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來運轉 之 奇石文化

奇石,是指從天然頑石中游離出來的、

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具有觀賞及收藏價值的石頭,日本人也稱之為水石,韓國人則稱之為壽石。古時叫供石、雅石、石玩,現在叫觀賞石。起源於古代的文人雅士對石頭的玩賞,具有悠久的歷史。

“石”來運轉  之  奇石文化

石器時代

50萬年前的猿人,就開始使用石頭作為生活工具。母系社會時期,人類就對石塊開始磨製。到了父系社會,在黃河中下游產生了龍山文化後,人們開始用玉石、瑪瑙、松石製作裝飾品。有的還把石塊同獸牙、海貝殼等以一起製作成裝飾品,這些成為我國最早的賞石文化。隨著社會的變化發展,以及對石的自然形態美的不斷追求,奇石藝術也在不斷髮展,並逐步形成了以玩石為時尚的傳統之風。

“石”來運轉  之  奇石文化

春秋時代 據考古學家分析,人類賞石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000年前。戰國時期出現了有史以來第一篇記載石頭的文章《禹貢》:“海岱惟青州,……岱畎絲、枲、鉛、松、 怪石。…”記載的怪石,青州怪石,出產的就是博山文石。“海、岱及淮惟徐州。……厥貢惟土五 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蠙 珠暨魚。厥篚玄纖、縞。浮於淮、泗,達於河。” 記載的泗濱浮磬,指的是徐州的泗水河畔,產一種磬石,1950年,河南安陽殷墟武官出土,商代 “虎紋石磬”,稱之“泗濱砭石”。

“石”來運轉  之  奇石文化

《山海經》中也有關於奇石的記載:

《山海經 東山經》:“獨山其下多美石。”

《山海經 西山經》:“魏山,悽水出焉,西流注於海,其中多采石。”

《山海經 南山經》:“芒山有文石焉,可以為硯。”

可見有關石質的作用及觀賞價值、受到關注。

“石”來運轉  之  奇石文化

魏晉南北朝 ,文化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一個思想開放,文化發展迅速的時代 如玄學的、佛教、道教的興起。還有祖沖之的圓周率,王羲之的書法,顧愷之的山水畫等等。起源於園林藝術,賞石文化得到發展,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金谷園

“石”來運轉  之  奇石文化

《晉書·石苞傳》載:”崇有別館在河陽之金谷,一名梓澤,送者傾都,帳飲於此焉。“此園隨地勢築臺鑿地,樓臺亭閣,珠寶奇石,琳琅滿目,池沼碧波,交輝掩映,加上此園茂樹鬱郁,修竹亭亭,百花競豔,整座花園猶如天宮瓊宇。洛陽八大景一的“金谷春晴”,指的就是金谷園的春天美景。而竹林七賢的《高逸圖》中第一次出現奇石的繪畫。

“石”來運轉  之  奇石文化

唐宋時期

唐詩《雙石》:“石雖不能言,許我為三友。”白居易曰:“石不能言我代言”,何以代言?《太湖石記》,這是中國賞石文化史上,第一篇全面闡述太湖石收藏、鑑賞的方法和理論的散文,是中國賞石文化史中一篇重要文獻。“石有大小,其數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 《太湖石記》把太湖石分為甲乙丙丁四類,品評上中下三等,開創唐末宋初分類品石的先河

“石”來運轉  之  奇石文化

宋代有詩云:“江南家家窗,何處無遠岫”。這時期,奇石已進入知識階層和上流社會,同時對園林石進行歸類、命名、畫譜。其中出名的有,宋徽宗的艮嶽

宋徽宗政和七年興工,宣和四年竣工,初名萬歲山,後改名艮嶽、壽嶽,或連稱壽山艮嶽,亦號華陽宮,艮嶽突破秦漢以來宮苑“一池三山”的規範,把詩情畫意移入園林,以典型、概括的山水創作為主題,在中國園林史上是一大轉折。宋徽宗趙佶親自寫有《御製艮嶽記》。著名的祥龍石、由宋徽宗御製 御畫 御書 歷史唯一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玩物喪志,嗜石誤國,趙佶終成亡國之君。艮嶽太湖石散落遍及大江南北,遺留的江南名石有瑞雲峰、玉玲瓏、皺雲峰、冠雲峰等徐州的一方八音石

,也因未運至艮嶽,而幸運遺留下來。

“石”來運轉  之  奇石文化

米芾拜石

米芾、雅號米顛,北宋四大家之一,提出了品賞造型山石“瘦漏透皺”四字訣。愛石痴迷,後人封為“石聖”

米芾的“癲”,表現在他的一切言行中,整日醉心於品賞奇石,他任無為州監軍時,見衙署內有一立石十分奇特,高興得大叫起來:“此足以當吾拜”。於是換了官衣官帽,手握笏板跪倒便拜,尊稱為“石丈”

後來他又聽說城外河岸邊有一塊奇醜的怪石,便命令衙役將它移進州府衙內,米芾見到此石後,大為驚奇,竟得意忘形,跪拜於地,口稱:“我欲見石兄二十年矣!

另一次,他得到一塊端石硯山愛釋手,竟三連三天抱著它入睡,並請好友蘇東坡為之作銘。朋友喜歡上他的一方石硯,他寫信道:“辱教須寶硯,去心者為失心之人,去首者乃項羽也。硯為吾首,誰人教唆,事須很研。”由此可見,石頭就是他的命。

“石”來運轉  之  奇石文化


宋朝的賞石文化的另一大貢獻,就是《雲林石譜》成書南宋紹興三年,作者杜綰,字季陽,號“雲林居士”。 這是我國古代載石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一部石譜,全書約14000餘字,涉及名石共116種。《四庫全書》剖析該書:“既益於承前,更澤於啟後。”可見其歷史意義。

“石”來運轉  之  奇石文化

明清時期

是我國古代奇石文化集大成的時期,奇石已經成為文人雅士在庭園廳堂不可或缺的裝飾品,成為區分雅俗的一大標誌。同時各種奇石的譜錄專著層出不窮,賞石理論更為完整嚴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素園石譜》,共收集各種名石一百零二種(類),計二百四十九幅大小石畫,被公認為是迄今傅世最早、篇幅最宏的一本畫石譜錄。

“石”來運轉  之  奇石文化

之後、因社會動盪、征伐不斷。賞石文化停滯不前。直至20世紀80年代以後,賞石文化如雨後春筍,速度發展

1987年泰安第一次舉辦泰山登山節,同時舉辦以泰山石為主的石展。太湖石、靈璧石、三峽石、黃河石等陸續登上展臺。

20世紀90年代,廣西紅水河流域出現了以賞質色為主的大化、彩陶、大灣等奇石。而在沙漠中以戈壁石奇石而聞名遐邇。

21世紀以長江奇石特色發展出一個新的分支,長江畫面石等等。

“石”來運轉  之  奇石文化

賞石文化已經成為中國璀璨歷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隨國家的強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賞石文化會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一種文化時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