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廠大火、尾礦庫洩漏……強化重點行業環境風險防控刻不容緩

又一家化工廠出事故了。

化工廠大火、尾礦庫洩漏……強化重點行業環境風險防控刻不容緩

碳化硅廠起火畫面【現場視頻截圖】

昨天(4月21日)晚上21時10分左右,江蘇連雲港市贛榆區城頭鎮境內的一家生產碳化硅的化工廠車間起火。現場視頻顯示,廠區內一棟多層樓旁邊冒起明火,騰起滾滾濃煙。贛榆區政府工作人員表示,目前事故原因正在調查中。


這已經不是近期第一次發生安全生產事故。4月2日晚,廣東省肇慶市高要新榮昌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倉庫發生火災;4月1日,湖北省咸寧市107國道官埠河河道流入大量白色塗料,河水嚴重汙染;3月28日,黑龍江省伊春市鹿鳴礦業尾礦庫洩漏,威脅松花江流域環境安全……


自全面復產復工以來,生產活動日益活躍並走上正軌,但連日來個別行業企業的安全生產事故時有發生,給局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百姓健康安全帶來損失。摸排各行業風險點,查缺補漏做好應急準備,尤其是強化重點行業風險防控刻不容緩。


事故集中在化工業,安全生產疏漏釀災害


覆盤近期一段時間發生的環境事件,從分散的個例中不難發現,容易發生安全生產事故並引起環境汙染的行業集中在化工、尾礦庫以及交通運輸等領域。


其中,尤其要重視化工行業,緊盯環境風險點。


今年春天以來,四川、河北、河南等地的化工企業接連不斷髮生火災。3月16日,河南開封精細化工園區一企業廢料堆積棚火災;3月10日,河北正定亮馬化工產存放易燃化學物的倉庫發生火災;3月4日,四川遂寧以化纖塑膠堆垛發生火災......雖然有些事故的具體原因還在調查中,但專家表示,化工行業的安全生產事故次生的突發環境事件大多數與操作和管理不當存在直接關係。


為了減少事故,對化工行業生產、運輸各環節加強監管十分必要。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宋永會告訴記者:“在危險化學品運輸方面,危化品從出庫到入庫,如果運輸途經人流密集區或者水源地附近道路,一旦發生事故,危害極大。”在運輸途中,應該強化全程跟蹤管理,“從出庫到入庫,各環節都應注意風險防控,保證全過程監管到位。”但是,這種監管並非一個部門可以完成,重點是加強多部門協同聯動,生產、交通、公安、應急、環境等部門通力合作,才能保證危化品運輸的全過程安全。”

化工廠大火、尾礦庫洩漏……強化重點行業環境風險防控刻不容緩

提到“化工業”,有人可能會“誇大其汙染”,儘管“妖魔化”化工業不可取,但危險化學品行業一旦發生安全生產事故,除了對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嚴重危害,危化品洩漏後對環境的危害也很大,大氣、水、土壤都可能會受到較大影響。


“一旦發生爆炸、火災事故,就要進行救援消防,過程中會產生含有毒有害物質的汙水。這些汙水如果不妥善處理處置,就會對周圍的地表水乃至地下水環境造成汙染和傷害。”宋永會說。

尾礦庫累積風險高,治理週期長難度大


伊春鹿鳴礦業“3·28”尾礦庫洩漏事故,造成了我國近20年來尾礦洩漏量最大、應急處置難度最大、後期生態環境治理修復任務異常艱鉅的突發環境事件。其實,金屬尾礦庫洩漏問題一直是環境風險防範的重點。宋永會說,“尾礦庫是環境事故的高風險源,春季升溫融冰、大量降水、山體不穩等因素都有可能增加尾礦庫生產安全風險,導致尾礦庫汙染物洩漏。”


從近年來的尾礦庫洩漏事件來看,重金屬汙染物的種類主要包括鎘、鉈、鉬等元素。這些汙染物進入水體後,會直接威脅用水,包括飲用水源地安全。尾礦庫本身微米級細小的懸浮物不易沉降,重金屬有生物毒性,兩者共同作用,會嚴重影響水生態系統安全。

