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莊村曾隱五寺 古山村田鋪大壪

前莊村曾隱五寺 古山村田鋪大壪

  前莊村曾隱五寺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冬雲

  一

  前莊村,位於唐河縣東南部約35公里處,豫鄂兩省交界處,它背依石柱山,面朝九龍湖。它是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的核心區域,2014年12月,入選“中國第三批傳統村落名錄”,2015年7月,被河南省確定為“美麗宜居鄉村建設試點”。

  它地處丘陵到淺山的過渡地帶,村莊內以山地和淺丘為主。它由20個自然村(村民組)組成,大的自然村不過幾十戶,小的自然村只有一兩戶,有村民515戶。民居大都依山而建,層層疊疊坐落在山坡上,面朝開闊谷地或河流。

  20個自然村中,大河溝、朱家場、白家場、天塘溝4個自然村,位置相對集中,組成了前莊村傳統村落核心保護區。大河溝自然村,是核心保護區的華彩篇章,有40餘戶人家,但年輕人外出,常住者不過四五十人,多是老弱婦孺。

  

前莊村曾隱五寺 古山村田鋪大壪

  大河溝自然村始建於明末,鄧氏家族從湖北興國州(現在的陽新縣)遷居於此。村莊坐落在天然溪流大河溝的出口處,以溝名做村名。村內傳統民居集中連片,歷史風貌完整,村落與周邊山體、農田、水系自然交融。

  進村處,是個漂亮小廣場,廣場周邊及附近山坡上,有40餘座青磚黛瓦、帶山耳和貓眼的傳統民居,多已整修過。據稱,這裡最老的民居,建於清中期。這片古民居,青磚灰瓦,鐵釘木門,石板小路蜿蜒其間,古意盎然。

  整個前莊村,這樣的傳統民居有900多座。

  所謂山耳,即山牆上有“耳朵”,可通風除溼,防房屋檁條腐朽。“貓眼”是在大門下設的洞,作用也是通風除溼。村人說,這裡蓋的房子一般有七竅,山牆上要有成對山耳,再設兩扇窗一扇門,亮窗門下有貓眼。家家戶戶的山耳形狀不同,有拱形、圓形、橢圓形的。小細節讓建築充滿靈性。

  

前莊村曾隱五寺 古山村田鋪大壪

  這裡民居的另一特色,是院套院遞進式的建築形式。過去,小山村為防土匪侵擾,村民將房舍設計成套院,戶戶遞進,戶戶錯落,又戶戶相通,最外邊設第一道大門,進院設二道門、三道門,大院最後邊還有逃生門。在一戶套院的後院,見兩堵山牆夾著僅容一人通行的小階梯,階梯盡頭是極狹逃生門。大河溝最有名的一座套院名叫七道門,從前到後共有七道大門。

  古民居的街頭巷尾,散落著古樹,其中還有一棵400多年的老闆慄樹。

  穿過古民居群,向村落一側走去,眼前豁然開朗,山間谷地有條潺潺的溪流,由東到西緩緩流過,溪流中生長著茂盛的蘆葦、菖蒲,隨風搖曳。溪水碧清見底,夾岸綠樹如蓋。村民用橡膠壩將溪水一段段攔起,佈置了彩色遊船,三五成群的遊客,喧笑其上,給古老的小山村增加了現代氣息。

  村中有紅色遺蹟。有一處老民居,院落不大,土坯院牆已塌,正房三間帶出廈,出廈由兩根紅漆木柱支撐。1947年秋到1948年春,八路軍某部後勤指揮部供應處曾駐紮此院落。

  

前莊村曾隱五寺 古山村田鋪大壪

  二

  “一村隱五寺,寺寺化滄桑”。前莊村方圓3公里內,曾分佈著圓通寺、雙峰寺、觀音寺、竹林寺、老君庵五寺,是南陽盆地罕見的佛教文化村。

  從大河溝自然村出發,山路上車行20分鐘後,再步行一段路,來到群山環繞的小塊谷地,谷地內有小溪蜿蜒流過。圓通寺坐落於此。

  圓通寺相傳始建於唐代,幾經興廢。明清時是地方著名寺院。明嘉靖《南陽府志》唐縣記載中,收了明代信陽籍文學家何景明的《詠圓通寺》:“曉問圓通寺,青山拄杖尋。飛樑嫋石澗,寒日抱霜林。殿閣攀躋遠,關河眺望深。下看孤鳥翼,萬里送遙心。”清乾隆《唐縣誌》對圓通寺也有記載。

