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治1782年行書快雨堂錄唐宋元明詞冊頁

王文治(1730-1802),清代書法家。字禹卿,號夢樓,丹徒(今江蘇鎮江)人,乾隆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讀、雲南知府,工詩文書畫,能得董其昌神髓,與梁同書齊名。嘗隨周煌幸使日本,彼邦爭傳其跡,當時書家劉墉專講碗力,王文治則專取風神,時有“濃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稱,著有《夢樓集》、《論書絕句三十首》等,傳世書跡較多。

王文治一生以書法稱名於世,早年習書從前輩笪重光人手,受其影響頗深。他的楷書師從褚遂良,行草書則學自《蘭亭序帖》和《聖教序》。但錢泳卻認為他是學趙孟頫和董其昌的用筆,中年以後改習張即之。從王文治傳世書法來看,其飄逸婉柔的點畫和嫵媚勻淨的結體,的確透露出與笪重光、董其昌二人書法的傳承關係,而線條的扁薄,更是浸染於笪氏書法的結果。除笪、董二人的影響外,還有一個因素不可忽視:王文治中年以後潛心禪理,對於有關佛經的書法尤其用心關注。他曾收得張即之的寫經墨跡,臨摹學習,因此其書風與張即之、笪重光一樣有用筆扁薄的特點。


王文治作書,喜用長鋒羊毫和青黑色的淡墨,這與他的天然秀逸的書風有表裡相成之妙,故清代梁紹壬在《兩般秋雨庵隨筆》中說:“國朝劉石庵相國(指劉墉)專講魄力,正夢樓太守(指王文治)則專取風神,故世有‘濃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錢泳亦將他與劉墉、梁同書作比,認為王文治中年得張即之書跡臨摹,遂入輕佻一路,如同秋娘傅粉,骨格清纖,姿態自佳,而欠莊重。此論雖取貶義,但對王文治的書風特色的譬喻,還是比較精當的。這種“秋娘博粉”般的格調,亦可作為真偽鑑別的依據。從傳世真跡來分析,王書運筆柔潤,墨韻輕淡,行間布白,疏朗空靈,氣格風神極其婉美,近於董其昌的書風而更加嫵媚,倜儻風流的境界是作偽者難以仿效的,莫怪當時竟有“天下三梁(指梁同書、梁衍、梁國治),不及江南一王”的說法。

王文治1782年行書快雨堂錄唐宋元明詞冊頁

王文治1782年行書錄古詩詞冊頁


王文治1782年行書快雨堂錄唐宋元明詞冊頁


釋文:快雨堂錄唐宋元明詞本意。西寨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王文治1782年行書快雨堂錄唐宋元明詞冊頁

