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的批判,清朝學者的亂扣帽子,大儒叔孫通的光芒依然閃耀

秦之亡,亡於趙高,實亡於叔孫通一言。

這是清代洪亮吉對叔孫通的評價,這頂帽子扣的挺大的。

司馬光的批判,清朝學者的亂扣帽子,大儒叔孫通的光芒依然閃耀

陳勝等人起義之後,朝堂之上,面對秦二世對此消息的詢問,叔孫通沒說實話,作為一個下屬來講,確實對不起自己的老闆,此處應該給與差評。話又說過來,如果叔孫通正確反應了當時的形勢,那就會改變秦二世的態度嗎?即便改變了秦二世的態度,那就能挽回秦朝的結局嗎?即便挽回了,那華夏民族繼續統治在秦朝之下,繼續看著趙高帶著秦二世飛,豈不是惡性循壞,造孽無數。

司馬光的批判,清朝學者的亂扣帽子,大儒叔孫通的光芒依然閃耀

或許叔孫通早已看出了秦朝的前途,乃是一片黑暗,自己滿腔抱負不能得以施展,只能令尋明主,因此開啟了他頻繁的跳槽之旅,還被冠上了“十姓家奴“的稱號。

叔孫通歸降漢朝之後,跟著他的一百多名小弟,都是儒生。叔孫通沒有推薦他們任何一人走上仕途,推薦的都是以前的盜匪、壯士。這引起了他那一百多名小弟的不滿,紛紛抱怨:

事先生數歲,幸得從降漢,今不能進臣等,專言大猾,何也?

司馬光的批判,清朝學者的亂扣帽子,大儒叔孫通的光芒依然閃耀

叔孫通聽完之後,很淡定,認為劉邦現在正在爭天下,這些小弟都是書生,去前線打仗,那是揚短避長,取死之道,因此,此時只能等待機會。

劉邦平定天下之後,叔孫通負責制定禮儀制度,需要一些人手幫忙,便去魯地找了三十幾名儒生。魯地有兩名儒生,自認高風亮節,說了這麼一番話:

司馬光的批判,清朝學者的亂扣帽子,大儒叔孫通的光芒依然閃耀

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也。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汙我!

面對這番辱罵,叔孫通並沒有生氣,反而笑著回應道:

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

司馬光的批判,清朝學者的亂扣帽子,大儒叔孫通的光芒依然閃耀

有一佛經公案是這麼說的:佛與五百商人同行 ,發現一個惡賊,要殺死那五百商人。佛知道賊意已堅,已不能阻止賊人行動,可佛要將發現告訴商人們,眾人一定會打死那賊,而使五百人同獲殺人的罪業。在這兩難的緊急關頭,佛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為了救那五百商人,佛獨擔了殺人的罪業,殺死了賊後,自殺成仁。

儒、佛的招牌雖然不同,但是其中核心道理是一致的。佛在兩難的抉擇面前,沒有潔身自好,而是選擇幫助別人。同樣的,罵叔孫通的那兩位儒者,根本沒有把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只想著潔身自好,沒有捨己為人的情懷,只是守著老規矩不放,固步自封的書呆子。

司馬光的批判,清朝學者的亂扣帽子,大儒叔孫通的光芒依然閃耀

當然了,叔孫通並非聖人,雖然識時勢,懂變通,但是有一點正如司馬光說的那樣:

今叔孫通諫孝惠,乃雲“人主無過舉”,是教人君以文過遂非也,豈不繆哉!

這則故事,要從孝惠帝朝拜呂太后說起。每次去長樂宮朝拜,都要清道戒嚴,十分麻煩。為了避免這些,下令讓人修了複道,也就是修了一條架空的通道,這條通道佔用了通往高祖廟的道路,如果後世子孫在通往宗廟的道路上隨意行走,這有悖孝道。

司馬光的批判,清朝學者的亂扣帽子,大儒叔孫通的光芒依然閃耀

看來以前禮節十分繁瑣,皇帝犯了錯,立馬想要毀掉這條複道,叔孫通卻以“人主無過舉”為由,讓皇帝在別處修建宗廟。

因此司馬光說了,這是教導君主文過飾非。或許叔孫通太過懂得變通,變得有點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