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裡的“摩托書記”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肖暢 通訊員 彭文強 田淑梅

沿著水泥公路盤山而上,沿途竹林鬱郁,煙霧嫋嫋。三五村居散落其間,不時傳來幾聲犬吠。紅軍將領黃公略的故鄉——湘鄉市公略村,便坐落在這大山深處。聽說村裡有位“摩托書記”,4月23日,記者驅車探個究竟。

“你找張書記?我看他的摩托車停在熊老漢家,你去他家看看,準在!”在熱心村民的指引下,記者見到正與貧困戶熊沛芳談話的“摩托書記”張志強。前坪立著一輛藍色女式摩托車,車身有不少剮蹭痕跡。

海拔700餘米的公略村,山高路陡,是湘鄉市自然條件最差的行政村之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2戶291人。2018年3月,湘鄉市水利局幹部張志強被派駐到這裡擔任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

“剛到村裡時,走訪群眾要麼步行,要麼搭乘村幹部的車,很不方便。”張志強說,“後來乾脆買了輛二手摩托車,只是山路難騎,容易摔跤。”

村民經常看到身高近1.8米的張志強,騎著這輛女式摩托車穿梭在村組山道。92戶建檔立卡戶的情況摸透了,基礎設施的短板掌握了,群眾所思所想也調查清楚了。時間一久,大家乾脆叫他“摩托書記”。路上碰見他,會攔車“吐苦水”,也會蹭一下“順風車”。

去年,74歲的熊沛芳就在搭順風車時吐起了苦水——家裡水管壓力不夠,水量不足,飲水成了最大困難。

張志強把熊沛芳的煩心事記在心裡。通過走訪他發現,飲水安全問題不只是熊沛芳一家。由於村裡海拔較高,集中取水點分佈較遠,多戶村民共用一口水井的現象比較普遍。一到秋冬乾旱時節,村裡將近一半的農戶為飲水發愁。

張志強積極奔走,多方爭取資金政策扶持。在湘鄉市水利局的支持下,他帶領當地群眾掘新井、築水塔、鋪管道,新修了5處飲水工程。如今,甘甜的山泉水變成自來水,村裡近800人告別飲水難。

這幾年,張志強一門心思撲在村裡,一個月中連著20余天沒回家是常事。“在讀初中的兒子問得最多的就是‘爸爸怎麼還沒有回?’”張志強的妻子是下崗職工。言語中,47歲的他難掩對家庭的虧欠。

硬化道路、興修水渠、整修山塘,牽線搭橋成立南竹種植加工合作社、養魚專業合作社、養蜂合作社,帶動貧困戶致富增收;完成易地扶貧搬遷4戶12人、危房改造19戶53人,92戶貧困戶已脫貧87戶,剩餘5戶納入兜底保障……張志強的努力、村裡的變化,村民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2019年7月15日,公略村9名貧困戶代表坐了近2個小時的班車,把一面錦旗交到湘鄉市水利局負責人手中。今年3月26日,公略村村主任熊立紅又帶著4名村民代表送去一面錦旗,上面寫著“扶貧路上見真情,脫貧百姓永不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