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越來越沉默,即便是對著家人也無話可說,這究竟是怎麼了?

品讀小屋


失望攢多了,還說什麼呢?

在外工作,同事之間刀光劍影、兩面三刀,應接不暇。

在內、家庭瑣事、孩子教育、各種雞毛蒜皮、打著骨頭連著筋的事,心力交瘁。

多年來父母的養育、期許與現實反差過大,生活在一起,老人對子女的各種抱怨,作息時間不同、生活理念不同、存在不可調解的各種矛盾。

可是能怎麼辦呢,面對工作生活的壓力,父母的不理解,內外夾擊、心力憔悴。

只能自我調節、打碎的牙往肚裡咽


聆聽162093930


確實,生活當中有些人對什麼事兒都無話可說,顯得很沉默,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在我看來,主要的原因有兩個方面。

1,受到刺激。有人的精神上受到了一些刺激,經歷了一些坎坷,就覺得整個世界都在牴觸他,他沒有能力和這個世界對峙,所以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對什麼事都無動於衷,和一切保持安全距離,這也是自保的一個方法,同時更是一個心態的改變。

2,看破紅塵。有些人保持沉默是一種看破紅塵的表現,這樣的人往往目光敏銳長遠,能夠看透世界的一切,並且之後大徹大悟,覺得這個世界無論是非醜惡都是一種自然現象,自己無力改變,面對這一切,他也確實無話可說,於是保持沉默。

對於這個問題我就說這些吧,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這個世界沒有對錯,下面把它貼到這裡,供大家欣賞。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是沒有定義的,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利益,特別是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對和錯。換句話說,認為對和錯的原因,並不在對錯本身,而是在於自己的利益,怎麼說對自己有利,就怎麼說。

其實,仔細觀察一下自己身邊的人,很多都是這樣的,特別是擅長溜鬚拍馬的,只要是對自己有利,就鑽到誰的褲襠裡,和誰穿一條褲子。我們可以說這是不負責任,更確切點說,這是對別人的不負責任,是對自己的負責任,因為自己可以從中獲得利益。

說話的沒有對錯,聽話的也是一樣,誰的對,誰的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聽誰的話能對自己有利,就聽誰的,至於他說的是對是錯,那就不重要了。

可見,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對和錯,有的只是人的利益,也正是有了利益,才有了說話的角度,有了說話的角度,才缺少了公平,才有了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我們都說習慣成自然,人與人之間這種閉上眼睛說瞎話也需要理解,儘管這種理解有些心照不宣,有些尷尬......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發展才是硬道理,而對於人來講,有利才是硬道理,我們只能這樣去理解沒有對錯的世界,沒有對錯的人。


驕然


當一個人越來越沉默,這並不是什麼壞事。我們可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一、沉默是一種成長

年輕時,總喜歡錶達自己、展示自己,但後來的後來,卻不愛說話了。

遇到不平的事,讓一讓,就過去了,歲月依然靜好,海闊天高。

遇到自己被誤解的情況,也不再解釋了,一切交給時間,或許有一天撥雲見日。

對所謂社交,淡然了許多,碰到爛人,也不多糾纏,懶得去理。

沉默是為了更加遵從內心,更好地與自己說話。

用一年學會了說話,卻要用一生學會閉嘴。

越長大,越沉默。

二、沉默是一種通透

大美不言,大音希聲。

水深不浪,人貴言遲,正如老子所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人見得多了,事經得多了,人生也看透了,用沉默堅守自我,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相反,一天到晚,叨叨說不停的,講道理的,是自己放不下的人;某些場合,誇誇其談的,是半瓶水,一知半解,不知者無畏。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裡寫道,周圍的世界太過荒誕,所以暗下決心保持沉默。

沉默是金。話少了,是通透了,是明白了。

三、沉默是一種鎧甲

楊修之死,我們不會陌生。正應了那句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沉默是一個人最大的哭聲。

面對無奈的生活,面對艱難的挫折,不宣洩、不傾訴,而是點上一支菸,靜坐一會,獨自舔傷,慢慢治癒。

網上看到,有的中年人,深夜回家,總要把車停好,不急著奔向家門,而是在夜色裡,默默地發一會呆。

是的,回家了,再累也要面帶微笑,也是活力四射,把白天的一切不快、外面的所有煩惱,關在門外。

沉默,是面對不堪時的哭聲,是遍體傷痛時治癒的良藥,是無路可走時的退路。


學會了沉默,那就懂得了人生,懂得了社會。

讓我們學會沉默,習慣沉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