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大明風華,以劇看史。

#大明風華# 電視劇跟隨後續劇情推展開來,如果說要提煉出一個主旨來,我想說的是

天子守國門。朱棣雖於永樂十八年遷都北京,可從永樂四年就開始建造紫禁城,就有了遷都打算,也不斷從各地遷移人口過去以壯北京。所以,永樂年間的對外族鬥爭(除征討安南)都可是天子守國門的戰鬥。此篇文章一是對上篇談明朝邊境問題的背景進行補充。二是,談一下朱棣對蒙古部落的戰鬥情況。

  • 歷史背景

明朝開國以來,和蒙古這個馬背上的遊牧民族相處,都是佔有主動權的。一改漢族自宋以來,被動挨打的局面。無宋之納歲。其主要原因便在於,燕雲十六洲的收復。在此贅述下燕雲十六州。後晉石敬瑭為能稱帝,將北邊險要之地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遼被北宋和金國合滅後又歸金所有,金被被蒙古南宋合力滅後又歸蒙古。直到徐達,常遇春北伐收復,整個燕雲華北地區被異族統治了四百多年。燕雲十六州(今北京天津全境,山西河北北部)的戰略意義,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權感受威脅直到它完全崩潰。熟悉地理的都應該清楚,丟燕雲必禍中原,這樣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作戰處於無險可守的被動局面,中原的步兵也受不了北方騎兵在千里平原的衝擊。所以整個宋朝時期,在和遼,金,蒙古做鄰居,沒了長城,沒了燕雲,或被動挨打或納歲,直到宋亡。

蒙古這個鄰居就始終讓大明頭疼不已,打仗無數次,談判無數次,打完再談,談完再打,總之是越打越靠北。家裡的戶口本地址換了,名字也換了,元-北元-韃靼。家小了,兄弟們也不合,鬧分家(韃靼,瓦剌,兀良哈)。上篇文章裡也有介紹過蒙古部落的分裂形成。都這樣了還是打,為什麼?家裡人也得生存啊!以前他們在中原放馬打獵,有經濟基礎啊!房子,票子,寶馬,女人都有。可自從戶口遷回老家後,以前在中原過慣了好日子了,心裡不平衡。除了牛羊馬,都缺。明朝也不像老前輩宋朝那麼好說話,也不幹互市生意。沒辦法,缺的少的換不來,只能搶了。你敢搶,我就敢打。搶完你跑,缺了又搶,我接著打。一來一回,就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明朝展開了和蒙古部落的持久戰。

追大明風華,以劇看史。

劇情裡這段很好的概括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出兵理由,王學圻老師真的是把朱棣演活了,不怒而威的帝王之風。

自從蒙古部落這個大家庭分了家,也各自落了戶口。可他們內部相處的不是很友好,韃靼覺得自己是由蒙古黃金家族的血脈統治,出身高貴,你們就該服從我。瓦剌表面上服從韃靼的領導,自己悶聲搞發展,黃金家族日漸式微,他們覺得自己能夠恢復蒙古帝國往日榮光。韃靼以老大的口吻和方式對他指手畫腳的,我不當你小弟,不服。兀良哈三衛,地處遼東,洪武年間已被降服。朝貢明朝,接受指揮,可到底人家也是蒙古人,有點“聽調不聽宣”的脾氣,有錢好辦事,擺正了自己的位置,就是明朝的僱傭軍,更不會服從韃靼。明朝妥善安置兀良哈這個輔助,那邊扶持瓦剌,對抗韃靼。利用內部矛盾,維持了邊境的暫時穩定,摩擦肯定有,大的戰爭爆發過。這邊明朝也有精力搞自己的事業,修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建設北京城,順便平定了安南(越南)內亂。直到天平的平衡被一個人打破,阿魯臺。永樂初年一直到永樂七年,蒙古大汗是黃金家族的一個非直系後代的鬼力赤擔任(蒙古黃金家族世襲圖,上篇文章有),就是他廢元號稱韃靼,朝貢明朝。韃靼太師阿魯臺將其殺害,擁戴元朝宗室本雅失裡為可汗,斷絕朝貢關係對抗明朝。永樂七年,韃靼殺明朝使節,示威宣戰,大戰在即。

  • 天子守國門


追大明風華,以劇看史。

對後代,兵士們訴說著自己征戰的功績,自豪之情溢於言表。成吉思汗在此興,子孫在此逃。

朱棣稱帝后五次親征遠征蒙古部落。第一戰,永樂八年,徵韃靼。第二戰,永樂十二年,徵瓦剌,敗馬哈木部。永樂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年,三次親征逃亡的阿魯臺部。

  • 第一戰

韃靼很不老實,往西打瓦剌,往東打兀良哈。他的猖狂行為,惹怒了朱棣。首先,為了打壓他們的囂張氣焰,封賞瓦剌統領馬哈木,為瓦剌提供援助,趁勢迎擊前來進攻的韃靼。韃靼勢力受到影響。永樂七年七月,派大將邱福領兵十萬北征韃靼。朱棣在京城等著大軍凱旋的消息,可這位邱福將軍沒有像他的名字那樣,求福得福。本來大軍從南京到蒙古,戰線就太長,大軍遠征,定然疲勞。邱福剛到蒙古,還沒修整好就太過著急一路猛進,趕到了臚朐河(今中蒙邊境克魯倫河),擊潰了一些散兵,並抓獲了一名韃靼兵,邱福便詢問敵情,也沒等邱福用什麼酷刑和利誘手段,他就主動交代,韃靼軍隊主力就在此地北方三十里,如果現在進攻偷襲,必然可以輕易獲得大勝。邱福信了,天真啊!一路上遇到逃跑丟盔棄甲的小股部隊的假象,果然啊,被這名敵特分子誘騙。大軍千里縱深,勞師遠行,可以說兵家大忌。遠方吃飽喝足精力旺盛的韃靼騎兵等待著他的到來。果然南京城噩耗傳來:全軍覆沒!朱棣大怒,大罵。決定親征。

(五次親征蒙古下篇單獨寫!包括劇情中#大明風華朱亞文# 朱瞻基戰場遇險,明軍神機營,三千營等介紹,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