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額資金收買科學家,糖業巨頭們讓脂肪給糖做了50年的替罪羊!

時至今日,可能還有人為了保持身材拒絕一切葷腥油膩,卻不抗拒代表小資生活的西式糕點,在週末的午後擺上一杯拿鐵和精美的蛋糕,發朋友圈配文“精緻的生活是從下午茶開始的”。

當然,今天科學倡導的健康飲食不僅要控制脂肪的攝入,還對主食以外的糖類也有要求。但在過去,全世界都認為脂肪才是健康的頭號敵人,而糖只是一種美味無害的調味品。

鉅額資金收買科學家,糖業巨頭們讓脂肪給糖做了50年的替罪羊!


直到2016年,關於製糖業如何操縱科學結果的真相才漸漸浮出水面。雖然只有冰山一角,但其揭露的事實已讓所有人震怒。通過大量內部審查報告發現,原來在過去50年裡,製糖業一直在用金錢買通權威科學家為其背書,歪曲有關糖、脂肪和髒病的研究。

而這出世紀學術造假大案,也把營養學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帶偏了數十年。無數相信這些科學建議的群眾,都受到了無法估量的潛在傷害,包括我們的每一個人。

要捋清前因後果,還得回到1955年。這一年,美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心臟病發作,還導致了連續6周無法履行總統職責。

從上個世紀初起,美國心臟病發病率就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攀升。到1950年代,心臟病更成了健康的頭號殺手。而總統這一病,也將大眾對心臟病的關注推向了頂峰。

鉅額資金收買科學家,糖業巨頭們讓脂肪給糖做了50年的替罪羊!


人們迫切地想知道,究竟是什麼導致了心血管疾病呈噴井式的爆發。一時間,全世界的科學家都鼓足了勁,想要探明這心臟病的起因。

當時在科學界,就有兩個重點懷疑對象,一是脂肪,二是糖類。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製糖業自然是終日提心吊膽,生怕科學家提出一絲對糖不利的觀點。

那該怎麼辦呢?找科學家。只要趕在查明真相之前捷足先登,利用自己的財力插手科研,或許能使糖類脫罪。

鉅額資金收買科學家,糖業巨頭們讓脂肪給糖做了50年的替罪羊!


1950年代糖業的廣告——“三茶匙糖的熱量比半個葡萄柚還低”

當時的糖業研究基金會(Suger Research Foundation),很快就找到那位願意為製糖業站臺的科學家。

安塞·基斯(Ancel Keys)是明尼蘇達大學的教授,二戰時期就曾開發出一種體積小但熱量卻高達12000千卡的行軍盒,也算小有名氣。更重要的是,早在1945年他就曾與糖業研究基金會合作過了。

糖業研究基金會成立後的第一筆資金(36000美元),就撥給了基斯,項目是研究糖在食物中的重要代謝作用。不過,這次針對心血管病的研究,製糖業想採取的策略可與以往不同——不光要將誘因與糖類撇清關係,還要直接甩鍋給脂肪,免除後顧之憂。

鉅額資金收買科學家,糖業巨頭們讓脂肪給糖做了50年的替罪羊!


安塞·基斯

1958年,基斯就提出了那個著名的“脂肪假說”,宣稱脂肪就是導致心臟病的元兇。隨後,他更開展了一項研究,以調查脂肪攝入量與心臟病發病率之間的關係。這個大型的跨國流行病學研究也被取名為“七國研究”

經過幾年的追蹤調查,基斯發現這七個國家的飽和脂肪攝入量,與心臟病的發病率呈現出了正相關的關係。由此,他也得出心臟病的罪魁禍首是脂肪的結論。

鉅額資金收買科學家,糖業巨頭們讓脂肪給糖做了50年的替罪羊!


這個結論一提出,就像給了那些害怕心臟病的美國人一支強心劑。畢竟已查明瞭某一成分,預防心臟病的事情也就指日可待了。

但事實上,基斯的這個研究哪裡是什麼“7國研究”,分明就是“22國研究”。因為最開始的調查中,基斯的對象可包含了整整22個國家。

最後為什麼會變成“7國”?原來是其他15國的數據並不符合基斯的假說,統統被他人為篩選掉了。更為過分的是,就算是被挑選中的這七國的樣本中,基斯也只挑選了那部分對自己有利的數據進行分析。

鉅額資金收買科學家,糖業巨頭們讓脂肪給糖做了50年的替罪羊!


