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坎坷的“高考路”:因太后不喜欢他,与状元失之交臂

在电视剧《清平乐》中,宋仁宗的“文学天团”引发聚焦,很多网友笑称他们是“全文默写并背诵天团”。

在“太平宰相”晏殊、三朝宰相韩琦、北宋名士范仲淹陆续登场后,“六一居士”欧阳修终于在第四集千呼万唤始出来。

欧阳修的故事还是从他“到手的状元怎么飞走的”说起,今天就来说说欧阳修的坎坷的“高考”。

欧阳修坎坷的“高考路”:因太后不喜欢他,与状元失之交臂

一、自幼丧父,老妈辅导作业有一套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欧阳修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然而,欧阳修幼年时,嘉靖却十分贫困。

公元1007年,欧阳修出生在绵州(今四川绵阳)。当时他父亲在那里做小官,已经56岁了。3年后,父亲去世。欧阳修是家里的独子,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 

孤儿寡母只得投奔任随州推官的叔叔欧阳晔,欧阳晔以廉洁出名,本来就一穷如洗,来投奔的欧阳修母子也难免过的很艰难,他没有其他氏族子弟那样优越的求学条件.

但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身江南大族,通晓诗文。家里太穷,没有多余的纸笔,郑氏就在水边沙滩上,用芦苇杆在沙子上划字,一个个地教小欧阳修认字练字,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j就这样,欧阳修总算没有让童年的欧阳修失去基本的教育。

欧阳修对读书有着惊人的天赋,加上母亲郑氏的悉心指导,他很小就能背诵不少古人的名篇。家里穷,没有足够的藏书,他就去邻居家借,甚至经常整本整本地抄录,读书抄书往往废寝忘食。

不仅如此,欧阳修自己也开始学写文章,很小就出手不凡,每篇写出来,大家都觉得是成年人才有的手笔,这时候欧阳修还是个八九岁的孩子。

欧阳修坎坷的“高考路”:因太后不喜欢他,与状元失之交臂

二、少年时两次“高考落榜”,

如果在门阀时代,凭这样的家境,欧阳修怕是只能沦为贩夫走卒之流了。好在宋朝的科举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只要你是“读书种子”,就可以期望“鲤鱼跳龙门”。加上宋朝皇帝厚待知识分子,全社会都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意识。

宋代的科举比唐代严格很多,比如唐代科举考试不糊名,判卷子的时候考生的姓名信息一目了然,所以录取时会参考考生本人的社会声望等等因素。宋代从宋太宗就开始讨论真正实行糊名,到了欧阳修出生的前一年(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糊名法开始在省试全面推行。

在北宋,考生的试卷要严格检查,不仅要把考生信息贴掉,还要专门请人誊抄,考官看到的是书手誊抄过的版本,想根据字迹予以徇私都很难。

结果,少年时就以才学闻名的欧阳修,在宋仁宗天生天圣元年(1023)他17岁时第一次参加“高考”,就不幸落榜。

三年后,欧阳修重整旗鼓,然而老天不眷顾,第二次又没考中。

两年后,欧阳修决定带着自己的诗文去拜谒当时的文章大家胥偃。

胥偃在当时名气很大,而且他特别喜欢鼓励有才学有名望的年轻人,他做考官的时候,曾经偷偷违规拆开试卷上的糊名,好录取有名望的后生。事发被贬官,辗转担任汉阳军长官。这个地方离欧阳修跟着叔叔生活的随州非常近,都在现在湖北境内。这可能也是欧阳修能够拜谒的原因之一。

胥偃看了欧阳修的文章,对他非常欣赏,带着他到了首都开封。

欧阳修坎坷的“高考路”:因太后不喜欢他,与状元失之交臂

三、与状元失之交臂

天圣七年(1029年)春,欧阳修由胥偃保举,就试于开封府国子监,该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按照程序,随后他将参加仁宗亲自主持的殿试。

欧阳修自己觉得,在即将到来的殿试中,自己肯定也能夺得状元,于是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准备到时候穿。欧阳修在广文馆有个同学,叫王拱辰,才19岁,也获得了殿试资格。一天晚上,王拱辰调皮地穿上欧阳修的新衣服,得意地说:“我穿状元袍子啦!”

没想到,殿试那天,真的是王拱辰中了状元。

殿试制度开始于武则天,但真正成为制度是在宋代。这场由天子亲自主导的考试原则上只确定名次,不会再淘汰考生。

考试内容也只有一个:对策,因此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都比较轻松,悬念只在于哪几个幸运儿能够进入一甲仅有的三个名额,成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欧阳修就是这一年殿试状元的有力竞争者,不少人都认为这科状元,非欧阳修莫属。

皇帝宋仁宗本想钦点欧阳修为状元,怎料太后不喜他,宋仁宗立马改变了态度。

这次殿试的前三名分别是章衡、窦卞、罗恺,他们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什么显赫的生命,但金榜题名的其它人,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政治史。

这批人里,影响后世的有:苏轼、苏辙、曾巩、曾布、程颢、张载、吕惠卿、章惇、林希、王韶......苏轼、苏辙、曾巩位列唐宋八大家,程颢、张载是理学的开创者,吕惠卿是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执行者,王韶是北宋后期最重要的军事家......

最后的结果出炉,状元竟然是另一个考生王拱辰(当时他还叫王拱寿,中状元后,宋仁宗觉得他名字不好听,赐了这个名字给他)。

至于呼声最高的欧阳修,只得了第十四名。欧阳修和状元失之交臂了。

欧阳修坎坷的“高考路”:因太后不喜欢他,与状元失之交臂

四、考场失意,情场得意

虽然没中状元,欧阳修也获得了不错的名次,也被授予了官职。欧阳修在金榜题名的同时,他也迎来了洞房花烛。

唐宋时期有种特别的风气叫“榜下捉婿”,每次放榜的时候,大家富户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抢夺很是激烈,所以当时人形象地称之为“捉”。

欧阳修金榜题名,自然是众多大家族的优选对象。当时的副宰相薛奎家里有五个女儿,当时就想把一个嫁给状元王拱辰,一个嫁给欧阳修。

而对欧阳修有知遇提携之恩的胥偃也有女儿,欧阳修自然就没有选择薛家,而是做了胥偃的女婿,而王拱辰则娶了薛奎的三女儿。

新婚不久,欧阳修就辞别家人,到首都洛阳去做官。

欧阳修坎坷的“高考路”:因太后不喜欢他,与状元失之交臂

下面,介绍一下欧阳修默的著名全文作品清单。

一、文

  醉翁亭记

  丰乐亭记

  秋声赋

  朋党论

  泷冈阡表

  祭石曼卿文

  伶官传序

二、诗

  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

  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

  题滁州醉翁亭(四十未为老)

三、词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踏莎行·候馆梅残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