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幅明代绘画看“文房解构”

明代宫廷画家谢环有一幅画,这幅画名为《杏园雅集图》,在画中的一处画案上展示了比较完整的各类明代文房器具,通过这些器具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下明代文人的生活、思想和情趣,是大有益处的。

从一幅明代绘画看“文房解构”

明 谢环《杏园雅集图》

从一幅明代绘画看“文房解构”

画中的文案部分

谢环,字廷循,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丰学问喜赋诗,于宣德年间被征入画院,大被赏识,授锦衣卫千户,后又升为指挥。擅长画山水,曾师从张菽起。

此幅画为一幅人物画,画中的人物为三位大臣端坐于椅上且谈笑正欢。我们可以从画中看到左侧置有一张长长的几案(见上图的文案部分),画案上从左至右依次陈列有笔洗、兔形镇纸、山形笔格、笔、蛙形水盂、长方形砚和砚屏。有书童三人伺立一旁,从神态中似乎看到已研好了墨、润好了笔,随时恭候各位大人泼墨挥毫。可以说文案上展示了较为完整的明代文房器具的基本配置,通过研判这些富有特色的文具,可以对我们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文案上的笔洗、毛笔和砚台由于在器型上缺乏明显时代特点,我们先暂且不论,而文案上的兔形镇纸、山形笔格、蛙形水盂和山水砚屏,因其时代风格十分鲜明,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判。

兔形镇纸

从图中文案中可以看出,最左侧的为笔洗,在笔洗之旁的就是兔形镇纸,免呈长耳、回首、蹬伏状。

从一幅明代绘画看“文房解构”

镇纸是用于书画时作为压纸的用具,在文人的书斋、书房中较为常见,往往是用于压放于书写、绘画用纸的边沿,以保持纸张的平整舒展,便于用笔。镇纸大多都做成象生类形状,以动物造型为多,材质以铜、铁、石、玉、竹、木、瓷、水晶、象牙等等制作而成。

镇纸据资料介绍,最早出现于唐代,从出土的镇纸文物就是西安东郊唐韦美墓的一件玉兔形镇纸,下方有一长方形底座,上雕一背拱起的作伏卧状的兔,极为传神。

蛙形水盂

在笔的下方、砚的左侧为蛙形水盂,蛙呈卧伏状,蛙嘴紧闭、双眼圆睁、头微抬起,丰满有力的四肢作跳跃前的弯曲状,背开圆口,作取水之用。

从一幅明代绘画看“文房解构”

水盂,又名水盛、水丞、水中丞,是贮水研墨的小型注水器皿,一般附有小勺,用以方便取水。水盂的造型多样,但往往以敛口圆腹为基本样式,取材广泛,有瓷、石、铜、玉等多种,尤以陶瓷、金属和玉石居多。

从有记载的文献资料中看,最早的水盂出现于宋代。其中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集》曰:“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宋代龙大渊《古玉图谱》曰:“水丞,贮砚水的小盂,亦名水中丞。”

宋元时的水盂制作精细、器型雅致,形状也更加多样,官窑、民窑都有烧制,所以《杏园雅集图》中的蛙形水盂,为三足并呈站立状。

山形笔格

在画中文案中间,在砚的左上侧放置了山形笔格,笔格上斜置毛笔两枝。笔格看起来显粗壮,呈山形,有三峰耸立。

从一幅明代绘画看“文房解构”

笔格,又称笔架、笔搁和笔山,是一种置笔所用的器具。笔格的形状也各异,但都必须有数个搁笔的凹口,以此可避免笔与笔之间的相互沾碰,又因为是横向置笔,笔毫上的汁液也不会顺流至笔管,故为书写或作画在间隙时放置湿笔不可缺少的文房器具之一。

据有关资料称,笔格最早出现于南朝梁吴均的《笔格赋》中,唐宋文人的诗文中也多次提到了笔格或笔架。

山形笔格在元代已成为主流,一般为四、五峰,在明清时则多为三山五山形制。

砚屏

画中文案中最右端的、在砚的后面的就是一件嵌有山水屏心的砚屏。

从一幅明代绘画看“文房解构”

砚屏通常就是置于砚边,用于遮风挡尘的小屏风。因为当墨磨好之后,如有风吹之,会加快墨汁干枯的过程,一泓好墨又哪容尘埃的加入,这就是一件砚屏的实用功能。

如要查验砚屏的记载,可以说自宋以来不绝于史。有《砚屏辨》曰:“古无砚屏,或铭砚多镌于砚之底与侧,自东坡、山谷始作砚屏,既勒铭于砚,又刻于屏以表而出之,山谷有鸟石砚石屏。”从而说明砚屏是由宋代大文人苏东坡、黄庭坚创制。

虽然史籍中的记载是大量的,但这些文房器具传世的却十分罕见,能够见到的大多都是清代的,我们今天通过《杏园雅集图》可让我们看到较早期的这些文房器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