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種常見的漆膜弊病的原因及其解決方案

12種常見的漆膜弊病的原因及其解決方案:①流掛、②起皺、③桔皮、④失光、⑤發白、⑥針孔、⑦滲色、⑧起泡、⑨收縮、⑩發花、⑪發汗、⑫咬底。

① 流 掛

現象:塗料施塗於垂直面上時,由於其抗流掛性差或施塗不當,漆膜過厚等原因而使溼漆膜向下移動,形成各種形狀下邊緣厚的不均勻塗層。

原因:

1.溶劑揮發緩慢。

2.塗得過厚。

3.噴塗距離過近,噴塗角度不當。

4.塗料粘度過低。

5.氣溫過低。

6.幾乎不換氣,周圍空氣中溶劑蒸汽含量高。

7.塗料中含有比重大的顏料(如硫酸鋇),在漆基中分散不良的色漆。

8.在舊漆膜上(特別是在有光的漆膜上)塗布新漆時也易產生流痕。

預防措施:

1.溶劑選配適當

2.對常規塗料一次塗布的厚度控制在20~25μm為宜。為要獲得較厚的塗層,對於熱固性塗料可採用“溼碰溼”工藝,或選用高固體分塗料。

3.提高噴塗操作的熟練程度,控制噴塗距離為噴塗大工件25~30cm,噴塗小件15~20cm,並與物面平行移動。

4.嚴格控制塗料的施工粘度,如硝基漆的噴塗粘度為18~26秒,烘漆20~30秒。

5.適當換氣,氣溫保持在10℃以上。

6.添加阻垂劑來防止流痕缺陷,有較好的效果。

7.在舊塗層上塗新漆前先打磨一下。

② 起 皺

現象:漆膜呈現多少有規律的小波幅波紋形式的皺紋,它可深及部分或全部膜厚。

原因:

1.大量使用稠油製得的塗料易發生起皺現象。

2.塗料中催幹劑使用上比例失調,鈷催幹劑過多。

3.驟然高溫加熱烘烤乾燥,自乾漆烘烤溫度太高。

4.漆膜過厚,超出常規。

5.浸漆後施工物體,常常發生“肥厚的邊緣”也易產生起皺。

6.易揮發的有機溶劑比揮發較慢的有機溶劑塗層更易起皺。

預防措施:

1.製造含有桐油的漆時,適當地控制桐油的使用量。

2.調整催幹劑的比例,補加其餘催幹劑。

3.塗料的組分中增加樹脂的含量。

4.嚴格控制塗層厚薄。

5.烘乾型漆放20~30分鐘進烘箱,或補加鋅催幹劑,也可採用加防止起皺劑。

③ 桔 皮

現象:漆膜呈現桔皮狀外觀的表面病態。

原因:

1.溶劑揮發過快。

2.塗料本身的流平性差,塗料的粘度大。

3.噴塗的壓力不足,霧化不良。

4.噴塗距離不適當,如太遠,噴槍運行速度快。

5.噴漆室內風速太大。

6.氣溫太高,或過早進入烘烤箱烘乾。

7.被塗物的溫度高。

8.噴塗厚度不足。

9.被塗面不平滑,影響塗料的流平或對塗料的吸收。

10.硝化纖維素漆中水分含量有關係。

預防措施:

1.選用適當的溶劑,或添加部分揮發較慢的高沸點有機溶劑。

2.通過試驗選用較低的施工粘度。

3.噴塗用壓縮空氣壓力為帶罐吸上型噴槍3.5公斤/cm2,重力壓送型噴槍3.5~5公斤/cm2,以達到良好的霧化。

4.噴塗距離選擇適當,減小噴漆室內風速。

5.被塗物噴塗後進入高溫烘乾爐之前,應設有晾乾室。

6.被塗物的溫度應冷卻到50℃以下,塗料溫度和噴漆室內氣溫應維持在20℃左右。

7.噴塗一道厚度應在20~26μm之內。

8.被塗面應充分地溼打磨,使其平整光滑。

9.添加適當的流平劑。

易產生上述現象的塗料:硝基漆、醇酸漆、氨基漆、丙烯酸漆、粉末塗料。

④ 失 光

現象:漆膜的光澤因氣候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而降低的現象。

原因:

1.塗料中溶劑質量不良,低沸點溶劑多,揮發太快。

2.稀料及催幹劑過多,導致漆膜表面乾燥太快,而引起失光。

3.不同類型油漆互混等。

4.施工粘度太大。

5.溼度太大,大於80%,揮發性漆吸收水分發白,而失光。

6.施工底層不平整光滑。

7.環境影響。

防止措施:

