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70年,蕩氣迴腸

70年,艱苦卓絕

70年,銘記在心

時光留痕,見證光輝與榮耀

紅色征程,永不消逝的紀念

沐浴著新時代的榮光

回首波瀾壯闊的戰爭歲月

抒寫解放海南的壯麗詩篇

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

70年前

中國人民解放軍

對海南島國民黨殘餘守軍

實施渡海登島作戰

解放軍“以木船打軍艦”

創造了渡海作戰的奇蹟

摧毀了國民黨陸海空“立體防禦”

渡海先鋒營與渡海大軍英勇無畏的作戰

瓊崖人民傾盡全力的接應與配合

創造了人民解放軍戰爭史上

前所未有的戰爭奇蹟

1950年5月1日

海南島全島解放

今天

在海南解放70週年

這個歷史性的時刻

海南日報推出28個整版的

“見證”——海南解放70週年紀念特刊

以史紀、地標、文物、

影像與影音作品的回放

回顧海南解放的革命征程

回眸70年前解放海南戰爭史上

的每一個重要節點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點擊大圖查看詳情)

特刊共28版

分為“見證·印跡”與“見證·瞬間”兩個部分

史紀、地標、十大經典戰鬥、

文物、影像與影音作品6個篇章

全景回顧海南解放的光輝歷程

見證中國戰爭史上解放軍

“以木船打軍艦”渡海戰役奇蹟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解放海南·史紀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解放海南渡海登陸點

1949年12月,解放海南島渡海戰役的號角吹響。在“分批偷渡與準備大規模強渡,兩者並重進行”的指導方針下,4支先鋒部隊分2批4次先後潛渡海峽,解放海南大軍於4月16日19時開始實施總攻,大舉登陸瓊島。白馬井、玉包港、赤水港、卜創港、白沙門、臨高角,每一個登陸點都留下了解放軍英勇戰鬥的足跡,每一個登陸點都寫滿了不朽的故事。【詳情點擊】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十大經典戰鬥

從1927年9月23日椰子寨戰鬥打響瓊崖武裝鬥爭的第一槍,到1950年5月1日海南島實現全境解放,在海南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歲月裡,在瓊島這片革命的熱土上,大大小小的戰鬥書寫著瓊崖軍民對反動派、對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抵抗,先烈們揮灑熱血鑄就永久的豐碑,也為後人澆灌出幸福之花。【詳情點擊】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牛角號聲起紅旗招展

位於陵水黎族自治縣中山路141號的陵水蘇維埃政府舊址(陵水博物館),白牆青瓦、古樸素雅,靜臥於鬧市之間,彷彿與當年的烽火硝煙沒有一點聯繫。但走入其間,無論是牆上掛著的老舊照片,還是櫥窗中一件件的古舊文物,都能讓人思緒回到那個激情燃燒的革命年代。

其中有一件文物顯得平平無奇,但又被放置在了展廳中的顯眼位置,那是一個通體黝黑、被摩擦得發亮的牛角號,這樣一件黎族同胞過去常用的吹管樂器,它在革命年代裡曾經有過哪些故事呢?【詳情點擊】

冷兵器殺出革命豪情

為了實現海南島的解放,瓊崖人民武裝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盡力保證戰鬥武器的供給。省博物館館藏的20世紀30年代瓊崖工農紅軍標槍頭(用於長矛),曾見證了長矛這種普通的冷兵器,成為瓊崖革命初期許多革命戰士打擊敵人,追求人民解放的重要武器。【詳情點擊】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證章見證紅色故事

在海南省博物館裡,收藏了一枚1928年至1932年樂會縣蘇維埃政府證章。該證章直徑3釐米,為銅製,正面寫著“樂會縣蘇維埃政府出入證”,證章頂部是一段5釐米左右長度的鏈子,連著一截“一”字別針。這枚證章多次在博物館展出,向人們印證著樂會縣的紅色革命故事。【詳情點擊】

瓊僑回鄉救亡情深

靜臥於海南省博物館的玻璃櫥窗內,這是一塊喪失了原本功能的老懷錶,是當年南洋華僑贈送給馮白駒的。

懷錶呈銅質,金黃色的外殼鍍鉻有些許脫落,顯得斑斑駁駁,錶盤上的時針、分針更是早已脫落,讓人不禁好奇,它到底跟隨主人歷經了多少磨難與坎坷。

而翻閱史料後才發現,這塊平平無奇的懷錶背後,牽扯出的是一段熱血沸騰,也讓人熱淚盈眶的抗日救亡故事。【詳情點擊】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粉槍聲打響白沙起義!

