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祝福,從允許他哭開始

我當然希望,

自己的孩子,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快樂的。

不奢求“天天開心”。

正常的生活,必有潮落,也總有潮起,

我願他,人生的道路像大海一樣寬廣。

更希望他,

悲傷難過時,也總有人陪伴、包容。


給孩子的祝福,從允許他哭開始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是個不喜歡“哭”的世界

有時,對小孩也是如此

人人都喜歡不哭不鬧的孩子。

海海一個多月時,有的長輩聽到他哭,還會義正言辭地告誡:

“不要抱他,不然以後就嬌氣了!”

但,對於剛來這個世界的小朋友,“哭”是唯一的表達方式。

假設,你身處一個語言不通世界。

身體不適、心情不好,你聲嘶力竭的喊,卻無人理睬。

長久如此,這樣的世界,你會愛它嗎?

給孩子的祝福,從允許他哭開始

圖片來源於網絡

為了訓練出讓大人省力的“乖嬰兒”,

有人發明了“哭聲免疫法”。

這種“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訓練方式,

確實能很快把寶寶訓練得很少哭鬧。

他們不依賴父母,這卻是建立在內心受到了極大創傷的基礎上。

“哭聲免疫法”的創始人約翰·華生,

聲稱可以把任意嬰兒訓練成“所選定的任何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

然而,人終究不是機器。

他的幾個子女,有的多次嘗試自殺,有的一直流浪。


給孩子的祝福,從允許他哭開始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小朋友的哭,是試圖與我們溝通,

作為父母,我們為什麼害怕聽到寶寶哭?

也許是作為新手爸媽的勞累,有些心力交瘁,

也許是害怕自己面在對哭聲時的無力感、挫敗感,

但這終究不是我們偷懶、不去理解孩子的理由。


有人說:為什麼小孩越長大就越不可愛了?

“可愛”本身就是一個非常主觀的詞。

與其糾結為什麼小孩越長大就越“不乖”,不如反過來想想我們自己發生了什麼變化。

面對剛出生的寶寶,我們小心翼翼,只要他們能夠吃好、睡好,就足夠。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朋友慢慢會爬了、會走了,長牙了、說話了,情緒和個性愈發凸顯,也越來越難以“控制”。

等到再長大了,我們開始要求他們獨立,開始讓他們學習,最好性格還能夠開朗、嘴也甜些,這樣就能受到更多的人喜歡。

我們難以避免地,都希望他們走上一條不“出錯”的路,我們也越來越在意旁人的眼光。

由此也衍生出越來越多的焦慮。

給孩子的祝福,從允許他哭開始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朋友有一次吐槽:“最近寶寶的脾氣超壞。”

她的孩子一歲四個月,是個小男孩。

遇到一點不如意的事情,就會開始發脾氣、掉眼淚。

比如吃小餅乾,吃完幾塊,再想要,沒有了,就開始傷心發脾氣,

有時候她提前給寶寶講道理,貌似小朋友也答應了,

可一旦又遇到想吃卻沒有得到的時候,還是會傷心大哭。

“就怕教的不好,變成熊孩子了。”

這句話道出了大部分父母的焦慮。

給孩子的祝福,從允許他哭開始

圖片來源於網絡

​看似根本不至於上升到“熊孩子”的層面,

但隨著孩子長大,為人父母也許都會有這樣的擔心吧。

一旦孩子做出大人感覺可能不太好的舉動,

我們會腦補出更多糟糕的畫面,還會擔心:

“他是不是太沒耐心?會不會過於任性?男孩子怎麼能這麼嬌氣?以後會不會什麼都做不好……”

但對於小朋友而言,也許其實事情遠沒有那麼複雜:

“媽媽說不可以再吃小餅乾了,我心裡明白,但還是忍不住有些傷心。我需要時間一點時間才能冷靜下來。”


允許孩子哭,比哄他笑更重要

​為了提高人口數量,1966年的羅馬尼亞實施了禁止墮胎的政策,導致許多無力撫養孩子的媽媽們把孩子送到了孤兒院。

數千名兒童在孤兒院長大,他們能獲得食物和水,但是他們哭鬧時無人理睬。

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一些研究機構從孤兒院中隨機挑選68個孩子送到溫馨的寄養家庭,還有68個孩子依舊留在孤兒院。

結果表明,留在孤兒院的孩子大腦活躍度遠遠落後於其他同齡孩子。

而兩歲以後的孤兒,及時已經進入寄養家庭,之上也只停留在70左右,不再增長。

我們總勸人快樂,似乎快樂就是幸福的代名詞。

憤怒、悲傷這些消極情緒,彷彿只能破壞生活。

可是,情緒就像水,如果只知遏制,就如同一味地給河流築堤壩,

短期看似沒有問題了,但總有一天會潰堤。

給孩子的祝福,從允許他哭開始

圖片來源於網絡

​美國心理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提出過一個冰山理論,

他認為,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更大一部分的內在世界則藏在跟深層次,不為人所看見。

人們在經歷事情的時候,在六個層次上同時有著體驗:行為、應對、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其中,只有行為是可視的,其餘都是水面之下的更大的山體。

我們可以選擇視而不見,但不代表那巨大山體會無端消失。

下次,你的孩子路過玩具店,面對玩具撒潑打滾的時候,

與其為了方便,或者迫於圍觀群眾的指指點點,衝他咆哮:“不準哭!”

倒不如找一個不受打擾的地方,幫助他冷靜下來,問一問,

“這個玩具和家裡的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那麼想要?”

也許最終,那個玩具買或不買,根本沒那麼重要。

也許他只想要你一個擁抱。

給孩子的祝福,從允許他哭開始

圖片來源於網絡

​接納自己的情緒,就是接納一部分的自己,

我們遇到事情,會開心也會傷心,我們有自己的需求和慾望,這件事情本沒有對錯。

下次寶寶哭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肯定他的情緒,並幫助他冷靜下來,一起解決問題,

可能你會發現,這樣做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對我們自己,

都會很不一樣。

--------------------------------

我們是一對閨蜜,

一個在備孕,一個是新晉寶媽

在這個特別時期

我們忙碌,也快樂著

有好多有趣的、麻煩的、重要的事情,想和你分享

如果還有幸能聽到你的故事,那就更棒啦

歡迎關注【糖拌西紅柿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