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好熊孩子,不当熊家长?

在《超级育儿师》中向育儿师求助的家庭中,有这样一个真实案例:八岁的辰辰和妈妈的相处不是在对骂就是在打架,彼此像仇人一样,家里整天战火弥漫,充满愤怒和泪水。母子本应是心连心的亲人,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呢?育儿师为了帮助这个家庭来到了他们身边,通过观察他们的互动来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个家庭里只有全职妈妈和孩子一起生活,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妈妈可以说是又当爹又当娘。辰辰调皮又叛逆,妈妈把对丈夫缺席家庭的恨都贯注在了孩子身上,常常控制不住情绪就开始打骂孩子。妈妈回顾自己控制不住情绪时的感受时,她说:“我打他,让他听话。有时候打完他我打自己,但是下次遇到事的时候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长期以往孩子也照样学样,跟妈妈斗嘴和打架成为家常便饭,在打斗中甚至学会了拆下床的把手想打死妈妈。

在许多人眼里,不少人会把辰辰这种孩子称为“熊孩子”,但辰辰并不是唯一的例子,这些年来,“熊孩子”的例子数不胜数:

熊孩子乘坐电梯趁没人时对着按键撒尿,导致电梯短路自己被困;

熊孩子在路上狠狠的推孕妇,只是想看看会不会流产,孕妇的丈夫要打熊孩子,被孩子奶奶紧紧护住;

熊孩子在屋里玩,嫌楼外施工太吵用小刀割断安全绳,导致施工者用手抓在高楼外坚持了40多分钟,结果家长只赔了一根绳子;

等等等等。

我们上面讲到的辰辰的例子,就是情绪失控的母亲,培养出了情绪失控的孩子,结果形成了一个暴力的家庭。家长就像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孩子身上看到的是家长,在家长身上看到的是孩子。在这些熊孩子的真实案例里,许多人往往把孩子变“熊”归咎于家长不负责任,不懂教育孩子。其实,世界上从来没有管不好的“熊孩子”,只有教育缺位的熊家长,在这个案例里辰辰和妈妈之间的有效沟通完全缺失,既是对孩子教育的缺失,更是家长自身教育的缺失。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光怪家长”的看法也不完全对,儿童的认知是逐步发展起来的,而且发展过程从表面上看不是连续的,而是跳跃和分阶段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和孩子通力合作,才能形成达成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和孩子形成有效沟通呢?在这里需要先了解一个概念,那就是正面管教。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简称PD)指的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的养育孩子的方法,也可以叫做家庭教育体系,它以尊重与合作为基础,倡导父母通过营造和善而坚定的沟通氛围,培养孩子自信,自律,合作,有责任感,有自主感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这个体系已经在美国践行了四十多年,帮助无数孩子获得真正的成长,也使许多家庭真正得到了幸福。这本最新著作《正面管教魔法书》的副标题是“0-12岁正面管教实践版”,它将教家长们用简单有效的方法,培养出一个独立、向上和懂得感恩的孩子。

如何管好熊孩子,不当熊家长?

我们来介绍一下这本《正面管教魔法书》的作者艾米•麦克瑞迪,她是一名美国著名早教专家,是正面管教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也是美国正面管教育儿机构的创始人。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她坚持不懈地通过电视节目、在线课程和脱口秀等形式积极推广正面管教,应邀在世界各地发表演讲,帮助改善家长和孩子的互动关系。《正面管教魔法书》是艾米的代表作,得到了“正面管教”系列作者之一简•尼尔森博士的大力推荐,还得到了ABC新闻、CNN、FOX和《纽约时报》等媒体的强烈推荐。除了这本《正面管教魔法书》,艾米还先后出版过《别让我再说第二遍》和《不唠叨、不提醒、不吼不叫,让孩子听你讲》等育儿畅销书籍。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正面管教魔法书》是如何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同时通过实践总结出32个“良好行为养成术”的。在这里分为父母应该纠正的心理误区、孩子应该纠正的心理误区以及父母对孩子日常行为的教育三个重点进行说明,父母应该纠正的心理误区包括以下这几点:不向孩子屈服、不变成孩子的专属仆人以及不过度控制孩子;孩子应该纠正的心理误区包括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教孩子正视生活的压力;而父母对孩子日常行为的教育则包括合理规划零用钱、不让社交媒体绑架孩子。完成这些良好行为术后,我们将会收获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现在来讲讲其中有代表意义的几项良好行为养成术。

身心灵时间

良好行为养成术中的“身心灵时间”是父母和孩子相处的一个关键的时间点。身心灵时间指的是父母应该尽可能每天都留出10分钟的时间来专心跟孩子相处,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在盖瑞•查普曼曾经持续50周出现在畅销书排行榜上《爱的五种语言》中,其中一种语言就是“精心的时刻”,指的是给予对方不分散的注意力,包括精心会话与精心活动,这跟“身心灵时间”是同样的道理。即使只是普通的消遣,其中也要传达我们关心对方和喜欢跟对方在一起的信息。比如说父亲把皮球扔给孩子,而不是一边看手机一边扔皮球;当父亲把皮球滚给两岁的孩子,重要的并不在于滚球,而在于父亲和孩子间所产生的情感。艾米指出,这种方法能够极大地满足孩子对归属感和地位感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联系。身心灵时间这种良好行为养成术神奇之处在于,这让父母和孩子之间培养感情的过程就像往银行里预先储蓄一样,能够防止孩子因为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采取错误的行为。