鉅額資金收買科學家,糖業巨頭們讓脂肪給糖做了50年的替罪羊!


真實數據的相關性並沒有那麼強

雖說這已是妥妥的學術造假,但不得不說,基斯的這個策略是成功的。所有人一下子就把關注點從糖類身上移開,脂肪幾乎成了萬惡之源。很快,基斯的“脂肪假說”就被公共衛生部門採納,並推出美國曆史上第一份膳食指南,建議公眾儘量避免飽和脂肪的攝入。

而基斯本人,也一躍成為首屈一指的營養學家,甚至還登上了1961年的時代雜誌封面。在之後的十年裡,他也一直公開為糖類站臺,並反對一切對製糖業不利的觀點。

鉅額資金收買科學家,糖業巨頭們讓脂肪給糖做了50年的替罪羊!


登上時代雜誌封面的基斯

與基斯針鋒相對的是一位的孤獨先知——英國的首席營養學家約翰·尤德金(John Yudkin)

他在關注心臟病數據時也發現,心臟病的發病率與糖類消費量的相關性比脂肪的要高。例如在一些比較富裕的國家,有證據表明糖和添加糖的食物,與一些疾病如肥胖、齲齒、糖尿病、心肌梗死等相關。

由此,他便提出了與“脂肪假說”相異的“糖假說”。1972年,他更是出版了一本名為《Pure,White and Deadly》的書籍,專門講述糖類的危害。

鉅額資金收買科學家,糖業巨頭們讓脂肪給糖做了50年的替罪羊!


在這種情況下,挺糖派的代表基斯則利用自己不斷積攢的公信力,對尤德金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攻擊。他不但公開稱尤德金的理論為一派胡言,甚至還反咬一口,指控尤德金本人是在為肉製品和奶製品推銷產品。

在這種似是而非的學術爭論中,總是聲音大的一方能贏得支持。之所以說“似是而非”,是因為到目前為止,糖或脂肪的攝入對冠心病的影響在科學界並沒有達成共識(絕大多數衛生領域的權威機構認為,兩者都是極其關鍵的因素)。

鉅額資金收買科學家,糖業巨頭們讓脂肪給糖做了50年的替罪羊!


尤德金博士

性格含蓄內斂的尤德金,自然是比不上基斯的能言善辯。孤立無援的尤德金,在現實生活中更受到了製糖業利益相關的排擠。如組織的會議被贊助商取消、不再被學術會議邀請,甚至連學術雜誌都拒絕發表他的文章。他本人也被製糖局批評為“太過感情用事”,他的書更是被喻為“科幻小說”。到上世紀70年代末,尤德金幾乎可以用名譽掃地來形容。

其實被製糖業鉅額資金誘惑的科學家,可不止基斯一個。在1965年,三位哈佛教授就獲得了來自糖業研究基金的每人6500美元(相當於現在的4.9萬美元),負責撰寫一篇綜述文章。

當時的製糖業想得可謂周到,不但安排了相關的項目,甚至連引用的研究都已精心挑選好了。其宗旨就是極力弱化糖類與心血管疾病的聯繫,並盡力將“屎盤子”扣在飽和脂肪酸頭上。

在該論文最終刊發前,糖業研究基金會更是做了不止一次的審核。隨後的1967年,世界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就刊登了這篇由三位哈佛教授寫的“科學軟文”

鉅額資金收買科學家,糖業巨頭們讓脂肪給糖做了50年的替罪羊!


Frederick Stare

這三位哈佛教授中,有兩位就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其中一位是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的創始人Frederick Stare,曾推動過規律運動、氟化水等公共衛生策略。

而另一位則是D.Mark Hegsted,後來更是擔任了美國農業部人類營養部的行政官前文提到的,根據基斯“脂肪假說”制定的美國第一份膳食指南,就是由他起草的。這版指南中雖提到了不要吃太多糖,但都是出自“吃糖會導致齲齒”等輕描淡抹的理由,並隻字未提及其對心臟病的影響。

直到2016年,相關的醜聞才被 JAMA Internal Medicine 雜誌所披露。彼時,這幾位沒有職業操守的教授已經駕鶴西去多年了。

鉅額資金收買科學家,糖業巨頭們讓脂肪給糖做了50年的替罪羊!