  現在的圓通寺,無圍牆,正殿三間主體建築尚在,屋頂和牆體有破損。西偏殿保存較完好,東偏殿已成廢墟。附屬建築還有僧人寮房五間,老石碑幾通。還有兩座塔林,存歷代佛塔多座,其中唐宋佛塔4座。

  圓通寺現任住持釋印宏法師,年逾七旬,極瘦,一襲灰色僧袍一把白色長鬚,看上去仙風道骨。老法師身體極好,爬山越坡行動迅捷。他先帶大家到寺旁小塔林,此地有幾座寶篋印陀羅尼佛塔。《印陀羅尼經》是佛教重要經文,寶篋印陀羅尼佛塔因形似寶篋(藏玉璽的小箱子)、內藏《印陀羅尼經》得名。它是由樓閣式塔、亭閣式塔剎的形式發展而來,分大小兩種,多為石砌,置於佛寺院中。

  釋印宏法師又帶我們來到圓通寺西南約150米處山腳下塔林,此地建有3座小佛塔。

  釋印宏法師熟悉圓通寺歷史,他說:“馮友蘭祖輩與圓通寺緣分很深,當年寺院及周邊土地都是馮家的,馮友蘭祖上曾重建圓通寺,並負擔寺廟住持的生活起居,圓通寺幾乎就是馮氏家廟。”

  據相關記載,釋印宏法師的前任是宏雲法師,宏雲6歲在圓通寺剃度出家,高齡過世。宏雲法師十多歲時,馮友蘭自國外留學回家來此,馮友蘭摸著宏雲的頭說:“你這小和尚要好好修行哦!”還給了他糖果和錢。

  寺內有一幅珍貴照片,攝於1948年5月,是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全體同仁合影,為慶祝陳福田執教二十五年合影留念。馮友蘭蓄黑色短鬚,坐在第一排右邊,面相莊肅。他當時主持清華校務。陳福田時任清華外文系主任,拍此照後,他離職去了夏威夷。

  雙峰寺位於雙峰寺村東北山腳位置,是個四合院,由前殿、正殿及東西偏殿圍合而成。寺內只有一個年輕僧人守著。這也是座老寺院,始建於唐代,之後均有修建。民國時期,它還有60餘間房舍,有30多個僧人。院內曾有棵大銀杏樹,胸圍達6米。“1958年被伐,用壞三盤大鋸,伐了四天,伐後不倒。”守寺僧人說。

  前莊村百姓家有很多柳編用品,比如柳條箱(包)、飯籃、菜籃、笊籬、針線簸籮等。竹編用品也很多,像笸箕、畚斗、米篩等。  當下的前莊村,主要產業是種植業、林業、觀光旅遊業,萬畝梔子園已成規模。

  據介紹,前莊村山多地少,生存條件艱苦,十幾年前全村人口流失過半。為脫貧,當地政府動員村民大面積種植梔子。所產梔子品質上乘,全村人均3畝梔子林,幹梔子果十三四元一斤,村民一畝地能掙六七千元。

  前莊村境內的石柱山森林公園,已被評為國家AAA級景區。不遠的山上,還有萬畝野生茶園。最早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人工種植了大批綠茶,後來一度放棄管理,任其自由生長。近幾年,綠色生態茶葉又風行市場,萬畝茶園重新成為村民的金飯碗。

  即席衝飲野山茶,芳香清冽。

  (本文攝影白金瑜)

  

前莊村曾隱五寺 古山村田鋪大壪

  古山村田鋪大壪

  □胡光明

  田鋪大壪,位於新縣東南部,是中國第三批傳統古村落,中國景觀村落,歷史可以追溯到800餘年前。

  村史記載,南宋末年有易姓人家來此定居,沿河依路築屋,開一鋪子,供應往來客商日常用品,此地命名為易家田鋪。元末明初,易家人外遷,新遷來韓、胡、李成了此地居民。三姓和睦相處,人丁興旺,雞犬之聲相聞,裊裊炊煙互訪,易家田鋪成為大別山中熱鬧繁盛的村莊。之後,三姓慎終追遠,紛紛繞易家田鋪建起三座祠堂。韓姓祠堂高大軒敞,胡姓祠堂古樸莊重,李姓祠堂精緻玲瓏,成了當地一景。一時間,“一里三祠堂”吸引遊人紛至沓來,三姓和睦之風影響豫南鄂北。後來,三座宗祠先後被毀,只留下記憶中的談資。易家田鋪也在設鄉建社時改稱田鋪,成為今日田鋪鄉政府的所在地,也是傳奇將軍許世友的故里。

