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风暴”破解“龙卷风”——浦东联洋社区抗疫的故事

浦东新区的联洋社区,好似一个小“联合国”,近5000名外国人在这里安家,居民中有近七成是“新上海人”。在抗击新冠肺炎中,为了携手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共同战疫,联洋社区管理中心主任、联洋四居委党总支书记龚爱华和她的伙伴们通过“头脑风暴”,破解一次次不期而遇的“龙卷风”。

史上“最牛”横幅

“80后”的龚爱华虽然身材娇小,但在周围人眼里,这个瘦弱的年轻社区干部好像有使不完的劲。“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手机24小时开机,微信上二十几个群火力全开,一天要充几次电,甚至洗澡时手机也放在旁边,生怕有紧急情况。”

疫情中,出现了多次不同状况的“龙卷风”,而社区、居委往往位于“龙卷风”的中央。对于居民反映强烈的棘手问题,她往往在社区核心群里“抛”出问题,大家群策群力,一起想办法解决。

对于境外回沪人员,开始时候按照重点国家区分,重点国家范围不断发生变化,当时符合条件的可以居家隔离。为了做好防疫宣传,联洋社区有居民区打出4国语言的横幅,用来宣传防疫,“个人防护四要素:戴口罩、勤洗手、不串门、不聚集”,被居民称为“史上最牛横幅”。龚爱华说,打出横幅有双重效果,既加强防疫宣传,也让居民们放松心情、舒缓压力。

同时,各种“炫酷”的高科技手段在抗疫中发挥威力。近日,一台1.5米高的智能机器人出现在浦东联洋年华园小区,它在小区里来回巡逻,并不时播报防疫提醒。这个多项全能的机器人是小区物业为了加强巡逻,减少人员接触而推出的安保机器人。

白天不懂夜的黑

本市对境外回沪人员实行闭环管理。为了让闭环管理既严且暖,龚爱华所在的联洋社区组建了“白天不懂夜的黑”值守工作队伍,为夜间转运,保驾护航。一通电话,马上出发!

凌晨时分,龚爱华接到电话,有居民即将到达。她早早和社区医生、民警等联系沟通好,等候在小区门口。在夜幕里,居民回到小区,签订居家隔离承诺书等手续一样不能少;进家门前,社区已全面消杀;进家门后,安排好居家隔离的各种细节后,才放心离开。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小留学生,今年14岁”龚爱华说,在他从英国回来之前,他的父母已经向社区“云报告”,并告知全体邻居儿子即将回来的消息,还主动加了龚爱华的微信。为了让邻居们放心,父母承诺,母子俩一起居家隔离,爸爸到外面居住;严格遵守居家隔离要求,保证隔离期间不外出。

居民主动自觉隔离,社区干部则全程关心着孩子的归来。飞机什么时候降落,通关情况如何,被送去酒店检查结果出来没有,“随时和孩子妈妈保持联系,告诉她孩子的最新状况。”降落上海的第二天,孩子终于顺利回家,同样身为母亲的龚爱华才放下心来。

快递统一“手势”

龚爱华是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社区管理专业的第一批毕业生,也是花木街道第一批面向社会招聘录取的大学生社工。“平时我和居民区往来较为密切,疫情中随时保持信息畅通,通过统一‘手势’,让难题变得不那么难。”

在防疫的过程中,居民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多数人选择通过网购解决“开门几件事”。但快递能不能上门、怎么送、送到哪里?成了一个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龚爱华把这个普遍性难题抛进社区群里,大家商量下来,决定整个联洋社区的所有居委“统一手势”,并拿出联洋较大的仁恒居民区作为“正面典型例子”说服居民:“你们看,这么大的小区都不能送快递进去了,我们整个联洋社区都应该统一步调,小区安全了对大家都是好事情。”

看到邻居小区们“步调整齐”,反对的居民只好偃旗息鼓,服从大局。“如今,快递已经重回小区,采用无接触式投递了。”回想起这段不同寻常的社区工作,她说,借力用力、实干加巧干,通过同创共治,才能让这个“洋气”的社区更有温度、更有秩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