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腦袋上的“屁簾”是幹嘛的?

軍服,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軍隊的風貌與軍容儀表,往往是非常具有特色與實用效果的。各個國家在設計自己國家軍隊的軍服時往往是多重考量,都是怎麼威武,就怎麼搞。唯獨日軍的軍帽給人一種猥瑣的感覺。

在很多抗日影視劇中,日本士兵的軍帽無異成為了亮點所在,由潘長江主演的喜劇《舉起手來》更是完美的將日軍軍帽的特點的展現的一覽無餘。很多人都在給日本軍帽起了個外號"屁簾子",可以說是相當形象了

二戰日軍腦袋上的“屁簾”是幹嘛的?

注意看圖中日軍的帽子形制。

日軍帽上的2塊布,其實是有學術名字的,名叫“軍帽垂布”,在日本軍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它都是軍方的制式用具,幾乎每個日軍都有。日軍軍帽後面的布片稱為"軍帽垂布",簡稱"帽垂"。是日軍配發的制式用具。被中國老百姓戲稱"屁簾"。

從平安時期以後,日軍軍服盔甲就普遍採用遮陽簾,足輕槍兵用布簾,高級武士用鋼製頭盔。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明結合,加上崇尚武士道,就衍生出這種帶有帽垂的軍帽了。追溯至古代日本,那時候的步兵被稱為"足輕",足輕在打仗作戰時也會頭戴一種帽子:陣笠。在當時的陣笠設計上就已經出現了遮擋陽光的垂簾,後來更是添加了遮擋脖子的護頸簾。

二戰日軍腦袋上的“屁簾”是幹嘛的?

幕府時代的日本士兵,注意看他們的頭盔。


其實日本的軍服從明治維新起,短則每年更換設計,長則數年更換一次設計,在設計元素上仿製了多個國家,這其中包括中國元素,所以有時看到日軍裝扮會覺得都不一樣,另外日本軍服也考慮了軍銜的因素,從大佐到小隊長的服裝設計都存在區別。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國家整體向西方列強學習,不論經濟文化還是軍事武裝。日軍的改革非常徹底,武器裝備,軍服樣式全部學習於法國軍隊。而“垂簾”這種東西最初便是出現在法國軍隊中。

二戰日軍腦袋上的“屁簾”是幹嘛的?

日軍裝備的“垂簾”

雖然幕府時代的日本曾一度採用法國的軍服,因為法國駐北非的軍隊發覺,熱帶地區不擋住脖子的話皮會曬塌。但日本人並沒有拋棄陣笠。明治維新後,日本極力學習歐洲文化的同時並沒有放棄自己的文化,陣笠的元素被保留了下來,所以就有了二戰時期的"豬耳朵"設計。

直到1899年日本統治臺灣後開始給臺灣的日軍部隊配發帽垂,也就是後來的“簾子”,由於天氣酷曬,帽垂不僅可以遮陽防暑,還能防蚊蟲叮咬,夏季才使用,這也是掛“簾子”的作用之一了。此後便陸續在日本陸軍推廣。

這兩塊布還可以保護頸部以及臉部,戰場上經常會有轟炸的情況,有了這兩塊布就可以避免爆炸的濺射物直接傷害到皮膚,所以有了這兩塊布完全就可以減少對皮膚的直接傷害。

二戰日軍腦袋上的“屁簾”是幹嘛的?

衣著襤褸的日軍士兵

這個“垂簾”的一個作用就是防暑,日軍在夏天的時候免不了要長途跋涉,而在跋涉的過程中會遭到太陽的暴曬。帶上這個“垂簾”之後,脖子後面就會被蓋著。防止中暑以及灼傷皮膚。除此之外還可以減少蚊蟲的叮咬,在行軍的過程中減少了死亡率。

日軍在進攻中國南方和東南亞時,“屁簾”替日本士兵減輕了暴曬、蚊蟲叮咬等麻煩;在北方冬季,天氣寒冷,“屁簾”還能起到保暖作用,防止士兵生凍瘡進而影響作戰。除此之外,“屁簾”在戰場上還能幫助士兵抵擋碎石和沙土的侵擾。更重要的是,“屁簾”還能幫助日本士兵減輕戰場上震耳欲聾的槍炮聲,起到一定的緩衝化解作用,減少噪音對士兵耳朵的損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