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業一個任性的選擇

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749萬,比去年增加22萬人,大學生就業面臨新的挑戰。近日,記者走訪了剛拿上學士學位證書的幾位“90後”,卻發現他們並沒有奔波於各類招聘會,沒有為準備面試而惶惶不安,更沒有參加各種考試,毫無疑問的是,他們的職場模式處於暫停開啟的狀態。那他們在幹什麼呢?沒錯,他們拒絕了“畢業即就業”傳統思維模式,從容不迫地面對讓人“談虎色變”的就業壓力,或宅在家裡休息調整著,或外出遊學、旅遊,放眼看看外面的世界……

慢就業是一種調整

思雨今年畢業於蘭州某高校,畢業後正在家“調整”,她給自己報了個鋼琴班,辦了健身卡,這一切在她看來,很是充實。“誰說畢業就要搭配工作?”學習編導專業的思雨從小就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沒錯,都說要畢業就工作。可在我觀念裡,這並不是一條唯一的道路,為什麼不能做每個人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呢?”

“如果沒有碰到滿意的職位,我就打算去英國學自己喜歡的設計專業。”她說。作為一名實至名歸的“90後”,思雨心中理想的工作是需要有創造性的,對專業的限制也不能太多,當然,創業也是她的一個選擇。“爸媽比較尊重我的選擇,家裡暫時不需要我馬上有什麼經濟貢獻,所以能小任性一下。”她表示。

寧可等待不願屈就

在傳統的就業觀念中,總是在過多地強調就業對於生存的重要性,卻沒有意識到初次就業,對於一個人後續發展的重要性。不可否認的是,初次就業的成功,對自身的發展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若是職業選擇不當,甚至為了就業而勉力為之,會讓你走很多彎路。雖說眼高手低不為提倡,但也不鼓勵為了迎合社會,而放棄自身的興趣。

記者瞭解到,選擇“慢就業”的部分大學生並非找不到工作,而是希望從事更自由、更有創造性的工作。加之,他們在高校能接觸的東西有限,眼界相對窄些,希望在行走四方的過程中,積累相關經驗,最終選準自己的職業方向。

多少人能慢得起

當畢業生把招聘會擠成“沙丁魚罐頭”,卻也難找到立錐之地的時候,慢就業就像自我放逐的魏晉風度般引起社會關注。或曰,慢就業是就業觀念變化;或曰,慢就業是延長的青春期……這些言論自有道理,卻忽視了慢就業亦需高昂的經濟和時間成本。“比如,支教需要耗費時間,遊學和環遊世界同是耗費時間和金錢。坦言之,對多數應屆畢業生來說,如若不找一份工作實現快就業,那麼畢業就意味著失業,連衣食住行都會成燃眉之急。也就是說,想要達到“慢就業”境界並不是多數畢業生所能效仿與複製的。

“雖說慢就業似乎不能成為‘最難就業季’下大多數畢業生的選擇。如同‘慢生活’一樣,慢就業更多的是一種理性就業觀念,是讓畢業生擺正心態,祛除焦慮。”省高新技術人才市場尚主任表示。針對於“少數派”這一人群的選擇,其無論是靠自己、還是靠家庭,無論是暫且躲避就業壓力、還是傾向於找到自我實現的途徑……慢就業無疑為群體焦慮的畢業生提供了另一思路,提醒他們應該理性應對人生的重要抉擇。本報記者王思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