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留學申請中的常見誤區

大家都知道美國的留學申請最難要求最高,即使是在留學老師給學生諮詢時,也會個學生樹立一個目標,比如績點多少,託福多少,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多少,我們才有更多的可能性去考慮某某學校。那麼,在美國的申請中,是不是這些條件越高,學生就一定能被錄取,或者對錄取一定有幫助呢?答案是否定的。美國的申請沒有參考,同一所學校的錄取,這幾年的錄取風格和學生組成的多樣性可能都不一樣。

美國留學申請中的常見誤區

誤區1:託福成績越高越好?

一些申請人認為,託福必須達到 105 分以上才可能被名校錄取,而拿獎學金必須達到 110 分以上。這個想法不完全準確。如果你仔細查看往年的錄取數據,在被 TOP 10 學校錄取的中國學生中,有些人的託福分數可能剛剛才過 100 分。的確,大部分學校會對申請者提出託福分數的最低要求,但要注意,這裡說的是 “最低要求”,就是說只要你的標化成績達到了學校的最低錄取要求,你就進入了 “可錄取申請人範圍”,可以和其他符合條件的申請人共同競爭。因此,標化在申請中僅僅是起了敲門磚的作用。實際上,這些美國頂尖名校的錄取政策非常靈活,對於優秀的學生甚至可以不受某些錄取要求的限制。

誤區2:申請的學校綜合排名越高越好?

對排名抱以盲目的依賴和崇拜是很多中國家庭的通病,我們也遇過很多申請人非要申請前 10 或者前 30、50 的學校,而完全不顧自己的綜合實力的強弱。大家在做好申請工作的同時,也要充分地去理解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本質。他們實施的是一種普遍的通識和素質教育,因此,不同學校的教學質量並不存在像排名所示的一種差距,或者說,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優勢,而這些優勢有時並不能從一個簡單的排名中看出。美國有超過 3000 所大學,從這樣一個基數來看, 前 100 的學校都算是非常好的學校了。大家要根據自己的綜合實力去合理選校,把申請目標合理化,爭取能夠去到自己能力範圍內的最好學校。

美國留學申請中的常見誤區

誤區3:引經據典的文書一定好?

文書是申請材料中的重頭戲,內容平庸自然是不行,但過於標新立異也不是好事。很多中國學生會忍不住在文章裡引用精彩的中華傳統故事或經典詞句,但鑑於咱們和美國人有巨大的文化背景差異,這種操作很有可能會導致他人在理解上的困難,因此建議表述能力不強的申請人需要慎重考慮下。比如,有位申請人想引用一句陶淵明的詩句:“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但是龍在西方神話中是一種邪惡並令人畏懼的動物,因此他必須克服極大的文化差異向讀者介紹這句話背後的意思,風險是挺大的。此外,近年來少數群體越來越被大眾關注,很多中國學生便想利用社會風向,把自己也塑造成少數群體中的一份子,以此來博得招生官的共鳴。我們非常不提倡這種做法,請大家不要效仿!

誤區4:面試機會就是半隻腳踏進校門

每年都會有家長欣喜若狂地告訴我們,他們的孩子受到了某所大學的額外青睞,因為他獲得了這所學校的面試機會。其實,很多大學的面試,並不是由招生官出面,而是由該所學校的校友,即往屆畢業生,負責對申請者進行面試。這種校友面試是可以通過學校官網預約的。學校會盡量根據申請人所在的地區和申請方向,幫助匹配一個與其契合度比較高的校友面試官。只要有可能,學校會爭取面試到每一個申請人,因此,收到學校的面試通知並不表示該學校對你有多青睞。校友並不能代表學校招生辦做出決定,他們只能把自己的想法提供給學校。如果你從校友面試官那裡聽到一句類似 “如果我是招生官,我就會馬上錄取你” 的話,不用太當真,畢竟她說的是 “如果”。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就應該對校友面試不加以重視。校友面試說到底依然是大學篩選學生的手段之一,好的面試表現總是不會錯的。

美國留學申請中的常見誤區

誤區5:別人硬件可以,我也一定可以?

無論你如何壓抑自己的慾望,相信你還是會忍不住去看一些成功獲得美國名校錄取的學生的申請背景,尤其是分數部分,然後由此得出一個片面的樂觀或悲觀的理解。比如得知了某個被哈佛錄取的學生的在校排名是 2%,託福是 109 分,就認為排名在 1% 且託福為 110 分的自己也一定也可以被哈佛錄取;或是聽說某個去了耶魯的學生託福成績有 115 分而自己只有 105 分,就把耶魯默默地從選校名單裡刪掉不敢申請了。我們要非常嚴肅地告訴大家,單純對比兩個學生的分數是很片面的!美本申請是一個考察綜合能力的過程,可遺憾的是,這種綜合能力確實很難被精確量化。在沒有看到一個成功申請者的全套申請材料之前,你是不能輕易斷定你強他弱還是你弱他強的。不過,也不能因此就異想天開,用過低的分數去做不切實際的挑戰。

美國的申請一定是個性化的,這種個性化,是基於在基本的硬件允許的情況下,再來看你個人的特質,比如領導能力,比如溝通能力,比如學習和科研能力,或者在一個領域裡面,你是佼佼者。而這些,是根據你的文書素材來體現的。最後祝大家有一個很好的錄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