1.加部分清漆以提高光澤。

2.用同類型油漆調製。

3.掌握和摸索一整套施工粘度。

⑤ 發 白

現象:有光塗料乾燥過程中,漆膜上有時呈現乳白色的現象。有時在乾燥後會恢復到本來面貌。

原因:

1.空氣溼度太大,在80%以上,超過溶劑中含水的比例,或在乾燥過程中由於溶劑揮發塗膜表面溫度下降,使表面局部空氣溫度降至“露點”以下,此時空氣中的水分凝結滲入塗層中產生乳化,表面變成半透明白色膜,待水最後蒸發,空隙就被空氣取代成為一層有孔無光的塗層,因此降低了漆膜的裝飾性和機械性能。

2.所有的有機溶劑沸點低,而且揮發速度快。

3.被塗物表面溫度太低。

4.被塗物或稀釋用的溶劑中含水。

5.在施工時由於淨化壓縮空氣用的油水分離器失效,水分進入漆中造成變白。

6.溶劑和稀釋劑的配比不恰當,當部分溶劑迅速揮發,剩餘溶劑對樹脂溶解能力不足,造成樹脂在塗層中析出變白。

預防措施:

1.選用高沸點揮發速度慢的有機溶劑,如丁醇、醋酸丁酯、乳酸乙酯及乳酸丁酯、二丙酮醇、醋酸戊酯、環已酮等。

2.在塗漆前,先將被塗物加熱,使其溫度比環境溫度高出10℃,或在噴塗後立即將物件送進溫熱的烘箱中乾燥。

3.塗裝場地的環境溫度最好在15~25℃,相對溼度不應大於70%。

4.使用的有機溶劑和壓縮空氣應檢查是否純淨應無水分。

5.合理地選用有機溶劑和稀釋劑,防止塗層中樹脂析出。

6.加防潮劑。

容易產生髮白的塗料:硝基漆、過氯乙烯漆、磷化底漆及其他揮發型乾燥塗料。

⑥ 針 孔

現象:一種在漆膜中存在著類似於針刺成的細孔的病態。

原因:

1.清漆的精製不良。

2.溶劑的選擇和混合比例不適當。

3.顏料的分散不良。

4.添加助劑的選擇和混合比例中適當。

5.塗料表面的張力過高。

6.塗料的流動性不良,展平性差。

7.塗料的釋放氣泡性差。

8.貯藏溫度過低,使漆基的互溶性和溶解性變差,粘度上升或向局部析出,易引起顆粒及針孔。

塗裝方面:

1.被塗物面上殘留有水、油或其他不純物,清除得不仔細。

2.溶劑揮發速度快,且其添加量較其他溶劑多。

3.塗料的粘度高,且溶解性差。

4.長時間激烈攪拌,在塗料中混入空氣,生成無數氣泡。

5.噴塗時,空氣壓力過高,破壞了溼漆膜中的溶劑平衡。

6.溼漆膜升溫速度過快,晾乾不充分。

7.被塗物是熱的。

8.溼漆膜或乾漆膜過厚。

9.施工不妥,膩子層不光滑。

塗裝環境方面:

1.空氣流通快且溫度高,溼漆膜乾燥得過早(指表幹)。

2.溫度高,噴塗設備油水分離失靈,空氣未過濾。

預防措施:

防止在乾燥漆膜面產生針孔的有效方法是消除上述原因。在實際生產中,嚴格控制施工粘度,降低粘度和採用揮發較慢的溶劑稀釋塗料較好。

易產生針孔的塗料有:雙組份聚氨酯、環氧漆、氨基改性丙烯酸樹脂塗料、醇酸漆、不飽和聚酯瀝青漆、含顏料少的色漆(如黑色漆)。

⑦ 滲 色

現象:來自下層(底材或漆膜)的有色物質,進入並透過上層漆膜的擴散過程,因而使漆膜呈現不希望的有的著色或變色。

原因:

1.底塗層的有機顏料或瀝青樹脂被面漆的溶劑所溶解,使顏色滲入面漆塗層中。

2.底材(如木材)含有有色物質。

3.面漆塗層中含有溶解力強的有機溶劑和底塗層未完全乾透就塗面漆。

預防措施:

1.塗防止滲色的封底塗料後,再塗面漆。

2.在中間塗層或在面漆塗層中添加片狀顏料(如鋁粉、雲鐵等)。

3.採用揮發速度快的,對底層漆膜溶解能力小的溶劑。

4.可用相近的淺色底漆。

5.底漆乾透後,再噴塗底漆。

⑧ 起 泡

現象:塗料在施塗過程中形成的空氣或溶劑蒸汽等氣體或兩者兼有的泡,這種泡在漆膜乾燥過程中可能消失,也可能永久存在。

原因:

1.被塗面有油、汗、指紋、鹽鹼、打磨灰等親水物質殘存。

2.被清洗面使用除鏽劑未清洗乾淨。

3.不乾性油滲入溼木材表面,塗漆後不但起泡,甚至會揭起。

4.牆壁潮溼,急於塗漆施工,塗漆後水分向外擴散,頂起漆膜,嚴重時可撕起。

5.木質製品潮溼,塗上漆後,水分遇熱蒸發衝起漆膜,漆膜越厚起泡越嚴重。

6.乾漆膜在高溫下長期存放。

7.底層未乾,如膩子層未乾透,就勉強又刮下一遍膩子。

8.皺紋漆塗層太厚,溶劑大部分沒有揮發,入烘房溫度太高,升溫太急。

9.物件除鏽不乾淨,經高溫烘烤。

10.空氣壓縮機及管道帶有水分。

11.鑄鋁件和有邊縫的鋁件除油汙不透底。

預防措施:

根據產生的原因,採用相應的措施加以解決。

⑨ 收 縮

現象:塗料塗布後收縮不能均勻附著,溼或乾漆膜不平整,局部露出被塗面,有的象在油紙上與墨筆字書寫那樣呈不附著現象。

原因:

1.在舊塗層過於光滑。

2.被塗層表面有蠟質、煤油、硅油、機油等。

3.溶劑揮發與烘烤溫度不相適應,烘乾漆所用溶劑沸點太低,揮發太慢或溶解性差。

4.被塗層表面有水。

5.塗料與被塗物的溫差大。

6.壓縮空氣中混入水和油。

7.被塗物表面有汗或作業中用的擦布及手套已被汙染。

8.塗料中使用助劑比例不當。

9.溶劑選擇不當。

10.塗料流動性不良,展平性差。

預防措施:

根據上述原因採用相應的措施。

⑩ 發 花

現象:在含有混合顏料的漆膜中,由於顏料分離產生與整體色不一致的斑點和條紋模樣,使色相雜亂。

原因:

1.塗料中顏料分散不良。

2.塗料中加有比重相差很大的顏料,又未使用助劑。

3.採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類型的油調配,或用兩種漆調配攪拌不均勻。

4.稀釋劑溶解力不足。

5.塗裝時附近有能與顏料起作用的氨、二氧化硫的發生源。

6.塗刷時,塗深色漆後,未將漆刷清洗乾淨又塗淺色漆。

預防措施:

根據以上情況,採用相應措施。

⑪ 發 汗

現象:無光的油性漆和磁漆在打磨後再次出現光彩的現象。硝基漆在60℃以上烘烤時,增塑劑呈汗珠狀析出的現象。

原因:

1.在打磨前漆膜沒完全乾透(或溶劑未完全揮發掉)。

2.硝基漆採用了蓖麻油、樟腦等非溶劑型增塑劑。

3.漆膜中或硝基漆表面加漆時,含有蠟、礦物油或潤滑油脂時,可能逐漸滲出漆膜表面。

4.樹脂含量少的亞麻仁油或清油,漆膜容易發汗,一般潮溼、黑暗。尤其通風不良的場所易發汗。

預防措施:

1.塗層乾透後再打磨。

2.選用溶劑型增塑劑。

3.使用塗料時,從選擇塗料特點來考慮,溼潤性好的清油適應在戶外和陽光充足的環境。

4.塗漆前,將舊漆膜上的蠟質、油汙等用汽油仔細揩抹乾淨,再施工。

⑫ 咬 底

現象:在乾漆膜上施塗其同種或不同種塗料時,在塗層施塗或乾燥期間使其下的幹膜發生軟化、隆起或從底材上脫離的現象(通常的外觀如起皺)。

原因:

1.塗層未乾透就塗下一道漆。

2.面漆溶劑能溶脹底漆。

3.塗得過厚。

預防措施:

1.底塗層應乾透,再塗面漆,或溶劑揮發後即塗面漆。

2.正確選擇塗料品種,特別注意底面漆的配套。

3.從施工而言,第一道塗薄,第二道塗厚。

Ps:本文資料僅供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