化工廠大火、尾礦庫洩漏……強化重點行業環境風險防控刻不容緩

儘管如此,尾礦庫的風險治理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宋永會介紹,尾礦庫環境風險管控難點有3方面。一是由於尾礦庫形成時間長,在多年的採礦過程中尾礦量的積累巨大,一旦洩漏,量大難以控制,本次伊春尾礦庫洩漏多達253萬立方米,這給應急處理工作帶來相當大的難度。二是由於尾礦庫一般地勢高、勢能大,洩漏汙染物一旦進入水體,流動速度快,攔截困難。伊春尾礦庫洩漏後,地方和企業做了大量工作,先後建了十幾條壩攔截下洩的汙水和汙泥,但有些壩很快被沖毀。三是尾礦庫汙染物的顆粒十分細小,進入水體後穩定性強,不易沉降和分離,需要泥水共處理。


化工廠大火、尾礦庫洩漏……強化重點行業環境風險防控刻不容緩

尾礦庫【圖片源自網絡】

如果遇到雨季、汛期,尾礦庫的治理更加困難。宋永會說:“如果事故發生在雨季汛期,處理的難度就會更大。首先,降水會導致汙水量的增加,處置工作量也隨之加大;同時,汛期河湖以及地下水水位都會升高,水流速度加快,汙染物更容易進入到水體,擴散速度也會更快。”


事先摸排風險源,事後處置加速度


突發環境事件不僅給環境帶來巨大威脅,同時也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今年3月份,四川彭州S106敖平鎮虎形村段旁原紅巖水泥廠內的柴油罐車洩漏,導致汙染物流入溝渠。當地立即採取了渠道節制閘堵水、就近洩洪閘排水、加大人民渠進口水流量等方式處置異常水體,下游德陽、什邡取水中斷,社會影響巨大。


減少此類事件的危害,最重要的是從根源上消除隱患,做好源頭風險防控。宋永會指出,“雖然在環境風險應急等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但這方面工作仍需繼續加強。從源頭上解決環境汙染事故頻發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要摸清風險源分佈情況,針對風險源制定針對性風險防控預案,防患於未然是最有效的環境風險防控策略。同時,應加強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做好充足的應急物資儲備,尤其是汛期、雨季到來時,更要提高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


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做好環境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從信息報告、事故處置、應急監測等多方面,給突發環境事件提供了具體行動指南。生態環境部環境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應急值守處的國鵬對記者說:“當事故發生時,應急響應的時間越早越有利,事件控制效果可能會越好。”


為了做到反應迅速,生態環境部系統建立了全方位信息網,要求各地生態環境部門安排專人負責信息蒐集核報工作,通過網絡輿情、環保舉報、在線監測、下級報告等多種渠道,及時發現可能次生環境汙染的苗頭信息。同時,主動與應急管理、交通運輸、氣象、水利等部門溝通,儘早獲知突發事故、自然災害和水文水利等信息。


在事故處置方面,各地生態環境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獲悉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後,應當立即派出由環境應急管理工作負責人帶隊的工作組趕赴現場參與事件處置。抵達現場後,重點關注消防水使用收集處理以及周邊大氣汙染狀況,核實事發地周邊河流、飲用水水源地、居民區等環境敏感目標情況。協調當地因地制宜採取築壩攔截、引渠分流、水利調蓄、投藥降汙等措施,最大限度控制汙染,消除環境影響。


每一次環境事故的發生都事關百姓安危。各地生態環境部門在做好應急監測、科學應對的同時,對所有可能次生環境汙染的突發事件,主動協助屬地政府第一時間主動信息,說清環境影響情況,避免不實信息傳播。對涉及重特大突發事件,做到5小時內發佈權威信息,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佈會,主動回應社會關切,維護人民群眾利益。


作者:李茹玉

來源:中國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