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雞”大法,小時候的“講究”

“吃雞”大法,小時候的“講究”

無意間閒聊起來,時常會講到農村一些不成文的小習慣。母親那代人,通過言傳身教,把那些小習慣變成了沒有科學依據的小講究。直到今天來說,依然有趣,甚至至今還被母親延用。

我所記憶的年代,不是頓頓有雞吃的年代。彝家人天性的熱情造就了我們接待客人烹牛宰羊的習慣,所以只有有客人或者過年才能有口福吃到雞肉。請家神、瞧門向、房屋落成、小孩滿月等這樣的日子,是童年裡總期盼的。

請家神這樣的日子最為講究,母親算定了日子,請來了“躲夕”(先生)幫忙請家神,“躲夕”這個詞是我胡編亂造的同音詞,就且解釋未這種人的職業是為了幫人躲避最後的日子吧!雞頭、雞卦(連接雞翅膀部分)、雞翹(雞屁股)得給“躲夕”吃,裡面不能放蔥蒜。“躲夕”是必須吃這幾樣的,吃完還得瞧,啃完的雞骨頭暗示了些什麼,並神神秘秘的向大家暗示,也不明說會發生啥事,多年以後電視普及,我才懂,那叫天機不可洩露也!

除了“躲夕”吃的講究,雞肝得給家裡的老人吃,小孩不能吃“雞懵懂”,吃了沒記性,不能吃雞腳,吃了雞腳長大後寫字潦草代筆。。。。

吃雞的講究大概完了,長大後才明白,那些父母言傳身教的講究,是一種規矩,是教養,傳承的是一種敬,一種承讓和孝道。至於那些小孩不能吃的藉口,正是為了敬長輩、孝父母,又讓小孩能通俗易懂不哭不鬧的接受。

如今的我啃了不少雞頭,吃了不少雞卦,父母的那些講究都被我不講究過,但我終究是學會了做人的講究。

“吃雞”大法,小時候的“講究”

“吃雞”大法,小時候的“講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