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但為何香火最旺的卻是五爺廟?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但為何香火最旺的卻是五爺廟?

五臺山遠望

五臺山又名“清涼山”,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文殊菩薩的修行地。作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被譽為“智慧之山”,象徵平安順利,吉祥如意,又因佛菩薩有求必應,故自古至今,五臺山一直是廣大信眾朝山拜佛、平安祈福、許願還願的首選之地,一年到頭香火旺盛,往來香客絡繹不絕。但要說五臺山香火最盛的地方,卻不是殊像寺,而是五爺廟,其中奧妙何在?

得機緣巧合,恰逢五爺誕辰,與友人一起五臺山去祈福,有幸得見盛況,從中略知其中一二,現行文與諸公分享。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但為何香火最旺的卻是五爺廟?

清涼勝境樓牌

既然來到五臺山,就需要從五臺山求學業最負盛名的殊像寺講起,殊像寺位於五臺山臺懷鎮西南0.5千米處,因寺內供奉著文殊菩薩而得名。創建於東晉初年,唐代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後毀於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萬曆年間(1573-1620)又予重修,寺內有重修碑記。由於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殊像寺”即意味著有文殊菩薩的真像,所以殊像寺被認為是文殊菩薩的祖庭,也被譽為五臺山五大禪林之一。

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主智慧,由於現在大家都特別注重教育的發展,不少家長對孩子期望很大,所以每年來五臺山拜文殊菩薩祈福的人很多,尤其是暑假,因五臺山天氣涼爽,前來求才學長智慧的香客更多。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但為何香火最旺的卻是五爺廟?

文殊菩薩祖庭“殊像寺”

與文殊菩薩步行不足一公里處既是五臺山香火最旺的五爺廟,五爺廟是五臺山寺廟建築群中佔地面積最小的寺廟,同時也是五臺山香火最旺的寺廟,月逢初一、十五,尤其是每年農曆五月十三,相傳為五爺聖誕日,來自海內外的信眾香客,齊聚五臺山恭賀“五爺聖誕”,人山人海,香火瀰漫,盛況空前,平生第一次見如此朝拜陣勢,若未得親見,而不敢相信!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但為何香火最旺的卻是五爺廟?

傳說中五臺山香火最旺的“五爺廟”

因趕著為“五爺”祝壽祈福,我們夜晚八點多就從所住賓館出發。雖然時值盛夏,但五臺山的夜晚格外涼爽,習習涼風掠過,竟然有秋高氣爽的感覺,也可能正因為此,所以趕往祈福的路上,少了些許城市生活的煩躁,心裡多了幾許寧靜,或許這也是祈福該有的虔誠狀態。

儘管是初次且夜晚,路況不明,但也不必辨識方向,路上到處都是三五結伴的人群,順著簇擁的人流走向走即可。沿途路上隨處可見賣香火的商販,價格也沒有外界傳說中的那麼昂貴與黑暗,還算公道。

與友人邊走邊聊,不覺多時便看到不遠處燈火輝煌,走近時頓覺場面壯觀。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但為何香火最旺的卻是五爺廟?

還未走近五爺廟就見燈火映天紅

此時,置身其中,方覺得有一種禮拜,拜佛連門都進不去!多少人帶著多少的祈願,來到這裡只為擠在人群中虔誠一拜。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但為何香火最旺的卻是五爺廟?

隨處可見的香客

因前來祈願的香客太多,在五爺廟外的放生池及橋上到處是燒香點燈的擁擠人群,儘管有武警及消防官兵維持秩序,但現場仍然有些混亂,滿眼望去,除了香火燃燒的火光就是雙手合十的張張虔誠像。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但為何香火最旺的卻是五爺廟?

因橋上人太多,前行不得,很多香客下到放生池燒香點燈

五爺廟外的香爐盡是燃燒的香火,因火勢太旺而眾人不敢靠近,傍邊的消防員嚴陣以待,不時澆水滅火降溫。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但為何香火最旺的卻是五爺廟?

因香火太多,香爐裡已然無法滿足安放

順著擁簇的人群,等待著,挪動著,以極其慢的速度向廟門處挪動,大概經過兩三個小時的排隊後,經過排排武警結隊的人牆,放行進入院內。

但進入院內,又是另一番景象,少了香火的人山人海。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但為何香火最旺的卻是五爺廟?

香客湧入五爺廟的情景

當晚,離五爺最近的跪拜處,相隔不遠處擺放著若干個功德箱,所有人都很“虔誠大方”的捐了“功德”。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但為何香火最旺的卻是五爺廟?

“五爺”祈願跪拜處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但為何香火最旺的卻是五爺廟?

有求必應的牌匾掛滿佛閣

五爺誕辰,眾生跪拜祈福,

然眾人相擁、相左、相爭、 人心“熱鬧”,場面“激烈”。

我相、人相、眾生相,相由心生;向利,向安,向虛妄,望頂繁花。

願五爺慈悲,福佑眾生。

五臺山此行,感觸頗多,以此小作總結,應景應心。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但為何香火最旺的卻是五爺廟?

有求必應,應之必靈的“龍五爺財神”

背景資料:

五爺廟又稱萬佛閣,或廣濟龍王廟,民間傳說五爺本來是黑臉,但文殊菩薩為了廣濟眾生,化成了五龍王,所以黑臉變成了金臉。那到底文殊菩薩與龍王有什麼關係呢?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但為何香火最旺的卻是五爺廟?

五爺廟又稱萬佛閣

寺、廟原本不同,按慣例龍王也不居佛寺,那為什麼這裡會有五龍王殿呢? 看到了幾個說法:

第一個說法是,五臺山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所以建殿供奉。

第二個說法是,五龍王是五臺山五頂文殊菩薩侍者的化身,普施甘露,福澤萬民。

第三個說法是,很久以前,五臺山地區並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當地百姓深受其苦,專門為人排憂解難的大智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那裡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從此五臺山變得涼爽宜人,風調雨順,成為避暑勝地。而這塊清涼寶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雲布雨回來驅暑歇涼之物,當他們發現歇涼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五臺山後,便來大鬧五臺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峰削成五座平臺,要討回清涼石。但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龍王,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臺頂。這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臺,專管五臺山的耕雲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臺山地區造福,便為五龍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

有專家認為,五爺其實就是文殊菩薩在臺懷地區本土化,世俗化的產物,它承擔起了民間俗神的職能,寄託著當地百姓祈盼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願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