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高效從何而來

工作中的高效從何而來


員工從第一天開始上班,對應的固定成本就出現了,幹不幹活都是要給錢的。若是員工工作效能高,產出高,老闆也能賺回來,若是低效,偷懶磨洋工,再整上點貪汙作案,這就虧了。

從表面上來看,員工每天工作八小時,其實發呆三小時,發火三小時,腦袋宕機一小時,玩手機一小時,快下班時發現今天的活兒沒幹完,再加班三小時~~~。

如何讓員工保持高效的工作?這幾乎是每個老闆都在思考或是揪心的問題。常規的措施無非是經濟利益,老闆個人魅力,員工價值實現,企業文化,發展前景(畫餅技術)等等。

客觀的來說,員工的工作效能背後,主要是兩大因素,職業技術(會不會幹)和工作態度(想不想幹)。基於這兩點,又可拆分出若干個環節出來,整合起來,形成一個立體的包圍圈,包圍著員工,持續推動著員工既會做,也願意做,也就是最終的工作效能。

總而言之,員工工作高效的背後,是有著諸多的驅動因素在共同發揮作用,有硬件、有軟件、有氛圍、有態度,還有心理作用,這裡介紹幾個簡單的。

一、利用生理變化的規律。

人的狀態有三個指標組成,情緒、體力、腦力。但這三個指標不是一個穩定的狀態,而是有起伏曲線的(正常週期在28-34天內),處於曲線低潮時,自然狀態就很差。諸如產生悲觀消極情緒,腦袋似糨糊,全身癱軟無力等情況,這些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畢竟人不是機器,不會保持一個恆定的狀態,處於低潮期時,會直接影響到工作效率。

即便是面對同一件工作,在不同的時間段,個人的思想和執行力也會出現波動,基於人的這個生理特點,要引導或是允許員工在一定程度內的自我調節,諸如:

1.各種工作互相切換著推進,諸如手頭有月工作總結,出差報告,報價單等工作要做,不一定非要做完一個再做另外一個,可以在各文件之間來回切換。

2.還可以把腦力工作和體力執行工作來回切換。

3.穿插一些與工作無關的事情,諸如去個洗手間,出去抽根菸,喝杯咖啡,甚至是發個呆。

二、工作工具的質量。

賣肉和廚師每天都要用刀,同時每天都會堅持磨刀,確保最佳使用狀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員工在工作中使用的各類工具,若是質量上乘,用起來得心應手,也會提升工作效率,哪怕是使用流暢的水筆,刀口鋒利的剪刀,質感更好的80G打印紙等等。粗劣,性能不穩定的工具,看起來購置成本低,但直接會影響到員工的使用心情。

三、辦公室裡的服務人員。

員工要服務老闆,要服務各級領導,要服務外部客戶,那麼,誰來服務員工呢?人要來平衡的,從來沒有人服務過自己,卻要求自己每天都要服務好別人,這服務心態和服務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簡單點的解決辦法,就是設置公司內部的服務人員。例如保潔阿姨的升級版,給員工提供一些簡單的服務措施,諸如端茶倒水,每天洗了水果分送給大家,幫員工收發快遞,衣服送出去熨一下,出去買個東西,排隊交個費什麼的。

員工雖然在上班,肯定也是有私事的,要花費時間精力處理的,這也是佔用工作時間成本,不如集中給內部服務人員來做,相對成本費用更合算些。

四、別人來做統計工作和提醒。

自己的工作規劃,時間安排,乃至每日工作彙總或是項目進度總結,這些工作最好不要自己來做,而是交給別人來做,由別人來提醒或是進行彙總,這個“別人”最好是部門助理這類的崗位。

因為自己是給不了自己壓力的,別人來提醒自己,就有壓力了。當然了,若是老闆來提醒,則會形成對立情緒和被監督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