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裡的文人風骨:人活著,僅僅靠麵包是不夠的

中國文化裡的文人風骨:人活著,僅僅靠麵包是不夠的

以前的讀書人,沒有紙張,用竹簡寫字,用小刀刻下一些東西,寫字的人,脊樑骨挺得很直,像一杆標槍,撐起頭顱;


他們一個人就是一個人,那麼明顯,各自都是一道風景;


現在的讀書人,有了紙張,用墨水寫字,紙軟了,連人的脊樑骨也變得軟了,輕易就彎下去,向權利,向金錢,脊樑骨越來越軟,頭顱彎得比腳還低。


中國文化裡的文人風骨:人活著,僅僅靠麵包是不夠的


01 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這是《大學》開篇第一句話。


學習的宗旨,在於弘揚美好的德行,在於用於生活,在於尋求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這是大學的宗旨,也是讀書人所尋求的東西。


古人並非是理想主義者,並非不著邊際,他們也說“在親民”,因為需要生活,需要和這個世界平衡相處,所以不能脫離實際。


可是對於讀書人來說,生活只是其中一點,更重要的還有止於至善,明明德!


《聖經》裡面有句話說:僅靠麵包是不夠的!說的也是這個道理,食物可以讓身體活下去,但是一個人的靈魂需要的不僅僅是食物。


他還需要什麼呢?需要一本書,需要真理的光芒,需要尋求最完美的境地。


於是,儒者選擇了“中庸”,道者選擇了“道境”。黃冠儒服的文人修士,都選擇了一種“麵包”之外的東西,他們不是不需要麵包,而是明白,麵包不是唯一的追求。


活著不是唯一的追求,而這些,就是文人個性骨氣的底氣!


中國文化裡的文人風骨:人活著,僅僅靠麵包是不夠的


02 文人的骨氣,就是生活的底氣


什麼是骨氣?


隨便看幾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


一生拿著36頂博士帽的胡適和蔣介石之間有一段公案:


一日,蔣介石打電話給胡適,邀請胡適到家裡吃飯。


胡適到了,與蔣介石閒談,到了吃飯的時候,宋美齡繫著圍裙開始做飯。


胡適就這樣在蔣介石家裡吃了一頓飯。


可是不久,胡適又不給蔣介石面子了,當眾就斥責蔣介石說:不懂就別瞎講。


中國文化裡的文人風骨:人活著,僅僅靠麵包是不夠的


第二個例子:


和拿了36頂博士帽的胡適不同,陳寅恪一生連大學畢業證都沒有,卻也是風骨卓然:


組織上想請陳寅恪出任中國科學院中古史研究所所長。


陳寅恪說:當所長可以,但有兩個條件:


第一:允許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並不學習政治;

第二:請毛主席或劉少奇同志給一允許證明書,以作擋箭牌。


多大的膽子,才敢提出這樣的條件,才敢這麼說話。


一介書生,可是那點書生氣,卻是多大的官也壓不住的!

中國文化裡的文人風骨:人活著,僅僅靠麵包是不夠的

第三個例子:


聞一多在西南聯大時,生活很難。


他有不少當官的朋友,其中一個官當得不錯,做到了大學校長、教育部次長等位置,也想讓聞一多去當官。


有一次他到了昆明,見到了一貧如洗的聞一多,他對聞一多說:"何苦這樣苦自己呢,至少也要去重慶休養一段時間,我負責接待。"


聞一多回答說:"論交情,我們是多年的老朋友,過去不分彼此,你來我往,也是常事。你如不嫌棄簡陋,我願意留你小住,但你那兒我不能去!"


“為什麼?”好友問。


聞一多答:"你那兒和過去不一樣了,那是衙門,那裡有官氣!"


為了不沾染“官氣”,聞一多與好友斷絕了往來。


中國文化裡的文人風骨:人活著,僅僅靠麵包是不夠的


03 忠於自我的極致,就是風骨


中國文化裡面,其實一直有一種文士精神,他們要麼是硬骨頭,威武不屈、貧賤不戚,有些原則至死不能移。


他們面對權勢當然無比,面對貧窮也不在意,面對錢財可能視之如糞土。


如司馬遷,由於直言不諱,最終被處以宮刑。


被懲罰後,他還是不改前言,固執己見。如論語裡說的貧士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引頸就戮,慷慨赴死,刑臺上一片坦然,高呼:“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甚至其日本友人打算幫他,可是他拒絕了,決然赴死,“古來變法皆有血”,譚君欲以其熱血喚醒沉睡的國人。


這是其骨氣和熱血。


這些文士精神當中,大多都會透露出一種清高,他們保持著精神的乾淨和高潔,這種乾淨和高潔,就使得他們能行別人所不能行之事,能忍別人所不能忍之困境。


這些是什麼?


不就是心中堅持的“道”嗎?不就是“至善”的追求嗎?不就是“明心見性”嗎?


任何東西,珍惜到了一個極致,我們都不得不加上一個“至”字。


我們今天看到古代文人的風骨,實在是那些人珍惜某種東西到了極致,比如內心的乾淨,比如清高,比如求知等等。


中國文化裡的文人風骨:人活著,僅僅靠麵包是不夠的


04 偶有幾根硬骨頭


為什麼會在今天談起古人的風骨呢?


因為風骨在今天,漸漸成了一個稀缺品。


當然,不可否認,依然有很多的知識分子投入到自身的追求當中,投入到某種事業當中,他們是可歌可泣的人。


他們也是讀書人,是知識分子。


但是,我要說的並不是我們今天缺乏感動中國的人物,而是說我們今天喪失了一些珍貴的東西(或許是被另一些東西取代了),這些東西是什麼呢?我就說一說自己的感覺。


從我7歲上學以來,小學、中學、大學,前面是為了考上大學,大學是為了工作,我們前面很多年的學習,好像就是為了工作,找到一份適合的工作,好像這讀書的任務就完成了。


不僅僅是我,我身邊99%的人,也是這種想法。


臨近畢業,大家交流得最多的就是:工作找到了嗎?工作之後交流也是工作的事情。讀書,很多時候是處於一種遺忘的狀態。


就像之前有人說:


讀書的時候看書,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

20歲讀書是本職,三十歲還讀書是堅持;

40歲時還讀書,可稱喜歡。


這裡的讀書,是指除了工作必須的閱讀之外的閱讀。


所以很明顯的感覺是我們上到大學,只是學到一個生存的技能,對於讀書人來說,真正的讀書,從畢業之後開始,或者是從看與學習要求無關的時候開始。


所以我說,我們今天教育普及越來越好,但是真正的讀書人越來越少。


說到風骨,在金錢和生存面前,骨頭早就變得軟了,偶有的幾根硬骨頭,也變得離群索居,並且看起來越來越孤獨。


中國文化裡的文人風骨:人活著,僅僅靠麵包是不夠的


05 有些東西,比命更重要


是時代的錯嗎?


不,時代並不會錯,因為時代是人的時代。


是人的錯嗎?


人也不會錯,因為人在時代的洪流裡,實在微弱到無力。


今天再說這些,也不是在探究哪個時代更好,我們只是應該知道,曾經有那樣一種生活方式,有那樣一些人,守護了那樣的一些東西。


那些東西或許不能賣錢,也不能當飯吃,但是我們應該知道,有些東西,很重要。


文|帝小羽,我從山裡來,欲回山裡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