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麼我的孩子算數不能掰手指?

憑什麼我的孩子算數不能掰手指?


你的孩子還在扳手指計算嗎?1加到10還在一個個加?這是孩子數學思維缺乏的表現,別浪費時間了,是時候做出改變了!某app裡,以此開頭的推廣廣告比比皆是。


刷著視頻,看著費力扳手指的娃,是不是一時間慌了神,血往上撞:自家娃再不迎頭趕上,真的差出十萬八千里?


事實果真如此?當然,並不。


然而,被焦慮裹挾的爸媽們似乎並不信,搶跑早已成了常態:還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了英語啟蒙;嬰兒就開始了游泳;不到3歲,開始了數學思維訓練;4歲開始了硬筆書法。。。。。。那些搶跑的孩子們最終都怎麼樣了,我們無從知道,不過,從越來越多初中就開始厭學,醫院越來越多抑鬱症、動輒跳樓自殺的孩子增多,可見端倪。


憑什麼5、6歲的娃不能掰手指?當然能。


這其實與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有關。從發展心理學來看,幼兒思維的發展趨勢是:幼兒早期的思維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幼兒中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幼兒晚期抽象邏輯思維才開始萌芽。通俗來講就是,一個3歲的孩子可以通過點數的動作學會數1、2、3,但形象思維還沒有成為主導,所以他無法總結出一共有三塊積木。而5歲的孩子是簡單的實物運算階段,但抽象思維還沒有形成,所以雖然他知道三塊糖加四塊糖等於7塊糖,但他還是無法理解3+4=7這樣抽象的結果。


這意味著,從3塊糖,到用三個符號比如三個點表示3塊糖,到用數字“3”代表三塊糖,對成人及其簡單的變化,實則經歷了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質的飛越,每一步的提升對孩子們來說,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對於孩子來說,超越其心理發展規律的訓練,不但事倍功半,而且對孩子的自信心也是一種極大的摧殘。


至今依然清晰的記得,我家小朋友3歲左右時,無論如何都無法從1數到100,每每數到29、39、49這樣的關鍵數字都會回到20,想盡辦法都很難做到,等5歲左右時,已然熟練的數到100。這,就是“成長”的力量。


靜待花開,不易;不被焦慮裹挾,亦很難。如何在“難”中尋找到有益孩子們身心健康發展的路,一切的基礎是“懂”孩子。


懂,意味著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尊重孩子的實際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違背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不要違背孩子發展的內在“時間表”,人為地通過訓練加速孩子的發展;懂,能幫你告別焦慮。


所以,用最近大火的網紅兒科醫生劉鑑常說的一句話作為結尾:“父母多學習,孩子少受罪”。


Ps,還有一件不得不說的事:今天微信同學群裡,一個同學諮詢“有個朋友的親戚,男孩子20歲,抑鬱症,之前在廣州看過用過藥,後來男孩父母私自給他停藥,導致現在病情嚴重,詢問靠譜的醫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