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季楊楊剃光頭:孩子懂事,是從懂得父母不易開始的

01

不懂事的孩子,體會不到父母的不易

熱播電視劇《小歡喜》中,季家孩子季楊楊,一開始是個很不懂事的孩子。

季楊楊的父母季勝利和劉靜一直在外地工作,把季楊楊丟給奶奶。奶奶去世後,季楊楊又跟著姥姥姥爺和舅舅長大。

直到高三的時候,季勝利和劉靜才回到季楊楊的身邊。

他們特別希望和兒子拉近關係,好好相處,但季楊楊卻處處和爸爸作對。

最過分的一次,是季楊楊應父親的要求,為開豪車的事檢討時,他當著校長、老師和同學的面,侮辱怒斥自己的父親,氣得季勝利打了他一巴掌,父子關係降到冰點。

這時候的季楊楊,只看到自己從小被父母放在老家的委屈,用對抗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卻從來不願意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一想。

不懂事的孩子,是體會不到父母的不易的。

《小歡喜》季楊楊剃光頭:孩子懂事,是從懂得父母不易開始的

02

孩子懂事,是從體會到父母的不易開始的

叛逆的季楊楊,在得知母親劉靜患了乳腺癌之後,像變了個人似的。

他知道媽媽化療會掉頭髮,為了陪媽媽一起對抗疾病,他剃光了自己的頭髮。

以前在學習上不認真的他,變得十分用功。劉靜請了名師來家給孩子補習,英子和方一凡心猿意馬,只有季楊楊特別認真。

以前總是讓父母操心的他,懂得關心母親。劉靜在陽臺上站一會,他會暖心地對媽媽說:“您別站那兒,太冷了,要注意身體!”

而他與父親的相處,也逐漸融洽。

劇中有個細節特別讓人印象深刻。教室走廊上,同學們紛紛訴說高三被父母管著很壓抑時,唯獨季楊楊卻站在父母的立場,說他們很不容易,有很多事要忙,還要辛苦照顧孩子。

大家對季楊楊的改變感到詫異,而只有他知道,自己的改變,是從理解到父母不易的那一刻開始的。

沒有一種愛是理所應當的,父母對孩子的愛,也不例外。

只有體會到父母不易,孩子才會變得懂事。

《小歡喜》季楊楊剃光頭:孩子懂事,是從懂得父母不易開始的

03

懂得父母的不易,才會理解父母的苦心

我的一位大學同學,比同班同學大好幾歲。原來,他曾經因厭學而輟學過。

他的父母都是普通農民,深知“臉朝地背朝天”的苦,為了讓他以後不過這種艱辛的日子,便要他好好讀書,考上大學。

可同學偏偏不幹,他不喜歡學習,對父母勸他好好學習的話也很煩。於是,他經常逃課,成績差得一塌糊塗。

父母在打過罵過之後,實在沒辦法,便把他領回了家。

之後,父親每天去田裡幹活的時候都帶著他。犁田、插秧、收割,從早幹到晚,同學累得不行。

這時,他才真正體會到,父母養家餬口的不容易。也才真正明白,父母要他努力讀書的苦心。

後來,他主動要求父母送他回學校,最後考上了大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孩子最煩父母的,莫過於父母要求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卻還說著“我是為了你好”。

只有懂得父母的不易,才會明白,父母所說的“為了你好”背後真正的苦心。

《小歡喜》季楊楊剃光頭:孩子懂事,是從懂得父母不易開始的

04

懂得父母的不易,能激發孩子的責任感和內在動力

《小歡喜》中,最皮的孩子就屬方一凡,他被人稱為“方猴”,不愛學習,調皮搗蛋,最不讓父母省心。

但這一切,在他體會到父母不易的時候,就開始改變了。

方一凡在知道父親方圓失業之後,愣住了,他突然感受到了生活的壓力,彷彿瞬間長大;當知道父親在寒冷的冬天,不畏風雨到處送餐時,方一凡當場淚崩;在偷聽到因爺爺奶奶被騙,爸爸媽媽要賣房還債時,更是十分難過。

從這些事中,他看到了父母為生活奔波的艱辛,從而激發出他為家庭貢獻的責任感和努力的內在動力。

為此,他和磊兒做家教掙錢,想辦法幫父母減輕負擔。

在被媽媽發現教育之後,從前不好好學習的他,決定努力學習,不再給爸爸媽媽添堵,將來好好賺錢,和爸爸媽媽共同給家裡分擔。

懂得了父母的不易,孩子才明白,父母也需要孩子一起去扛起生活的責任。

《小歡喜》季楊楊剃光頭:孩子懂事,是從懂得父母不易開始的

05

如何讓孩子對父母的不易感同身受?