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鎮的白沙起義紀念館內,一把鏽跡斑斑的粉槍靜靜地躺在玻璃櫥窗裡,但它卻有過一段輝煌而光榮的歷史。77年前,也是在紅毛鎮,在黎族領袖王國興等人的領導下,黎族苗族同胞發動了白沙起義,震撼全瓊。1943年8月12日至26日,起義歷時半月,參加者達兩萬人次,總共打死打傷國民黨軍政人員300餘人。更重要的是,這為瓊崖特委開闢五指山革命根據地和解放海南島創造了有利條件,開啟了黎族人民跟著共產黨走的革命新路。【詳情點擊】

武器粗陋殺傷力不小!

白沙黎族自治縣民族博物館的革命文物展區,陳列著三件外形不一的民兵子彈袋,分別呈葫蘆狀、斧頭狀、防彈背心狀。該館的文物資料卡顯示,這是“一式三件”子彈袋,用棉紗紡織與縫製而成,為1984年4月從民間徵集得來。據白沙民族博物館館長張文花介紹,在解放戰爭時期,白沙黎族、苗族民兵曾用這些子彈袋放置子彈、火藥。【詳情點擊】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艱苦歲月 敵困我自強

五指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陳列館裡,收藏著馮白駒貼身衛士的後人捐贈的行軍米袋。先烈已逝,精神長存。這個行軍米袋作為歷史的見證如今靜靜地躺在展櫃中,向人們娓娓訴說著當年那段革命歷史故事。【詳情點擊】

赤膽忠心 浴血瓊西南

海南省民族博物館中收藏著眾多承載革命歷史的紅色文物。這些文物勾起了人們對炮火連天的戰爭歲月的回憶。其中,一個揹帶殘缺的舊公文包尤其引人注目。“這是開國少將馬白山生前使用過的公文包。”海南省民族博物館工作人員李國鴻說。

這個長20釐米、寬9釐米、高24釐米、重528.6克的棕色斜挎包,前右為三個插筆孔,左為插小卡片卡袋,內夾為三層,是馬白山將軍的警衛員捐獻的。【詳情點擊】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米鬥寫滿民族鬥爭史!

都說民以食為天,可見“吃”為關乎生存的第一要緊事。

每逢亂世,繁重的徭役、兵役致使民不聊生、田地荒蕪,盜匪敵寇愈發變本加厲四處搜刮糧米,最終只能逼得百姓奮起反抗。

現藏於海南省博物館的王國興量米米鬥,講述的便是這樣一個故事。它隱含著白沙起義的導火索,也道出那個年代黎族苗族同胞最樸素的心願——吃上一口飽飯。【詳情點擊】

不穿軍靴也能打勝仗!

在白沙黎族自治縣民族博物館中,陳列著鏽跡斑斑的子彈袋、做工略顯粗糙的弓茅利器等許多我軍使用過的物品。其中,兩件疊放整齊的軍用綁腿布尤為醒目。由綠色厚棉布製成的軍用綁腿布,讓人不禁想起解放軍戰士當年在戰場上衝鋒在前、浴血奮戰的感人場景。

在解放海南島戰役等眾多戰役中,軍用綁腿布是部隊戰士行軍打仗時的標配。白沙民族博物館的資料顯示,這兩件綁腿布每件長380釐米、寬7.5釐米,是瓊崖縱隊老兵符束衝於1984年捐獻的。【詳情點擊】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風浪中追尋那一盞明燈

三角形的鐵皮架鏽跡斑駁,信號燈正面的玻璃卻並無裂痕……這盞印刻著年代印記與戰火印記的油燈是國家一級文物,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專家推斷,這盞渡海戰役中解放軍使用的信號燈(一級品),正是第43軍加強營當年偷渡海峽時使用的油燈和引航燈。

1950年,解放軍確定了“分批偷渡與積極準備大規模強渡,兩者並重進行”的渡海作戰方針。40軍率先潛渡,進入瓊州海峽,於3月6日在海南島登陸;受風力影響,43軍推遲到3月中旬登陸。這兩次登陸,40軍、43軍各派出一個加強營的力量,他們是解放軍派出的第一批渡海作戰部隊,打響了解放軍渡海作戰的第一槍,拉開了解放海南島渡海戰役的序幕。【詳情點擊】

小木船攻堅克難闖海峽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展廳裡,展示著一臺軍綠色的汽車發動機。濃重的機油在它身上留下了斑駁的印記。雖然久經歲月侵襲,但是發動機上的汽缸體、氣門等部分仍保留得較為完整。這臺汽車發動機,正是從當年解放海南島渡海戰役中使用的機帆船上卸下來的。【詳情點擊】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午夜海戰炮火連天

在解放海南島戰役中,有一門41式75mm的山炮被稱為“功臣炮”。1950年4月16日,43軍128師382團強渡瓊州海峽時,遭遇國民黨部隊軍艦襲擊,這門山炮在這場激烈交火的戰役中助力解放軍戰士打退了敵人。

