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治痛風的“神藥”秋水仙鹼,吃法大有學問!聽專家告訴你

說起秋水仙鹼,在痛風治療界的名頭是響噹噹的,不僅資格老,療效也不錯。許多痛風患者都知道它,在家中常備,痛風一發作,吃上幾片立馬疼痛減輕,有些人甚至把它當作治療痛風的“神藥”。但秋水仙鹼有個缺點,雖然見效快,但這“跑肚子”的副作用不是誰都能受得了的。往往是痛風不痛了,可渾身無力、上吐下瀉,這滋味著實不好受。

為什麼吃了秋水仙鹼會這樣呢?按照說明書的指導吃的,難道還不對嗎?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秋水仙鹼治療痛風的正確吃法,看你吃對了沒有。

(1)痛風急性發作時服用是正確的

首先來了解秋水仙鹼這個“神藥”。秋水仙鹼是由兩名法國科學家於1820年從秋水仙的球莖中提取出來的,但在這之前,秋水仙的萃取物在公元一世紀就被人們用於治療痛風了。直到今天,臨床上仍然在用秋水仙鹼來治療痛風,也說明其療效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

研究表明,秋水仙鹼可以“抑制白細胞中參與有絲分裂的紡綞體的形成,影響細胞內細胞器的移動和物質轉運,並阻止趨化因子的釋放,降低多形核白細胞的遊走、趨化和吞噬活性,同時還能抑制酪氨酸磷酸化和白三烯LTB4的產生,從而達到消炎鎮痛的目的”。是不是覺得上面這段話太深奧,看不懂?其實說白了,就是秋水仙鹼能夠抑制人體內參與痛風炎症的白細胞活性,使其不能產生炎症因子,從而發揮消炎止痛的作用。所以,在痛風急性發作時選擇秋水仙鹼作為治療藥物是正確的。

但秋水仙鹼在臨床應用中有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問題——其有效劑量和中毒劑量非常接近。目前,國內大部分秋水仙鹼藥品說明書上對於治療痛風的用法和用量是這樣寫的:“口服。急性期:成人常用量為一次1mg,一日3次,症狀緩解後酌情減量;或每1-2小時服0.5-1mg,直到關節症狀緩解,或出現腹瀉或嘔吐。”說明書的不良反應中明確寫著:“胃腸道症狀、腹痛,腹瀉,嘔吐及食慾不振為常見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可達80%,嚴重者可造成脫水及電解質紊亂等表現。”

(2)臨床已採用小劑量服用法

這下問題來了,既然不良反應發生率達80%,為何還在應用?事實上,由於一些客觀因素,秋水仙鹼的藥品說明書可稱之為“古籍”了,已跟不上科學發展的步伐。近些年來,隨著人們對於痛風臨床研究的深入,痛風的診治早已走上規範化、科學化的正軌,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痛風的規範化診療指南都在不斷更新,對於秋水仙鹼在痛風治療中的作用和合理使用的認識也發生了較大改變。下面和大家說說秋水仙鹼的正確使用方法。

根據2015年美國風溼病學學院痛風診療指南、2016年歐洲抗風溼病聯盟關於痛風治療指南和2016年中國痛風診療指南的推薦,秋水仙鹼可作為痛風急性發作治療的一線藥物,並建議在痛風急性發作24-48小時內儘早使用。同時,循證醫學證據表明,小劑量秋水仙鹼的療效與大劑量相當,但不良反應明顯減少,因此建議採用小劑量秋水仙鹼治療方案,即首劑1mg,1小時後再服0.5mg,以後每日2-3次,每次0.5mg,連續用藥至痛風急性症狀完全緩解。

秋水仙鹼除了作為痛風發作期的一線治療藥物以外,還被推薦作為降尿酸治療初期用於痛風復發的預防治療,具體用法為:小劑量秋水仙鹼每次0.5mg,每日1-2次,連續應用6個月。小劑量秋水仙鹼預防治療可顯著減少痛風患者在服用降尿酸藥物後的痛風急性發作次數,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了,秋水仙鹼不能再按照說明書上的老方法用了,應該遵醫囑按照現在臨床上採取的小劑量服用方法,以兼顧療效和安全。另外,有時在痛風急性發作期,小劑量秋水仙鹼還可和消炎止痛藥或糖皮質激素聯合使用來增加療效,但需遵醫囑。

六類人群不能隨便吃

說回秋水仙鹼的療效,既然它治療痛風效果好,是不是所有痛風患者都能服用呢?當然不是,六類人群服用秋水仙鹼一定要慎重。

1、腎功能不好者謹慎服用。對於腎功能不全患者,要適當減少秋水仙鹼的用量,有嚴重腎衰者(內生肌酐清除率低於10ml/min)要禁用。

2、肝功能損害者禁用。秋水仙鹼對肝臟的毒性較大,服藥期間應定期複查肝功能,如果存在肝功能損害應及時停藥。

3、存在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者禁用。秋水仙鹼可能會抑制骨髓,引起白細胞、血小板下降,服藥期間應定期檢查血常規。

4、接受鈣調蛋白抑制劑、細胞色素P450氧化酶抑制劑或CYP3A4抑制劑者不建議應用。如維拉帕米、地爾硫卓、環孢素、克拉黴素等藥物,可增加秋水仙鹼的血藥濃度,增加中毒幾率。

5、服用他汀類藥物者慎用。他汀類藥物與秋水仙鹼共用肝酶降解系統,兩藥合用會使他汀類藥物降解減慢,半衰期延長,從而增加肌溶解的可能。

6、男性備孕期儘量不用。雖然目前缺乏服用秋水仙鹼影響性腺功能或精子質量的可靠證據,但由於該藥具有抑制細胞分裂的作用,因此建議男性患者在備孕期儘可能避免服用秋水仙鹼,如已服用,最好在備孕前3個月停用。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汪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