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州“陽湖拳”

每當夜暮降臨,華燈初上,在常州中天體育館的南廣場上就可以看到一群武術愛好者習練起來。習練者有3、5歲的娃娃、敏捷的中年人,還有六、七十多歲的老者,個個身手不凡。但見棍棒呼呼作響,刀劍閃閃發光,拳快雞啄米,腿長蛇擺尾,在不大的廣場上便可變幻縱、跳、躍、擊、勾、劈等無數招式,圍觀者無不讚嘆喝彩。為首的陳洪庚師傅說:這就是“陽湖拳”,又名常州南拳、蘇南南拳,江蘇唯一的地方拳種。

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州“陽湖拳”

陳洪庚師傅的無影“太乙佛塵”,展現了陽湖拳之強勁風采。

提到包拯,可謂無人不曉,在他身旁常隨的展昭也是無人不知。這個展昭,就是陽湖拳的創始人,所以該拳的套路又名“南俠展昭”。

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州“陽湖拳”

陳洪庚師傅已經73歲高齡了,這身手可不是一般年輕人能比得了的!

陽湖拳器械有“十八長與十八短”,共36種之多,歷經幾百年長期衍化及發展,逐漸形成了地域性的特色拳種。它集“南拳北腿”之長,獨創了具有“南北兼收,拳腿並重,原地旋翻,幅度頗小,快速勇猛,精悍靈巧,近身短打,進多退少”的武術風格,並以地域區分為陽湖派、橫山派、紫陽派、西山派、茅山派等五大武術流派。

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州“陽湖拳”

陳師傅在表演陽湖拳中的“龍虎雙鉤”

陽湖拳中的武術套路“雙插子”就是展昭所創,原為短兵器操練之功,是武術訓練中不常見的稀少套路,它的特點是短小精幹,結構嚴謹,動作舒展大方,跳躍旋轉敏捷,身腰遂手腕而轉動,眼神因插尖而運轉,時而長龍裹體,忽而彩蝶紛飛,所謂練拳五要素”手眼身法步“,要領與技巧,盡體現於套路之中。它不僅能鍛鍊身體、增強體質,對力量、柔韌、速度、靈敏等身體素質有顯著的提高作用,而且還有一定的實戰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州“陽湖拳”

陽湖拳嫡系傳人王寧師傅在表演陽湖拳中的“子龍槍”

陽湖拳的領軍人物王寧師傅,曾經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亞太地區第二屆武術交流大會,以陽湖拳中的“麒麟錘”和“天罡拳”分別榮獲金牌、銀牌。王寧師傅還首懷揣陽湖拳絕技參加了在泰國和俄羅斯等國家的國際武術節,分別表演了陽湖拳術、器械、對練、散打等項目的交流比賽,展示了陽湖拳博大精深的武術內涵,令世人矚目。

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州“陽湖拳”

梅師姐的陽湖拳之無敵“太乙佛塵”,虎虎生風,展現了巾幗不讓鬚眉的霸氣!

陽湖拳與其他拳種比較,其特點顯然。一是幅度很小;二是拳架低矮;三是快速勇猛;四是邊練邊唱;五是拳路短套;六是手步迥異。此外,陽湖拳還有複合單練、複合群打、連打行打、功夫絕技等套路特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州“陽湖拳”

何生來自著名的武術之鄉,自幼習武,長期潛心研練長拳、棍術、劍術、刀術等傳統武術,現跟隨陳洪庚師傅學習“陽湖拳”、“陽湖十三劍”等。

陽湖拳內功心法:脫肩團胛、直項圓胸,兩肩有意識地向下沉,肩胛向前微合,下巴向裡收,使脖子挺直、胸部園合,這樣胸、背、肩、肘的勁力合在一起,再加上沉氣實腹,使腹肌緊縮,全身上下的勁力就會自然地聚集在一起,搏擊時,以腰為發力的樞紐,把全身勁力從腿部發出,經腰部動作的傳遞,轉移到手臂上。通過各種細的手法,打出的拳力變化多端,如寸勁、長勁、飄打勁、連綿勁、爆發勁等等。習武者通過運氣鼓動,使肌肉隆起,時張時弛,同時以發聲用氣來增強爆發力,形成一股壓倒對手的強大聲勢。

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州“陽湖拳”

民間的即是民族的,陽湖拳一一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推廣,正是由這群生生不息的民間武術愛好者,堅持不懈地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的精神,才得以將陽湖拳傳習與傳播,發揚和光大。

原創作者:何義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