凡事不包辦,放手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的管理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新聞,日本一名男子,在父親患了癌症、母親得了失智症後,仍然一如既往地待在家啃老。父母相繼過世之後,這名56歲的男子竟然餓死在家中。社區工作人員發現的時候,他的屍體已經腐爛,家裡堆滿了垃圾。

因為年輕時求學失利、找工作又碰壁,男子便蹲在家裡。父母雖有憂慮,但卻任由他完全依賴了幾十年。

正是因為父母包辦了所有的事情,導致他什麼活都幹不了,失去自理能力,並且把父母所做的一切都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以至於父母年老生病時,他依然看不到父母的不易。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

孩子雖然小,但他們是家庭中重要的一份子。如果事事替他們包辦,他們很難體會到父母的不易。

只有放手讓孩子參與到家庭事務的管理中來,孩子才會瞭解,自己現在的生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爸爸媽媽辛苦創造的。

《小歡喜》季楊楊剃光頭:孩子懂事,是從懂得父母不易開始的

所以,父母不要總替孩子去扛風雨,孩子吃點生活的苦,他們才會學會珍惜。

尊重和理解孩子,讓孩子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

馬斯諾需求層次理論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人除了滿足生理和安全的需求,還有對歸屬和尊重的需求。

《小歡喜》中,喬英子和劉靜阿姨之間的友誼讓身為母親的宋倩很羨慕。在劉靜阿姨面前,喬英子可以毫不掩飾自己的內心。她不敢對媽媽說的話,卻能在劉靜阿姨那兒得到釋放。劉靜阿姨對她的理解和支持,讓她滿足了對歸屬和尊重的需求。

反觀媽媽宋倩,媽媽要她集中精力準備高考,阻止她做一切與高考無關的事,包括她熱愛的天文。因此,她想去天文館做講解員遭到媽媽拒絕,只好心驚膽戰地在爸爸的掩護下偷偷前去。

當她想報名南京大學天文學系冬令營時,媽媽完全不聽她的意見,武斷地要她報清華大學冬令營。

在媽媽那兒,喬英子得不到尊重,她失去了歸屬感和價值感。因此,她對媽媽的要求感到厭煩和牴觸,即使媽媽辛苦為她,也難以喚起她對媽媽付出的認同。

《小歡喜》季楊楊剃光頭:孩子懂事,是從懂得父母不易開始的

孩子有了歸屬感和價值感,才會產生認同和信賴,才願意去感受父母付出的艱辛。

建立親密關係,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小歡喜》中林磊兒前後的變化挺大的。剛來北京小姨家的時候,他看起來木訥甚至有些傻,跟在小姨身後都能走丟幾次。

這時候的林磊兒,媽媽去世,爸爸娶了後媽,對他也不關心。缺愛,讓他似乎缺少了情感,自己的感受都沒法顧上,更別提去感受別人的不易了。

來了北京之後,小姨一家對他比對親兒子還要好:在他因為費用猶豫要不要報清華冬令營時,小姨鼓勵他去勇敢追求夢想;在他害怕自己完成不了媽媽的夢想——考不上清華的時候,小姨給他溫暖的擁抱,安慰和開導他;一學霸跳樓自殺後,小姨摟著他和表哥,表達對他們的擔心和情感。

小姨、小姨夫和表哥對他的關心,讓他感受到了大家的愛,與小姨一家慢慢建立起了親密關係。

因為感受到了與小姨一家的情感,所以在小姨家遭遇失業、賣房等變故時,林磊兒也和表哥一樣,體會到了小姨和小姨夫養家的不易,用自己的方式擔起對這個家庭的責任。

或許,林磊兒的父親也有自己的苦衷,但他對兒子疏於關心,兒子感受不到他的情感,也無從去體會他的不易。

和孩子建立起親密關係,孩子感受到與父母的情感,才會對父母的不易感同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