身心灵时间有几个实践的技巧,包括排除手机、电视和电脑等一切外界干扰;可以发挥无穷无尽的创意,比如说不是非得在家才能进行,也能在外出旅行或者坐车的时候进行;可以一起给这段亲子时光取一个名字等等。也许有父母要问:“我很忙,没法每天都抽出这么一段时间呀!”实际上,慢慢地父母们会发现,这种身心灵时间其实节省了更多时间,因为有了这项活动,孩子们将更愿意完成父母们交给他们的任务,用在处理不良行为上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少。

用鼓励代替赞美

提到“正面管教”,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给孩子提供正面积极的反馈,也就是表扬和奖励。 无论是孩子在饭前洗了洗手,吃了一口饭,还是在纸上画了几根线条,都值得父母们热情洋溢的表扬:“做得太好了,妈妈表扬宝宝!”或者是“宝宝是最棒的!”正面反馈在孩子的成长中是不可或缺的,然而问题在于,这是一个对孩子的表现过于宽容的时代,无论做什么都得到表扬或者奖励,会给孩子错误的印象,让他们无法准备好面对真实的世界,当然更加无法得到真正的成长。这说明了什么呢?父母们需要留意赞美孩子的方式以及掌握一个合适的度。

过度的赞美的坏处有几种,首先是令孩子觉得不够真诚。假如孩子是班上数学最差的,父母却总是称赞说:“我们知道你的数学最厉害啦!”孩子将受到更大的伤害,因为他明白这并不是事实。其次,赞美往往是用大人的想法去代替孩子的想法,孩子就在无形中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而去适应别人的想法。举个画画的例子,对于美的鉴赏有不同的层次,但如果孩子只依赖别人的判断来说这幅画好不好看,他也会怀疑自己的审美。第三,对于孩子的赞美容易给孩子贴上标签,过分称赞有时候反而会有反作用。最后,如果长期在父母的赞美中长大的孩子,在遇到真实生活的挫折时,会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

那么,当孩子表现良好时,怎样才是真正的正面反馈呢?那就是用鼓励代替赞美。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付出的努力和后果之间的正向联系,正是自己的积极行为才带来了好的结果。比如说努力学习会带来好成绩,加倍练习能赢来更好的机会,等等。总之,要把重点放在孩子的努力上,而不是天赋、运气等其他的因素。还有就是,无论孩子是获得了成功还是遭受了挫折,都可以用鼓励来代替赞美,鼓励他继续保持积极的行为。

没有附加条件的零用钱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都会知道“钱是从哪里来的”,是从爸爸妈妈的钱包里来的,只有爸爸妈妈同意才能买好吃的和好玩的东西。问题来了,要是所有关于钱的决策都是父母来做的,那孩子要怎样才能学会支配金钱呢?

下面几个标准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财务习惯,我们来看看。

首先是不要将孩子的零用钱和其他事物联系在一起。在有些家庭里,父母把零用钱作为鼓励孩子做家务的手段,但是有时候如果孩子是靠努力获得了荣誉,金钱奖励反而会破坏这件事情本身带来的自豪感。第二是列出详细的预算。总是有迷惑的父母问:“到底该给孩子多少零用钱呀?”这个金额的决定关键在于,父母希望孩子把钱花在哪里,比如说是为家人买件礼物,还是买一台自己想要很久的音响?是用在学校的午餐上,还是用来下载付费的音乐?父母需要根据这个额度来衡量,让零用钱不仅能覆盖开支,还能有点剩余,但也不至于让他随心所欲去花的程度。第三,告诉孩子,零用钱是用来“花”的,借此机会可以教孩子规划预算,比如有点贵的看中了很久的网球拍,要多久才能存下足够的钱来买。第四,列出禁买的物品。让孩子知道,有些东西是不许买的,比如限制级的电影、成人电脑游戏或者过于暴露的衣服等等。第五,让孩子打消钱花光后父母就会自动提供“救援”的想法,父母需要事先说明然后坚定立场,这样更能让孩子懂得节约的意义。最后一点就是让孩子来承担更多的财务责任,就是他能自主决定自己的钱花在哪儿,怎么花,是存入银行还是用于公益捐款?这些活动的好处在于他能看到资金的流向,比如存入银行的钱会带来利息,从大人的角度来理解现金流的意义。

那么,孩子多大的时候可以开始使用“没有附加条件的零用钱”呢?其实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一般说来从孩子开始在百货商店里要求父母给他买东西的时候,就可以开始了。那么,孩子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可以让他决定后使用自己的零用钱来购买。

好了,今天讲完书里其中几个良好行为养成术以后,我们学到了什么呢?这些方法实行起来并不困难,而且能够在短短时间内就开始发挥效果。但要实行到位,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努力。然而只要坚持下去,将会为孩子的成长和整个家庭带来肉眼可见的重大改变。作者建议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可以先选择几种开始实行,再根据具体情况来慢慢增加。相信这32个良好行为养成术,将会在实践过程中带来新的思考,“管好熊孩子,不当熊父母”,让父母成为更好的父母,孩子也成为更好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