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蔡邕被誅

漢末有兩個人物很有意思,儘管本人都名重一時,但時過千年,各自的"女兒"卻比他們更為人們熟知。這兩人,一個是司徒王允,策劃乾女兒貂嬋,巧使"連環計",挑撥呂布殺死了董卓;一個是左中郎將蔡邕,女兒蔡琰被匈奴掠走多年,後由曹操重金贖回,譜寫了一曲"文姬歸漢"的史劇,傳唱至今。

而這兩個"父親"之間,也有好戲:蔡邕正是王允所殺。

公允地說,蔡、王兩人,在歷史上,應該都算正面人物,之所以成了生死冤家,說來話長。

淺談蔡邕被誅

《殷芸小說》是這樣描述蔡邕死因的:當初司徒王允好幾次同蔡邕辯論,王允經常理屈詞窮,因此而怨恨蔡邕。後來王允誅殺了董卓,並且拘捕了蔡邕。朝廷眾臣爭相為蔡邕說情,都沒效用。太尉馬日磾對王允說:"蔡邕忠厚正直,素來有孝順的名聲,況且又是曠世奇才,瞭解很多朝廷的事務。現在董卓已除,撥亂反正,正好起用蔡邕來整理律歷、禮樂、刑法等十項綱紀。如果您在這個時候將蔡殺了,恐怕會令天下的人失望。"王允說:"難道死了蔡邕就沒人替代了?十項綱紀暫時整不出有什麼要緊?"還是把蔡邕殺了。

淺談蔡邕被誅

其實,殷芸這樣演繹,只是小說家言。王允不殺蔡邕,決非個人恩怨,主要還是政治原因。

蔡邕通詩文、精樂理、善書法,是東漢末年的一介名士。董卓掌權時,慕名召蔡入宮,賞其才,據說三日之內,就讓他連升了三級官職,後官拜左中郎將,封高陽鄉侯。而文人多重感情,待到董卓被誅殺後,消息傳來,蔡邕正好坐在王允旁邊,卻當眾慟哭,這才被王允怒而拿下。通過艱險的宮廷鬥爭,好不容易扳倒了董卓這樣的權臣鉅奸,餘黨未肅,朝廷內部卻有人公開為董卓鳴不平。王允不才,在政治上,當無可非議。


淺談蔡邕被誅

此刻,如果蔡邕繼續打感情牌,服罪討饒,或可免於一死也未可知。蔡卻偏偏改換了政治腔,說"黥首刖足"不要緊,只要能留得性命,自己願意把畢生都獻給修史事業。你想王允懂權謀、能屈伸,在董卓眼皮底下隱忍多年,總算在一場血腥的權力格鬥中勝出,是一個典型的政治家,怎能容忍讓一個敵我不分的文人,來書寫這段歷史,並將其載入史冊。故而,蔡邕這話不說還好,說了,恰恰提醒了王允,要將輿論控制在自己手中,不如將蔡邕早點殺掉。從這個角度評析,蔡邕之死,可以說完全是咎由自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