我只是想快樂地喝一杯奶茶


其實我這個短篇就是斷章取義和稻草人謬誤,是兩種在邏輯謬誤上非常典型的歧義謬誤,但如果不像我寫的這麼誇張,實際上很難一下子分辨出來。

關於邏輯謬誤,其實現在依然十分流行,大家可以上網搜“謬誤理論”就可以瞭解這些常見的邏輯謬誤,然後大家會發現,這些都是很多不良媒體常用的手段,再遇到時也就不難分辨了。

最後,祝大家身體健康!吃嘛嘛香!

記得合理飲食,滿足口感的同時一定注意營養搭配!


拒絕恐嚇式報道,我只是想快樂地喝一杯奶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