  

前莊村曾隱五寺 古山村田鋪大壪

  到田鋪大壪周圍走一走,優美的環境會讓你流連忘返。田鋪大壪遠眺大別山主峰黃毛尖,近倚風景秀麗的青龍嶺,潢河源頭田鋪河清澈潺湲。春日,遊人來大壪,可看山桃花,看野李花。最好看的非映山紅莫屬,花開時節,一片片山崗彷彿落滿了雲霞。“若要盼得喲紅軍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歌聲中,人們欣賞美景,談論著經典老電影《閃閃的紅星》。村民相傳,許世友長子許光,就是《閃閃的紅星》中潘冬子的原型。這大別山的映山紅,又因英雄的故事更熠熠生輝。

  田鋪大壪有老民居260餘間,多為土坯牆體、斜頂瓦房的獨特建築形式,是傳統的豫南民居。近年來,在美麗鄉村建設熱潮中,村莊整修後面貌煥然一新,斑駁的牆壁用黃泥塗飾,自然清雅。走在青石鋪就的村巷石板路上,遊人足底發出嗒嗒的聲響,節奏明快清亮,悠悠鄉情湧上心頭。

  

前莊村曾隱五寺 古山村田鋪大壪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那連綿30餘畝層層梯田中生長的蓮讓人一見難忘。

  村支書描繪了村莊的發展前景。田鋪大壪現有82戶、295人,成立了三色農耕園藝農民專業合作社。這裡還是信陽市第一個創客小鎮,農民用土地入股,開始了新一輪創業。

  在村莊中,有新建的遊客中心、兒童閱覽室、孩子學習課堂,還有遊樂設施等。已有10餘戶農戶辦起了農家樂餐館。

  最吸引人的,還是村中花音年代咖啡館,這是一群上海創客的作品。咖啡館門前一側牆上,嵌著十餘塊上海舊弄堂門牌,大門兩側佈置了老上海廣告畫,令遊人一時間時光倒流,夢迴老上海。步入館內,牆角擺放舊式皮箱,牆壁被大幅上海弄堂舊照片所覆蓋,茶桌上擺放著仿古燈臺和茶具,遊人會坐在茶桌旁照相,體會一把舊上海紳士仕女的生活。

  古老的小村莊,有自己的精神內涵。小村合作社名叫三色農耕園藝合作社,問一位村中老人有何寓意?老人說:“藍色天空、綠色食品、紅色旅遊嘛!”老人還說,我們發展經濟,要不忘傳統文化,否則我們就失去了村子的靈魂。

  

前莊村曾隱五寺 古山村田鋪大壪

  小村南頭有座牛雕塑,它用廢舊鋼鐵搭成外架,用大小鵝卵石堆疊而成,這牛高大威武,身長10米,高3米有餘。據村民說,這是大壪精神的體現。這裡面又有什麼故事呢?

  田鋪大壪,現在居民多姓韓。據韓氏家譜記載,他們是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後裔。元末亂世,韓世忠六世裔孫韓榮卿移民來到大別山中,漫漫長途,何處落腳?他把選擇權交給了一頭長著白花點的花牛。花牛通人性,一路走來,歷時半年,走到新縣新集韓老屋不再走了。遂落腳於此。之後韓榮卿後裔人丁興旺,分家再遷,部分於明朝末年來到易家田鋪定居,發展繁衍。但不管到哪兒,他們都感念那條老花牛的恩德,努力踐行老牛服務大眾、樂於奉獻的精神。

  田鋪大壪是許世友將軍的故鄉,將軍夫人田普就是將軍因懷念故鄉為夫人改的名。田鋪大壪人以許世友將軍為驕傲,也把“忠勇孝義廉”精神,視作鄉魂。(本文攝影王天定 汪洋)

  

前莊村曾隱五寺 古山村田鋪大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