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困難症的治癒· 4月16日週記

關鍵詞:認知偏差,概念,標準,生活,投資


選擇困難症的治癒· 4月16日週記

明明要去超市買蘋果,出來的時候推了滿滿一車的蔬菜零食和日用品;

明明是陪朋友逛商場,朋友空手而歸,自己卻換上一身新衣服。

這在生活裡很常見,最近朋友遇到類似的事情和我傾訴。由於預算緊張,打算買一個兩居室的小戶型,為四口之家提供一個休憩的溫馨小窩。比較了三個樓盤部以後,他一次比一次沮喪,甚至要打退堂鼓,打消買房的念頭。

第一個樓盤在市中心,此處地段的均價是一萬七左右。售樓顧問只提了三個因素,小兩室的價格是9000,小三室的價格是11000;離地鐵150米,公交到達整個市區的時間在30分左右;附近有5所公辦小學,3所公辦中學,自帶幼兒園。完了丟下一句話:

買不買你自己看?

朋友的心咚咚的跳起來,臉上卻紋絲不動,淡淡的說:這房子有什麼缺點呢?實際上,此前他已經做了功課,對項目的汙點有一定的瞭解,但又不想通過自己的口說出來。

對方反問道:告訴我的你的擔心在哪裡吧?朋友把目光移向售樓部的天花板,左右環顧。靜默了十秒,銷售員一把拉住朋友的袖口,扯到資質牌的公示處。指著房屋銷售的證件說,這些都是網上都查到的。至於所謂的高壓線過境,我們公司去年已經得到電業局的審批,估計近期就會動工遷移。至於高速幹線的噪音問題,這是所有市區房屋無法避免的。

這樣說出來了,朋友反倒覺得並沒什麼重要的。

看完樣板間,下樓的時候他還在思考,自己對樣板間的哪裡產生了不滿意呢,戶型?裝修?好像都還過得去。他的疑慮被樓梯間上上下下的看房人淹沒了。再次坐到大廳軟綿綿的沙發上,黑色的簽字筆在銷售員的手裡開始計算首付和月供了,那自若的神情似乎是在給自己買房子。期間,傳來隔壁銷售員爽朗的攀談聲:

是現金還是刷卡?

是的,這個聲音也打斷了朋友的思考。朋友說,考慮一下,沒有這麼快。其實他已經真的動心了,此時天色已晚,他藉故到外面看看環境,出了售樓部的門。他顫抖著手接通了老婆的電話,高聲給家人介紹了周邊環境。他很清楚,這麼大的決定,還是要慎重考慮。最終推託明天決定,和售樓人員告別。

這個項目的特點:價格便宜,配套齊全。缺點是,戶型設計不好,居住環境欠佳,小開發商。

第二天早上醒來的時候,他就想通了這些問題。他並不放棄,緊接著找了第二個項目。這是三環外的一個知名開發商樓盤。騎行半小時才趕到這荒涼的郊外,在高架橋下逗了十幾分鍾,順著傳說中的“湖光水色”來到一個四面環山的售樓部,這皇家園林的豪奢和周邊的蕭條形成巨大反差。銷售員說,這裡的高檔裝修就是小區入口實景,交付後是直接使用。

朋友對售樓員講的一切現實和遠景的優勢都十分認可,又順利平滑到最後核算價格的階段。選了一個偏低價位的樓層,看著首付和月供的數字,他又對比自己的工資,心裡就裂開了一個雅魯藏布大峽谷。

此時銷售員一切的說法和證據都是亂箭一樣穿心,讓他的五臟六腑變成一個空蕩蕩的篩子。在約定上班的時間裡,他失魂落魄的踏上返回的自行車。此時烏雲遮去了半邊天,他沒有感覺到落在臉上的雨點。

就在這天夜晚,一箇中介發來信息:二環內,小戶型,一萬二,學區房。看到這些字眼,註定了這又是一個難眠之夜。

第二天準時到達售樓部,門口已被一群西裝革履,面色倉皇的中介人員包裹。經過嚴密的資格審查,擠過厚厚的人牆,他終於看到房子的玉顏。採光好,大開間,沒有戶型,全部是小公寓。

下樓的時候他說不出心中哪裡的不快,但肯定不是十分滿意。可這樣難得的市中心黃金位置,幾乎唾手可得的學區房,總是讓他心有不甘。

對於房子的疑問,從回家的路上他就沒有停止過思考。反覆諮詢中介,打電話給銷售員,在網上查詢政策。一直折騰到晚上一點多才勉強入睡。

早上起來還是模稜兩可。計劃10點選房的時間,他十二點才趕到。他說他是去體驗生活了,事實上趕到售樓部的時候,激情澎湃的音樂反而讓他厭惡。售樓小姐像馬戲團的指揮員,引導著買房的演員在T臺上激情表演。每隔幾分鐘,話筒裡傳來成交的吶喊,公告牌上對應的編號被貼上“已售”的字樣。

他循聲望去,公告牌已經被貼滿,只剩下寥寥幾個空缺。售樓小姐冷靜的面容蹦出幾個字:要買就預付,就這幾套,沒有選擇。

他又像丟失了一個金礦般的失落,看著門外高聳的樓頂,心裡像被掏空。

選擇得焦慮是生活裡每天都會遇到得煩惱,可是為什麼焦慮,為什麼痛苦卻少有人講清楚。這裡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原因,這裡做簡單剖析。歸結起來四個詞:

標準,概念,原則,認知偏差。

心理學上有一個重要的原則:認知取決於情境,不同的情境會產生不同的結論,不同結論會引起不同的判斷。哪怕是同一個人在同一個時間思考同一個問題,也會如此。

大腦在判斷一個事物標準時很容易依據剛剛發生的同類事物做比較,從而模糊了行動之初所作制定的標準。這類似於我們每日看疫情指數和股票指數的時候,只能站在此刻的時間節點往回看歷史數據,我們只能對比昨天和上週的數據做決斷。

這樣的結果是每天會被當日的數據所驚嚇或狂喜,這是情緒的來源。

我們在選擇一個目標的時候,其實是有自己的標準。以房子來說,有目的,有價格,有作用,有戶型,有環境的具體要求。但是,當你在具體的樓盤的情境裡做判斷的時候,大腦卻被當前的環境所淹沒,你的判斷是來自眼前的刺激,或者對比上一個項目的情況。這是人類大腦天生的缺陷,稱之為認知偏差。

於是,你的購買標準由原來的一個變成兩個,由兩個變成三個。本來是滿足生活需,後來變成投資需求,又從投資需求跳轉為人生的標尺。於是,在眾多的標準裡迷失,標準太多就等於沒有標準。失去標準就只剩下情緒和感覺。

情緒和感覺的痛苦是表象,標準缺失才是元兇。

以買房為例,你首先要清楚並堅定自己的標準。是生活還是投資,不同的標準會導致不同的選擇。

此外,你要有清晰的概念。以生活為標準,買房就是滿足家庭的居住條件,戶型,舒適,環境,交通這是基本訴求。以投資為標準,買房的首要條件是位置,流通,本金,收益。

當然,同樣的購買行為,因為你的性格不同也會出現偏差。風險偏好型的人喜歡更高的槓桿和負債,以小博大是他的性格。而風險厭惡型的人,更喜穩定和可控的投入。

只有瞭解自己才能制定符合自己需求的標準,只有瞭解你的標的才能清晰界定選選擇對象,堅定執行自己的標準,形成了自己的原則。在原則的鎧甲下,你就不會被每一天的情緒和感覺欺騙。正如金庸所說:

它強任他強,清風佛山槓,它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