右調漁歌子。秋閨。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

王文治1782年行書快雨堂錄唐宋元明詞冊頁

右調搗練子。春閨。小樓柳色未春深,湘月牽情入苦吟。翠袖風前冷不禁。怕登臨。幾曲闌干

王文治1782年行書快雨堂錄唐宋元明詞冊頁

萬里心。草。東風吹後漫天涯,繫馬高樓春日斜,歸夢離披隔柳花,不如他,一路青青直

王文治1782年行書快雨堂錄唐宋元明詞冊頁

到家。贈妓。捍撥雙盤金鳳,蟬鬢玉釵搖動。畫堂前,人不語,弦解語。彈到昭君怨處,


王文治1782年行書快雨堂錄唐宋元明詞冊頁

翠蛾愁,不抬頭。題畫。草際斜陽紅委,林表晴嵐綠靡。何許一漁舟,搖動半江秋水。風起,風起,擢入

王文治1782年行書快雨堂錄唐宋元明詞冊頁

白蘋花裡。書所見。樓倚長衢欲暮,忽然神仙侶伴。微傅粉,攏梳頭, 隱約畫簾開處。無語,


王文治1782年行書快雨堂錄唐宋元明詞冊頁

無緒,慢曳羅裙歸去。旅況。才過鷓鴣啼處,又到鬱雞飛處。行盡越天邊,總是一江煙雨。歸去。歸去。芳

王文治1782年行書快雨堂錄唐宋元明詞冊頁

草幾曾迷汝。惜別。 顛倒鏡鸞釵鳳,纖手玉臺呵凍。惜別盡俄延,也只一聲珍重。如夢,如夢,

王文治1782年行書快雨堂錄唐宋元明詞冊頁

傳語曉寒休送。憶別,送別西樓將暮,望斷王孫歸路。昨夜夢郎回,還是舊時別處。前渡。


王文治1782年行書快雨堂錄唐宋元明詞冊頁

前渡。記得柳絲春鷺。春景。晴嵐低楚甸,暖回雁翼,陣勢起平沙。驟驚春在眼,借問何時,委曲到山家。塗香暈色,盛粉飾、爭作妍華。千萬絲、陌頭楊柳,漸漸可藏鴉。

王文治1782年行書快雨堂錄唐宋元明詞冊頁

堪嗟。清江東注,畫舸西流,指長安日下。愁宴闌、風翻旗尾,潮濺烏紗。今宵正對初弦月,傍水驛、深艤蒹葭。沈恨處,時時自剔燈花。楊花。玉階畫省全慵,任教細逐桃花墜。撩他燕胻,呢他鶯囀,曉情暮思。天與顛狂,去來那管,重門深閉。看將低仍颺,依稀思婦,眠初妥,還


王文治1782年行書快雨堂錄唐宋元明詞冊頁

驚起。閨情。情高意真,眉長鬢青。小樓明月調

王文治1782年行書快雨堂錄唐宋元明詞冊頁

箏,寫春風數聲。賞荷。在碧虛中住,人向亂荷中去。花

王文治1782年行書快雨堂錄唐宋元明詞冊頁

氣和風涼滿船香。閨夜 懶卸鳳凰釵,羞入鴛鴦被。時復見


王文治1782年行書快雨堂錄唐宋元明詞冊頁

殘燈,和煙墜金穗。夏夜 晶簾乍捲時,沉水香千縷。偷弄

王文治1782年行書快雨堂錄唐宋元明詞冊頁

玉簫聲,翻作新愁譜。納涼 雨過晚涼生,荷葉


王文治1782年行書快雨堂錄唐宋元明詞冊頁

瓊珠濺。 瑩潤最宜人,應是青錢選。詠箏 含羞整翠鬟,得

王文治1782年行書快雨堂錄唐宋元明詞冊頁


意頻相顧。雁柱十三絃,一一春鶯語。 本意 蝴蝶兒,晚春時。阿


王文治1782年行書快雨堂錄唐宋元明詞冊頁

嬌初著淡黃衣,倚窗學畫伊。 秋思 獨倚胡床庾公樓

王文治1782年行書快雨堂錄唐宋元明詞冊頁

外峰千朵。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 鞦韆

王文治1782年行書快雨堂錄唐宋元明詞冊頁

蹴罷鞦韆,起來整頓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梅

王文治1782年行書快雨堂錄唐宋元明詞冊頁

白壁青錢,欲買春無價。 歸來也,西風平野,一點香隨馬。

王文治1782年行書快雨堂錄唐宋元明詞冊頁

題識:壬寅暮啇之月,書於綠天對雨廬中。夢樓王文治。

鈐印: 王文治印、曾經滄海、柿葉山房(參見《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王文治》11、23、34印,17頁)

吳仲熊題簽:快雨堂錄唐宋元明詞。己卯(1939年)上巳吳仲熊題芳菲之室。 鈐印:吳楷之印、仲熊

說明:吳仲熊(1899-?),號芳菲,浙江吳興人。幼嗜藝術,弱冠聞名世苑,所作山水,澹遠有致,書法娟秀可愛。兼寫花鳥,識者謂其傳外家任伯年衣缽。

按語:王文治是乾隆四大家之一,與劉石庵有淡墨探花,濃墨宰相之戲稱。其書從董其昌入手,兼法二王、李北海,善以偏側取勝,嫵媚秀麗,雅俗共賞。此冊書寫暢達,輕靈中時見率筆,當是其即興抄錄古人詞作而留以自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