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義拋棄華為5G,斷供芯片,從阿里套現1.2萬億,馬雲強勢出手

想必大家都知道,在如今的科技行業當中熱議最高的便是華為,其中華為被美國"壓制和制裁",毫不客氣的說在科技領域引起了一陣的動盪。華為在中國屬於比較大的民營企業,近年來一直在為自己的發展默默努力,其中華為的5G的相關專利有幾千個,正當華為將要5G時代引領潮流的時候,沒想到華為會突然因為不知名的原因被美國"制裁"。

孫正義拋棄華為5G,斷供芯片,從阿里套現1.2萬億,馬雲強勢出手

5g時代即將到來,全球電信企業正在積極開展5g市場佈局,國內華為集團也不例外。它不僅贏得了中國四大運營商的5g訂單,而且在5g市場佔據了比較大的市場份額。數據顯示,2020年2月,華為董事總經理丁耘宣佈,華為已獲得91份5G商業合同,其中47份來自歐洲。與愛立信的81份合同和諾基亞的67份合同相比,在美國全國打擊華為5G訂單後,華為仍然位居世界第一,除了美國和日本拒絕華為5G外,世界其他國家都歡迎華為。

孫正義拋棄華為5G,斷供芯片,從阿里套現1.2萬億,馬雲強勢出手

不久前,上海華為科技有限公司的CEO任正非辭去公司董事職務,華為前總裁孫亞芳辭去公司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長職務,交由田興普來擔任。此外,包括華為的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內的4名關鍵人員已全部撤出,其中董慶陽和陳志東為主要成員。


如此重大的人事變動,對華為的發展也沒有造成多大的影響,任正非在不久前就說過"華為不會因為抓了誰,而停止不前"更何況是人事變動。這也足以說明華為集團在5G技術和科技上的實力非常強大,絲毫不受外在因素所影響。此外,華為的海外訂單顯示,日本軟銀集團(Softbank Corp.)是第一家站出來支持美國、拒絕華為5G的公司。

孫正義拋棄華為5G,斷供芯片,從阿里套現1.2萬億,馬雲強勢出手

軟銀公司在芯片製造商ARM有很大的投入,美國對華為實施"制裁"後,ARM停止向華為供應芯片。孫正義還放棄了華為在日本的5G技術和設備,並與諾基亞簽署了5G合同。這不僅是華為的巨大損失,也是軟銀(Softbank Corp.)和日本電信運營商難以理解的舉動。

孫正義拋棄華為5G,斷供芯片,從阿里套現1.2萬億,馬雲強勢出手

畢竟日本60%的移動通信設備都是華為生產的,這次軟銀公司沒有選擇華為,這讓人很困惑!儘管軟銀(Softbank Corp.)的決定似乎非常果斷,但事實上,它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據悉,早在美國與華為發生摩擦之際,日本就立即"表示忠誠",並普遍提議更換當地華為的設備。當時,軟銀表示,如果所有基站都被更換,它們可能會損失近1000億日元,約合61億元人民幣。


根據相關報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軟銀公司已經將華為視為競爭對手。畢竟,軟銀(Softbank Corp.)長期以來一直涉足日本通信行業。


不過,根據諾基亞的報告,諾基亞已經與日本軟銀集團(SoftbankCorp.)合作。日本軟銀(Softbank Corp.)與華為(Huawei)的競爭對手諾基亞(Nokia)簽署了5G協議。但到目前為止,軟銀公司的4G設備主要來自,與其密切合作的中國華為集團。

孫正義拋棄華為5G,斷供芯片,從阿里套現1.2萬億,馬雲強勢出手

相信大家都應該知道,軟銀的孫正義也投資了阿里巴巴。依靠阿里的上市,他也為自己的決定贏得了財富,一度成為日本首富。數據顯示,孫正義不僅是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東,而且每年他在股票的投入中,就可以賺取數千億美元的利潤。


孫正義放棄了華為5G,切斷了芯片供應。軟銀還從阿里巴巴套現1.2萬億日元,約合768億元人民幣。從軟銀(Softbank Corp.)最近的行動來看,該公司顯然不想幫助華為。現在來看,孫正義一直在減持阿里巴巴的股份,在套現1.2萬億日元后,他直接投資了美國的電信企業。

孫正義拋棄華為5G,斷供芯片,從阿里套現1.2萬億,馬雲強勢出手

於是,日本軟銀公司正式加入美國陣營,這讓不少網友想起了日本的"東芝事件",但孫正義並不害怕。只能說他是一個不重視感情的商人。在中國賺了這麼多錢之後,在關鍵時刻做出這樣的舉動真是令人費解。令人欣慰的是,當孫正義做出這些舉動時,馬雲也採取了行動!


在中國,孫正義的行為受到許多業內人士的質疑,很多人還呼籲馬雲做出改變。與此同時,日本軟銀集團提議清算目前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馬雲還召集了阿里巴巴的所有高級管理層,並在內部宣佈了在最短時間內"脫離"日本軟銀集團的重要決定。畢竟,華為是自己國家的國企,馬雲對華為的立場一直非常堅定,馬雲也站在自己國家的企業一邊。

孫正義拋棄華為5G,斷供芯片,從阿里套現1.2萬億,馬雲強勢出手

對於阿里巴巴來說,其實一直都有消減軟銀佔據股份的計劃,而阿里的目的非常直接,不會讓軟銀繼續在國內市場"賺錢"。不僅阿里巴巴,一些國內企業也表示,將重新考慮是否繼續與軟銀(Softbank Corp.)合作。因此,對於軟銀公司來說,它很可能完全失去其在中國的市場。同時,軟銀公司對國內科技產業的投資也將蕩然無存,數十年的努力將付之一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