更讓人震怒的,還在後頭。

2017年11月21日,PLOS Biology雜誌的一篇文章,就揭秘了另一個黑暗內幕。原來製糖業不但甩鍋給脂肪,甚至還刻意隱瞞了糖可能引發心臟病和癌症的研究。

根據糖研究基金會的內幕文件顯示,1968年他們曾資助過一項代號為259的動物實驗研究,想看看糖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到底有多大。

鉅額資金收買科學家,糖業巨頭們讓脂肪給糖做了50年的替罪羊!


發表在PLOS Biology雜誌的文章

實驗時,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醫學教授斯坦頓·格蘭茲(Stanton Glantz)就已發現,大量攝入糖會影響腸道中的菌群,進而提高甘油三酯水平。這種血脂成分的升高,可以增加人體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此外,在一組高蔗糖對比高澱粉餵食的小鼠試驗中,餵食蔗糖的小鼠尿液中的β-葡糖醛酸酶水平就明顯增高。而這種酶,在當時就已經被認為與膀胱癌存在潛在的聯繫了。

鉅額資金收買科學家,糖業巨頭們讓脂肪給糖做了50年的替罪羊!


那麼這次製糖業是怎麼化解危機的?得知消息的糖研究基金會,馬上就終止了整個259項目的資助。而研究員也因沒獲得研究所需的剩餘12周資金,整個項目陷入停滯。這些令人不安的研究結果很快被雪藏,從未向世人公佈。

不過,以上所說的全部,或者只是製糖業操縱大眾的冰山一角罷了。

在製糖業的操控下,脂肪就被塑造成了心血管疾病的完美罪魁禍首,糖不佔主要責任。到80年代已經少有科學家認為糖類添加是冠心病的一大誘因了。而美國人也在這第一份膳食指南的錯誤指導下,開始了低脂生活

然而人的胃口總是難以控制的,飽和脂肪攝入變低了,反而會導致攝入更多的糖分。而那些被要求“低脂”的食品,為了不讓口感變差,也必須額外加入更多的糖來彌補缺失的口感。其實說是低脂生活,倒不如是低脂高糖生活。

鉅額資金收買科學家,糖業巨頭們讓脂肪給糖做了50年的替罪羊!


1984年時代雜誌封面

有數據顯示,從1965年到2011年,美國人減少了25%的脂肪攝入。但美國人變健康了嗎?事實上並沒有。說的好聽點,是這份膳食指南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而說得難聽點,就是這份膳食指南不知道扼殺了多少人的健康。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肥胖率和糖尿病率像坐上了火箭,節節攀升。此外,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被稱為健康頭號殺手的心臟病,依然是國民第一致死原因,並沒有得到任何的緩解。

直到2016年,最新版的美國居民膳食指南才開始建議,每日的添加糖攝入量應控制在25克以下,而不單單是著眼於控制脂肪的攝入。25克糖是什麼概念?隨便一瓶可樂就已經超標。

鉅額資金收買科學家,糖業巨頭們讓脂肪給糖做了50年的替罪羊!

Big Tobacco曾否認香菸的成癮性

在歷史上,商業試圖造假科學意見來操縱大眾的齷齪事並不鮮見。如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菸草業力證的香菸無害論,也是直到1994年才得以曝光。但那時香菸已層層滲透進社會,人們很難消除其歷史影響。

早在幾十年前,我們就已知道香菸致癌了,但現在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擺脫香菸。只要提起香菸的危害,那句“趕緊抽根菸壓壓驚”就總是要出來露面,甚至還成了金句。

鉅額資金收買科學家,糖業巨頭們讓脂肪給糖做了50年的替罪羊!


歷史總是在重演,現在菸草的影響還未消去,我們又要跟製糖業營造的政策餘波對抗。過去,製糖業造成的潛在健康傷害已經無法估量。未來,誰也不知道需要多少年,糖的人畜無害形象才能徹底崩塌。

總之,在家裡已經宅了半個月的各位,不管有沒有被父母養胖,都要對那些甜滋滋的年貨保持克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