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廣明元年(公元880年),曾經強盛不可一世的大唐朝,來到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黃巢帶領十一萬農民起義軍,攻破潼關天險,浩浩蕩蕩直撲唐都長安。唐朝各地守軍面對強敵壓境,無不望風而逃,一潰千里。唐僖宗見勢不妙,在文武百官護送下,帶著後宮妃嬪和皇子們一溜煙逃奔四川。
在這場變亂中,唐僖宗的弟弟壽王李曄,卻表現非常出色,他當時還是個十幾歲的毛頭小子,負責掌管護駕的禁軍。一片混亂惶恐之中,李曄卻處變不驚,沉著應對,圓滿完成了護駕任務,得到了唐僖宗和大臣們的刮目相看。

黃巢之亂平定後,唐僖宗得以重新回到長安。文德元年,唐僖宗身染重病,一命嗚呼,死時沒有指定繼承人。宦官楊復恭非常狡黠,他搶先擁立壽王李曄登基,史稱唐昭宗。李曄當了皇帝,可謂喜憂參半。喜的是自己當上了大唐天子,憂的是唐朝當時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末世,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各地武將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完全成了個爛攤子。
唐昭宗一共在位16年,唐朝在他統治下,一步步走進覆滅的深淵。他的兒子唐哀帝登基時,已經完全成為軍閥手中的傀儡,且僅僅不到三年就被殺死,根本沒有行使過一天皇帝的職權,因此唐昭宗是實際意義上的末代皇帝,唐朝的滅亡這個鍋是鐵定要他背的。
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基本都會受到後人的口誅筆伐,評價是一邊倒的惡評如潮。唐昭宗卻是個例外,後世對他卻給予一致好評和深深的同情。唐昭宗一手葬送大唐江山,為什麼還能得到後世一致好評?
原來,這與唐昭宗在位期間的表現有關。歷代亡國之君一般有兩種人,一種是商紂王類型,貪圖享樂、驕奢淫逸,禍亂朝綱。一種是劉禪類型,庸庸碌碌無所作為,坐以待斃。而唐昭宗卻與他們截然不同。
從個人私德上而言,唐昭宗完美的像個苦行僧,一輩子只娶了一個何皇后,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一概無有,大興土木、貪圖享樂等敗家子作風統統與他絕緣,他在位期間,幾乎全部精力和身心都投入到振興國家、挽救唐朝上,孜孜不倦,費盡心血。
從個人能力而言,唐昭宗是唐朝中後期所有皇帝中最有作為的一個。他面對極端困難的局面,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勵精圖治,對症下藥,準確意識到唐朝當時面臨的各種問題,並採取卓有成效的手段予以解決。
唐昭宗在位期間,先剷除了禍國殃民、專權擅政的大宦官楊復恭,把皇權牢牢抓在手中,乾綱獨斷。藩鎮割據是晚唐時期危及唐朝生存的最緊迫問題、也是最棘手的問題,唐昭宗毫不氣餒,他以非凡的勇氣,組織起軍隊,主動出擊,討伐那些公然對抗朝廷的軍閥。同時,他利用合縱連橫之術,挑動朱溫、李克用、李茂貞等軍閥自相殘殺,彼此消耗實力,他則坐收漁人之利,顯示出高明的鬥爭技巧。
遺憾的是,唐朝當時方方面面的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內外矛盾重重,百弊叢生積重難返。唐昭宗的種種努力,起到了一定成效,但並未能挽救唐朝的最終滅亡命運,他本人也死在軍閥朱溫的刀下,以身殉國。
唐昭宗的勇氣和才幹,贏得了後世的高度評價,認為他“神氣雄俊”,“尊禮大臣,詳延道術,意在恢張舊業,號令天下”,“自古亡國,未必皆愚庸暴虐之君也,雖有智勇,有不能為者矣,可謂真不幸也,昭宗是已”。都認為他不是一個昏庸無能之輩,只是生不逢時而已。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