如今,這門在當年的海戰中“大顯身手”的山炮被收藏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雖然外形上已是鐵鏽斑斑,但仍遮不住它身上的赫赫戰功,更封藏不住1950年發生在瓊州海峽上的戰鬥故事。【詳情點擊】

驍勇善戰匯聚榮光

一面長方形的旗幟,上部飾有金黃色的麥穗邊,歲月的洗禮並未讓它褪色多少。緞面材質、鮮紅底色和錦旗上的流蘇,依舊向人們展示著昔日的榮光。

這面錦旗如今被收藏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內。“贈給一二八師三八三團一營渡海先鋒營 軍司令部、政治部 1950”,錦旗上的這些文字不禁讓人想到當年渡海先鋒營戰士穿越炮火、跨越瓊州海峽的必勝決心和不辱使命。【詳情點擊】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打響解放全島的神聖戰鬥

“新瓊社前線十七日急訊:解放全島的神聖戰鬥已於今晨揭幕……”70年前的1950年4月19日,《人民報》緊急編印號外,發佈了這條激動人心的消息。

恢宏的歷史,往往濃縮於時代的一個個細節之中。那些被塵封的記憶,總會在一件件文物中重新煥發光彩。海南省博物館珍藏著1950年4月19日《人民報》號外等登載解放海南島戰役消息的舊報紙。這些陳舊泛黃的報紙記錄了1950年4月至5月間,人民解放軍渡海大軍和瓊崖縱隊在海南各族人民的積極支援下殲滅敵軍殘餘勢力,帶領海南人民獲得解放的光輝歷程。【詳情點擊】

一紙佈告後的軍民魚水情

在一張泛黃的宣紙上書寫著樸實的字眼,內容乍看並無深意,然而隨著歲月流逝,其中飽含的深切情感卻愈發歷久彌堅。

這是一張保存完整的手寫佈告,原本張貼在校園之中,長48釐米、寬28釐米。佈告中共有兩則通知,一則於1950年5月6日發佈,另一則為同年6月14日發佈,皆由瓊東縣(現瓊海市)東路中學王校長書寫,發佈佈告的目的是組織動員校內學生參與渡海大軍和瓊崖縱隊的歡送和歡迎活動。【詳情點擊】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紅色文獻經典傳承

1950年5月,歷經戰火的洗禮,海南島終於迎來解放。

沐浴在勝利的曙光中,一大批優秀的文藝工作者懷著滿腔熱血與激情,走入軍隊、走近群眾,以探索的眼觀察,以渴望的耳傾聽,以誠摯的心記錄,創作出一批反映瓊島革命歷程以及海南島解放新氣象的文藝精品,以文藝之聲奏響新時代的最強音。【詳情點擊】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見證·瞬間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渡海作戰,劍指海南殲殘敵

決戰千里之外,運籌帷幄之中。自古以來,戰爭的勝負往往取決於事先的部署和準備。

戰前敵我雙方的分佈態勢分析、瓊崖縱隊帶來的海南島敵情信息等因素,都為解放大軍制定正確的戰略決策,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這一切,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登陸作戰,勝利解放海南島,揭開了歷史序幕。【詳情點擊】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海上練兵,用木帆船打軍艦

陸戰場上讓敵人聞風喪膽的“旋風縱隊”和“王牌鐵軍”——四野第十五兵團第43軍、四野第十二兵團第40軍,受命解放海南島後,一路打到了雷州半島,卻被波濤翻滾的瓊州海峽擋住去路。

既缺船隻,又無渡海作戰經驗,不少將士甚至連游泳都不會,這仗究竟該怎麼打?

一切,都是從零開始。【詳情點擊】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千帆競渡,陸戰雄獅化蛟龍

在2000年出版的《碧血瓊崖照千秋》畫冊裡,有一張老照片會讓人停下翻頁的手指,凝視良久,感慨頗多。照片裡,十餘名解放軍指戰員鬥志昂揚,擠在一條小小的木舟上,向著不遠處的木帆船進發。

軍史資料顯示:1950年3月6日至4月17日,40軍和43軍的兩個加強營、兩個加強團、兩支主力部隊,先後分三批六次,分別在儋州的白馬井、文昌的赤水港、澄邁的玉包港、海口東海岸的卜創港、臨高的臨高角和澄邁的才芳港至玉包港一帶登陸作戰。

這張珍貴的照片,記錄的正是野戰軍第二批潛渡時的場景。【詳情點擊】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踏破防線,美亭決戰定勝局

在解放海南的大小戰役中,隨軍記者或攝影師拍攝了不少珍貴的解放軍指戰員們英勇作戰的畫面,這些老照片,幾乎沒有戰士們的正面形象,能拍到他們的側面輪廓已是不易,多數都是他們的背影。畢竟,那是在敵我對峙、你死我活的戰鬥現場,來不得半點馬虎和率性。【詳情點擊】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三猛”戰術,宜將剩勇追窮寇

