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股民感叹,为何没拿住这些十倍股

我自2003年起撞进股市,和大多数股民差别不大的是,之前对股市的理解和认识是非常浅的,知识的储备和心理的准备也很不充分,差不多可以用误撞误进股市来形容。

不过和许多股民有所不同的是,并不是看了人家都在股市里赚钱了、眼红了才冲进股市的。我初进股市时就非常朴素地认为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做股东,投资的思想烙印比较简单和坚定。

一、没拿住十倍股

我一开始玩票性质的成份多一些,投资有些稳定收益就很不错,没有也顺其自然,抱着不太有所谓的态度,大多数时间想着某一天到了心目的一个数字就离场逍遥了。

朋友对我的这种思想有过很不客气的警告,他认为股市就是战场,没有一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和革命的牺牲精神,在这里不可能轻易达到财务自由的目标的,他说我的想法是多数人的幻觉与梦想。

至今想来,他的见解的深刻和远见,也算是苦口良药、忠言逆耳。在股市有了长时间的浸淫,才会有这样的体会。


一位股民感叹,为何没拿住这些十倍股

我的投资实践中,和许多股民一样,买到过不少的好公司大牛股,但真正拿到真金白银的又有多少呢?江西铜业、安徽合力、杉杉股份、天士力、美的电器、伊利股份、南方航空、开滦股份......等等都买过赚过,小商品城、杭州解百曾去过上市公司实地走访过,后来还不是擦肩而过。原因究竟是什么?自己对投资对公司的理解的深刻性和洞察力还是很不够,刚入市的四五年投资基本属于外行看热闹。

反思自己的行为,在行业和公司的研究方面的时间投入还远远不够,财务报表知识的缺乏还很严重,思考问题的着力点把握不准,思考问题的时间分配有着明显的不合理。彼得?林奇(Peter Lynch)说过:“我每年花15分钟时间研究经济前景和大盘走势”,意即研究个别公司才是最重要的。

以我的个性特点和对投资的全部理解,几乎只留下了一条路:找到自己理解的好公司,在不太可能出错的价格买入,中长期持有,等待合理价格的出现。把精力过分放在对市场的预测,是非常害人的,跟把精力过分放在判断所谓“宏观经济形势”来指导个股投资一样的害人。

把一家企业当做自己在经营,看看你愿意不愿意出那个价或以哪个价出手,这么思考的时候,真正需要考虑的东西就不会太多了,就不会受许多似是而非的纷繁的因素的干扰,投资才有可能纯粹。难道仅仅因为其他的一些企业别人说“太贵”,就要把自己的投资放弃掉?对自己真正看懂的东西,切记:只有在异常高估时才可以有出售的冲动。


一位股民感叹,为何没拿住这些十倍股

二、好公司的必备条件

对好企业的理解并非易事。有哪些迹象和切实理由,自信自己能够区分江苏春兰和格力电器?无数的曾经辉煌的自行车公司都没落了,但新生的奇安特公司却风生水起,需要我们去理解其中的内在逻辑。

吉利、比亚迪的汽车曾经被过去的我嗤笑,对他们并不了解就轻易简单妄下结论,特别对农民李书福造车有着骨子里的轻蔑,浙大教授孙家良、蔡葵和曾经的我都一样,对吉利、比亚迪的激情、创造力和竞争力视而不见,对新生事物的缓慢的接受能力,莫名的自大与清高,影响了我们的视野,可悲的是自己还浑然不知。

其实投资和做人相通,最难把握是分寸。做人可以自信,可以有舍我其谁的豪迈,但不能毫无理由的傲慢,更不能有以偏概全的固执,投资也然。

估值是建立在对公司认识的基础上的。很难对公司出准确可靠的“估值”,除非你对公司的看法远超过市场的一般认识。好公司的一般特征如下:

1、都具有高内在价值的一切要素:比如内在的很强的竞争优势,但是公司还未到行业提供的大发展(大扩张期)期,或者公司成功的商业模式仅仅在建立的初步成熟阶段,“复制”这些商业模式的时机和行业条件还未具备。

2、公司由于不是当时股票市场的热点和主流,整体市场的不景气,股价难以对这些公司更长远的未来充分反映。市场对公司价值低估的原因,最好自己要心知肚明。仅是以PE、PB等简单的指标判断一家公司的估值,那显然是片面的。如果真是一家高成长有价值的公司,那么它未来的估值或经营预期长期超过市场的预期。10余年前的万科、张裕、黄山、中集、广船、海螺、茅台都有这样的特征,只是我们自身缺乏远见,自己的智慧远没有达到或超越市场的智慧。


一位股民感叹,为何没拿住这些十倍股

三、选公司要进行“压力测试 ”

长期持有,必须是对公司要看到至少5年以上,且经过宏观经济变数、行业景气变动等多种因素变化的敏感性“测试”,如果分析后仍然能确认公司的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的持续增长。市场当前市场的主流热点类股票基本上没有能通过这样“测试”的。所以,如果着眼点是主流的股票,是很难建立长期投资信心的。

福莫斯在讨论“什么是伟大的企业”一贴中写道,idavew兄的一段研究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和启发:在美国很多“优秀”企业,几十年的辉煌后可以或都将“突然”没有任何征兆地步入衰败,随之是股价的崩溃。而我在《公司分析与估值》课程中也有类似的理论讨论:任何一家不完全现金分红的企业,不但不可能长期保持复利增长,而且其长期的权益收益率不可能长期超过资本成本。——这是我认为投资需要“安全边际”的真正意义所在。


一位股民感叹,为何没拿住这些十倍股

它给我们操作上的启发是,作为真正的长期投资,不宜去持有那些已经非常成熟、辉煌了很久、长期超额收益率持续时间过长的公司,不管它们看起来多么“坚固”和“强大”。IBM如此,辉瑞如此,甚至连汇丰控股、可口可乐、微软目前都有这样的迹象……

福莫斯有段话说得很好:长期投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长期投资是最容易、最确定达到投资目的的手段,但要真正这么做,首先是要有与之相配套的价值观。就是究竟什么才是真正高价值公司的理解上。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一定会有什么样的投资方法。长期投资的信心不是靠心理的“修行”而来,而只是价值观的自然体现。

好公司+足够的安全空间=长期持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