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印象派:繁华巴黎大都市,谁来捕捉那流失的瞬间?

#艺术#

#印象派##莫奈#

都说印象派是捕捉瞬间的美感,其画作本身有三大要素,

你知道是什么吗?

最美印象派:繁华巴黎大都市,谁来捕捉那流失的瞬间?

印象派,巴黎的蒙托尔热街,莫奈,1878


工业与城市:铁路和巴黎生活

在印象派出现以前,西方艺术多是追求画面的构图、明暗关系、透视及色彩的运用,并且用画笔记录着“客观世界”。而现代艺术的全新篇章从印象派开始,颠覆了传统的创作手法,画家开始强调“主观印象”。

最美印象派:繁华巴黎大都市,谁来捕捉那流失的瞬间?

印象派,圣拉扎尔火车站,莫奈, 1877

第二次工业革命前,绘画作为直接记录美好生活的工具,力求画师们的写实功底。1822年,第一张照片的问世似乎冥冥之中预示了绘画风格即将改变的事实。随后的几十年里,摄影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写实画家不再吃香。19世纪末盛行的“绘画式”摄影,通过柔焦技法模糊背景,从而达到“绘画式”的效果。在工业和城市化的演变中,印象派的产生就像是在画板上做了一次强调时代性的思考。


最美印象派:繁华巴黎大都市,谁来捕捉那流失的瞬间?

印象派,巴黎雨天,古斯塔夫·卡耶博特


创造印象,描绘转瞬即逝的美

1874年,一帮追求“捕捉生活瞬间”的艺术“男团”,愣头青一样在法国巴黎举办画展。也正是因为这些展览引发了艺术圈热议及艺评互怼。一位艺术评论家在点评克洛德·莫奈《印象·日出》时,第一次使用了“印象”(Impressionism)这个概念,尽管本意是要嘲弄画作太过随意,但在1878年第三次印象派作品展出时,艺术家们已经自觉使用此名来称呼自己了。

最美印象派:繁华巴黎大都市,谁来捕捉那流失的瞬间?

日出·印象,莫奈

海上拂晓,让笔刷起始于眼前的第一抹橙红。在混沌的黑暗中,光明唤醒了码头上的工人,巨大的工业机器开始造物。海浪波涛嬉戏着,画家与光影进行着一场诗意朦胧的对话。

《印象·日出》是克洛德·莫奈(Claude·Monet)最具代表性的印象派绘画之一。它具有自发、速成、概括等绘画特点。笔触的运用在画面中自然流露,没有过去对作品的严谨修饰,也不追求色彩的柔美混合以及精准无误的事物结构。相反,突出表现第一眼的印象,把颜色涂抹到画布上直接表达主观感受,至于细节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最美印象派:繁华巴黎大都市,谁来捕捉那流失的瞬间?

法兰西剧院广场,卡米耶·毕沙罗,1898

19世纪中叶,巴黎人口激增至1500万,随之迎来了城市大改造,由当时巴黎总督巴龙·乔治·奥斯曼监督整个工程,也因此巴黎大改造又被称为“奥斯曼化”。从水道系统、道路照明、居民区、商业区、道路拓宽等方面对巴黎这座繁华的大都市进行了全新的改造。以众多古代建筑和街道被摧毁为代价,新建设的巴黎迎来了另一副繁荣景象,四通发达的交通,浪漫的街道景色,都成为了这座城市标志化的特性。《法兰西剧院广场》描绘的就是经过奥斯曼大改造之后的巴黎,捕捉川流不息的人群街景,创造出的“印象巴黎”。


觥筹交错间,是东、西方艺术的空间错位


工业化和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新巴黎生活,聚餐、舞会、歌剧、表演、芭蕾等娱乐活动,也成了印象派画家笔下趣味横生的题材。皮耶罗·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o·Auguste·Renoir)创作的《红磨坊街的舞会》阳光穿过树荫,斑驳的光影洒在人们脸上,模糊的面孔却意外带来光影流动的旖旎效果。时髦的巴黎舞厅做为画中的场景设置,生动描绘了巴黎人的休闲娱乐。密密麻麻的人群,相互重叠的画面空间,气氛融洽如同午后暖阳。

最美印象派:繁华巴黎大都市,谁来捕捉那流失的瞬间?

红磨坊街的舞会,皮耶罗·奥古斯特·雷诺阿

雷诺阿的作品就像是新巴黎生活的真实记录者,印象派里除了德加,画人物最多的就数他了。雷诺阿喜欢描绘儿童、花朵、女人、阳光和自然。在绘制美好事物时,从来都不会吝啬使用明快的暖色调子。看雷诺阿的作品,色彩里总是充满着青春洋溢的活力,你找不到规则和永恒这类沉重的话题,可以感受到的只有印象派的瞬间、偶然与无常。

最美印象派:繁华巴黎大都市,谁来捕捉那流失的瞬间?

福利·贝热尔的酒吧间,爱德华·马奈

印象派注重色彩的运用和表达,在客观描绘上注入了画家自身的主观印象。独有的朦胧美,确实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爱德华·马奈《福利·贝热尔的酒吧间》绘制地点是当时巴黎著名的“印象派”聚集所。酒吧女招待眼神微微下落,似乎在思索着什么事情,周围喧闹的一切都不能影响到她。

马奈把这幅画人物的立体度和透视降到最低,仔细观察会发现画面中有多处不合常理的地方,错综复杂的影像与矛盾的空间彻底撕碎了传统绘画的一贯做派。

最美印象派:繁华巴黎大都市,谁来捕捉那流失的瞬间?

埃德加·德加

18世纪的洛可可时代,中国绘画瓷器传到欧洲宫廷中去,上期洛可可里提到的布歇就曾绘制过富有东方韵味画作。当时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远销欧洲的中国瓷器、漆器和珐琅等工艺品,引起了欧洲诸国的皇室、贵族、收藏家和艺术家的浓厚兴趣,在欧洲美术界特别是建筑装饰和工艺美术领域,出现了追求“中国趣味”、崇尚“中国风格”的一股不小的热潮。

东方趣味在欧洲的绘画中占据重要地位。1856年,葛饰北斋绘制的《北斋漫画》传到了巴黎,并且在一家版画工作室被画家布拉克蒙(Felix Bracquemond)所发现,这是日本浮世绘与法国绘画的实质性接触的开端。

最美印象派:繁华巴黎大都市,谁来捕捉那流失的瞬间?

芭蕾舞女,埃德加·德加

浮世绘独特的东方趣味、享乐主义、官能主义的艺术思想引起了印象派画家的关注,并触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埃德加·德加(Edgar·Degas)的作品《芭蕾舞彩排》可能就受到了18世纪日本木刻版画家铃木春信(Suzuki Harunobu)的影响。

东方艺术家善于用“线”去引导观众的视线,印象派艺术家非常崇尚这种艺术表达形式,并且对后印象派的空间组合形式、平面色块布局影响颇深。

最美印象派:繁华巴黎大都市,谁来捕捉那流失的瞬间?

印象派,干草堆,莫奈

印象派用画笔描绘水中的倒影,树荫下的歌舞,黎明的曙光,黄昏里的香气。文学无力表达之处,也许正是画笔的起点。

印象派从朦胧中出发,又回归到朦胧中去。

最美印象派:繁华巴黎大都市,谁来捕捉那流失的瞬间?

印象派,睡莲,莫奈

最美印象派:繁华巴黎大都市,谁来捕捉那流失的瞬间?


关于莫奈、雷诺阿、马奈、毕沙罗、德加、塞尚、莫里索等印象派画家的讲解,敬请期待。

@今日头条文化频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