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好友幾千個,有幾個是真朋友?我開始刪除好友了,你呢?

我有個習慣,喜歡不定期刪除微信好友。

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養成的這個習慣,就像整理我的衣櫃一樣,會找個天氣很好的週末下午,翻開我的好友列表,挑揀出那些不再有聯繫——甚至是根本就不會有交集了的微信號,然後刪除。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一個感覺,我們現在要跟某個人之間有點聯繫很容易,加個微信就是了。要想跟某個人徹底斷絕關係也很容易,刪掉微信就是了,當然可能還需要刪掉電話號碼QQ號碼,取關微博號知乎號等等社交號碼,然後你們倆之間再無瓜葛。


微信好友幾千個,有幾個是真朋友?我開始刪除好友了,你呢?


以前還讀書的時候,我的微信好友上千,而且數量一直上升。但幾乎有一半是我根本沒什麼印象的。

參加比賽,對手:“來,咱們加個微信吧,以後一起學習。”

跟朋友聚會,朋友的朋友:“加下微信吧,以後常聚!”

去剪個頭髮,Tony老師:“加個好友唄,以後過來我給你打折。”

去市場買菜,阿姨大叔:“你加我微信呀,下次過來買菜說一聲,給你留新鮮的。”

通過好友申請,除了最開始的打招呼,可能就沒什麼交流了,甚至都來不及改個備註,下一次對方換個頭像,問自己:“這人是誰啊?我們是什麼時候加上微信的?”

朋友圈盡是陌生人,刷半天才看到一條熟人的狀態,最討人厭的還有根本沒聊過天的人發來各種求投票求點讚的群發信息。

每逢節假日,我是真不想看微信消息,全是群發祝福短信的。

我一個朋友跟我吐槽:“大年三十晚上,我被群發短信煩得想卸載微信。”

群發的祝福短信,本質就是國王的新衣,是成年人之間假惺惺的遊戲,大家你來我往一起營造一個真誠相待、互相惦念的假象。

不信,你試過無論大節小假都收到最好的朋友給你發的祝福嗎?

最怕的是你群發給我的短信還是複製粘貼別人的,如果真有誠心,自己編輯一兩句不更有誠意?加上對方名字豈不是錦上添花?

哪怕再不喜歡,在加上我名字的群發祝福面前,我還是禮貌地回覆了。

但這種走量不走心的社交,是無效社交。


社交按目的分,可以分為功利社交和共情社交。

前者是指藉由對方達成目的、獲得利益而產生的社交,這種利益包括但不限於獲得信息、贏得機會、提升地位、取得名利等等。

後者則是出於情感需求或基於共同興趣而產生的社交行為。

在我看來,無論是哪種社交,本質都是互惠。

很多人可能覺得互惠這個詞會玷汙純粹的感情,認為真正的感情是不求回報的,但其實因為情感需求或共同興趣建立起來的關係,同樣基於互惠。

我的好朋友難過的時候,我願意放下手頭上的事情,聽你傾訴,甚至在大冬天的深夜陪你在大排檔喝酒,那麼,在我心情不好的時候,自然也希望你能付出時間和耐心陪伴我;你成功的時候,我拿出鮮花和掌聲為你祝賀,在我成功的時候,我也盼望聽到你給予的掌聲;我生日收到你精心準備的禮物,那麼,我甚至會調好鬧鐘提醒自己在你生日時第一時間送去禮物和祝福。

就算再不計較的人,潛意識裡也藏著一杆稱,暗暗衡量一個人是否值得繼續交往。


微信好友幾千個,有幾個是真朋友?我開始刪除好友了,你呢?

功利社交則更現實。

我的微信好友除了朋友、同學、老師、親人之外,還有很多“牛人”:企業家、名記者、作家、教授等等,這些人能力強,影響力大,大概他們中的也有人也還記得我,但更多的是,因為某次偶然的機會,我們加了微信,然後:我認識他們,他們不認識我。我自己是意識得到這點的,畢竟我們不存在互惠的基礎。

一個朋友知道某教授很“賞識”我,想通過我認識這位教授,從而得到去這位教授所在學校交換的機會。我跟這位教授說明之後,他們加上了微信,但過了幾天,朋友約我吃飯,意思是讓我幫忙說說好話,我拒絕了。

試想一下,如果你真的很有能力,去交換是肯定可以的,但教授告訴我,我朋友該有的條件基本都達不到,那我何必討一番沒意思呢。

在所有企圖高攀的關係裡,你認識對方的理由有一萬種,對方認識你的理由卻很微弱,試圖通過賣人情得到好處之前,得先掂量一下自己能夠作為交換的砝碼有多重。

一個成熟的人深知社交的互惠性,所以他不會想當然地認為他想認識別人,想麻煩別人幫忙,別人就會以同樣的熱情來回應他。

好的愛情還需兩個人勢均力敵呢!


我們都不喜歡臨時抱佛腳的社交。

不喜歡上來就要我們幫忙點贊、投票的微信好友;不喜歡少年不打交道,結婚才聯繫你要份子錢的同學;不喜歡平時很少來往,找工作或者借錢才想起你的親戚。

關係是需要培養和維護的,不想付出時間、精力、感情甚至資源,只想單方獲益的話,哪怕你認可這段社交,對方也不樂意。

並不是“朋友多了路好走”,不是這樣的。


微信好友幾千個,有幾個是真朋友?我開始刪除好友了,你呢?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擁有三五個真心朋友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想一想你認識的人裡面,哪些人說約吃飯就能立馬赴約?

哪些人去他們家可以隨便開冰箱拿食物或飲料?

又有哪些人在你生活落魄的時候能給你援手?

再想一想,哪些人的死亡會真正讓你感到被擊垮?

列出一份名單,你會發現這名單並不會很長。你還會發現他們都是你平時投入關注最多的親人、伴侶和好友,你們經常見面,或者經常聯繫,或者互相牽掛。

其實很多的人多少都患有討好型人格。

曾經有個追求我的男生,表白被拒之後苦苦哀求我不要刪掉他,然後每天堅持不懈找我聊天,哪怕得不到我的回覆也沒關係。真的是風雨不改那種,在知道我脫單之後,依舊每天早安晚安道不停。

最煩的是,他喜歡追問我跟男朋友在一起的各種細節,其實我心裡是很不開心的,但也從沒有發過脾氣,多少有點覺得對他已經很不好了,不能再讓他心裡不好受的感覺。

某天我終於忍不住對他發火,他沒回我。那天晚上想找他道歉,發現他把我拉黑了。

至此,我竟然有種解脫的感覺。大概他也是吧。

我們都掙脫出討好型人格的束縛。


朋友並不是越多越好,滿足需要就行。不需要的、不想要的,不要去勉強,不要為了迎合這個社會的判斷標準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

每一個好朋友都需要投入時間,和付出感情。最親近的人的名單裡,最多在10-15人之間某個點,超過了,我們會心力交瘁。

所以我們應該學會對關係斷舍離,不再迎合所有人,不再試圖讓所有人滿意,不再對每段關係都緊抓不放,把一些人請出我們的生命,然後熱烈地去愛那些你真正在意、真正心動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