穿越田洋,跨過江河,取道海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40軍和43軍渡海主力部隊自1950年4月17日登陸海南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以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戰鬥意志,殲滅、追擊島上守敵。

70年後的今天,透過當年留下的吉光片羽般的老照片,人們依然可以重溫威武之師驅逐驚弓之鳥的歷史畫面。【詳情點擊】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支援前線,群眾是銅牆鐵壁

圖片上,一位解放軍戰士穿著褶皺的舊軍裝,揹著簡易的行軍袋,海南炎熱的天氣讓他顧不得蚊蟲的叮咬,高高挽起了褲腿。他身後是步履匆匆的戰友,面前卻是一位頭戴斗笠的老大媽,手正好擋住了臉,看不清面容,但地上剛剁下的椰棕和她手中端著的椰子,可以看出老大媽正倒出新鮮的椰子水,給行軍途中的解放軍戰士解渴。

70年前的烽煙已經遠去,我們已不知道當年這位大媽是誰,這位戰士又是誰,但追溯那場解放海南的戰役,歷史給了他們共同的集體記憶,一方是人民,另一方是人民子弟兵。【詳情點擊】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瓊縱襄助,天涯熱土迎大軍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毛澤東的這兩句詩用在這一群瓊崖奇女子身上,恰如其分。在這張瓊崖縱隊部分女戰士的戰地合影裡,“紅色娘子軍”個個英姿颯爽,眼神中透露著一股堅毅。

瓊崖縱隊在戰火紛飛的歲月裡,堅持孤島奮戰,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譜寫了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壯麗史詩。1950年,為了幫助四野部隊順利渡海、解放海南島,瓊崖區黨委、瓊崖縱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詳情點擊】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勝利會師,閃亮紅星認親人

1950年2月,國民黨軍政要員薛嶽命令島上守軍加緊“清繳”我瓊崖縱隊,力圖摧毀我根據地和游擊區。我軍渡海作戰兵團司令部決定,利用敵軍海防空虛之際,以小股兵力潛渡瓊州海峽,支援瓊崖縱隊戰鬥。3月6日、11日、27日、4月1日,我軍約1個師的兵力通過2批4次登陸上島。【詳情點擊】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祝捷遊行,府海市民慶解放

根據記載,1950年5月1日海南解放後,海南先後舉行了兩次大規模的慶祝遊行活動。一次是5月10日舉行的以瓊崖縱隊為主,四野40軍、43軍共同參與的解放軍入城儀式;另一次是6月5日舉行的府海3萬群眾參加的解放海南慶祝大會。兩次活動,海口騎樓都是遊行地點。在眾多反映海南解放的珍貴老照片中,我們定格在幾個影像片段,來呈現當年解放海南軍民歡慶的喜悅盛況。【詳情點擊】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碧海頌英雄 丹心映瓊崖

在海南題材電影中,《碧海丹心》具有特別的意義。它是第一部以解放海南島為題材的故事片,也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海戰題材的電影,為渡海英雄譜寫了一曲讚歌。同時,這部影片還以大膽的愛情表現備受大家關注,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是20世紀60年代國產電影的重要收穫。【詳情點擊】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開啟海南紅色敘事先河

在眾多的海南影像作品中,《大戰海南島》具有獨特的地位。一方面,它如實記錄了當年解放海南島的重大歷史事實,給大眾留下了珍貴的史料,讓我們在“第一現場”見證瞭解放海南艱苦卓絕的鬥爭;另一方面,它直接開啟了海南紅色題材紀錄片的多維創作,在推動海南影像創作方面功不可沒。【詳情點擊】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紅色一片瓊崖來

在以“紅”色命名的紅色文藝作品中,《紅色娘子軍》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內容上,它是“瓊崖革命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縮影,預示了海南解放的必然性。在藝術上,承繼了紅色文藝創作的各種優長,經過多種文藝形式的表現之後,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段日趨完美,影響力極為廣泛,從而成為海南文化的金名片。【詳情點擊】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萬泉河,永恆的旋律

風光旖旎的海南島最不缺動人景緻,而這其中,紅色娘子軍的傳奇故事為涓涓不息的萬泉河賦予了更深遠的人文內涵。幾十年來,在一首首廣為流傳的經典旋律助推下,萬泉河無疑成為海南的一張亮眼名片。【詳情點擊】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南洋僑生踏歌來

1950年4月底,新加坡華僑競相傳閱著由胡愈之主編的《南僑日報》,在頭版頭條的位置上,赫然寫著幾個粗黑的大字:“海口解放!”幾天之後,又是頭版頭條的位置,寫著“榆林解放!”新加坡的華僑青年也在奔走相告,他們互相聯絡,在悄悄地做著回海南的準備。【詳情點擊】

來源:海南日報

今天,海南日報用共28版紀念這個重要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