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晨报全媒体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7月2日启动

大陇网-兰州晨报讯(记者赵莉 王学涛)在70年前的抗日战争中,为了保家卫国,无数的陇原儿女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或奔赴抗日前线,抛头颅,洒热血;或支援后方建设,离妻儿,舍家园,许多人甚至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70年后,当那段铁血抗战的岁月成为整个民族不屈的历史记忆和荣光时,许多当年的抗战老兵和曾经战争的参与者、亲历者,却已相继离世,为数不多的健在者,大多都已是耄耋之年。

今年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历史不能忘记;对于那些健在的抗战老兵和抗战参与者来说,保家卫国的功勋不应该被忘记;而对于在那场战争中幸存的亲历者及其后辈来说,当年的苦难和先辈们的抗争,也不可能会忘记。他们的经历和故事,就像是一座座活着的抗战历史纪念碑,将成为一个民族最为鲜活丰润的历史记忆。

本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将于今日正式启动,在为期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本报将在全省范围内寻访抗战老兵及抗日战争的参与者和亲历者,收集抗战期间的老物件、老照片,征集抗战故事,拍摄视频资料,并将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读者可拨打兰州晨报新闻热线0931-96555或0931-8155136提供相关新闻线索。

抗战老兵,您在哪里?

抗日战争时期,甘肃省会兰州不仅是苏联空军援华航空志愿队及国际援华物资的中转站,还是中国空军的重要战区和空军部队的训练中心,自1937年11月5日至1941年10月4日,中国空军和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及我地面高射炮兵部队密切配合,在兰州上空共击落日军飞机47架。在甘肃上百次空战中,许多飞行员血洒长空,英勇牺牲,阵亡及死难的中苏飞行员有63名之多。

陇东是八路军的整训地和出发点,无数的陇原儿女从这里出征抗日战场。有参加八路军投身敌后战场的,其中也包括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参加了红军的陇原男儿;有在原西北军宋哲元、张自忠、吉鸿昌等部队的甘肃子弟,他们转战在喜峰口、忻口、台儿庄、枣宜等战场;有直接应征入伍,被分配到各个战场的;也有参加青年远征军的。全面抗战8年,甘肃共征兵41.16万人,征马1.18万匹。先后有4328名陇原儿女牺牲在抗日战场上。

英勇的陇原先辈们,用血肉之躯铸钢铁长城,用鲜血和生命抵御侵略、保家卫国,成为后辈们幸福生活的缔造者。如今,这些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英雄们若还健在,大多都已是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他们所经历的抗战,正是整个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他们尚保存的记忆,更是这个国家最为珍贵鲜活的历史。如今,他们在哪里?他们的生活还好吗?他们的经历和功勋,被铭记了吗?他们还有什么未曾了却的心愿吗?

从即日起,本报将面向全省各地寻访当年的抗战老兵,读者可拨打兰州晨报新闻热线0931-96555或0931-8155136提供相关新闻线索。

寻访战争亲历者,共同见证抗战历史

除了那些英勇奔赴抗日战场的革命先辈,更多的陇原儿女选择了用支援后方建设、保障物资运输的方式来支持抗战,保卫家乡。抗战时期,外援物资除了通过安南、滇缅两条公路可运入国内外,还有西北的甘新公路。尤其是在西南援华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后,甘新公路更是一度成为国际援华物资输入的唯一陆路交通,每月有上千吨苏联援华物资通过汽车、马车、驼运沿此路运到兰州,再向中国腹地周转。

甘新公路于1938年5月开工,在整个修建过程中,河西人民为修路作出了巨大牺牲。不少人因修路丧失家园,沿途村民房屋大量被拆除,椽子檩子用于工程建设,工程需要土方、石料、沙子均摊派给沿途各县的农民,农民的大车、骆驼、骡马等都被征用修路,许多民工被派套上自己的牛车、毛驴车到杳无人烟的星星峡一带施工。

为了保障各类物资的及时补给,甘肃还组建了羊皮筏子水运队,沿黄河顺流而下向宁夏、绥远等地的抗日部队运送物资、弹药,沿嘉陵江向重庆运送汽油。数十人组成的皮筏子运输队沿河顺流直下,时而伴着高亢的花儿,筏子在滚滚浪涛中飞渡,剪出一道道壮丽的风景……羊皮筏子赛军舰,成了当时一道闪亮的记忆。

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甘肃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为争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整个抗战时期,日机空袭轰炸甘肃省会城市兰州及金昌、武威、靖远、平凉、陇西、天水等中小城市共71次,出动飞机1081架次,投弹4090枚,炸死炸伤平民1426人,炸毁房屋2.4万余间,造成巨大财产损失。

经过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今天,当我们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当年那些为了支前修路而丧失家园、背井离乡的建设者们在哪里?参加过物资运输的亲历者在哪里?在日军的狂轰乱炸中生存下来的幸存者又在哪里?他们的记忆和经历,同样是那段民族历史不可或缺的见证和组成,如今,他们还健在吗?他们当年的往事,还有后人在传承着纪念着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