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英雄的国家。纵观历史长河五千年,大江蜿蜒曲折,其中不乏湍流激涌,千里长河浪淘沙,奔流往复始不还。
朝代更迭中,越是古前的时代,武力统治手段越占据上风。战士都是以血肉之躯筑防守之铁壁,为保一方土地献无限热忱。
势态所迫,弃文从军
方先觉,字子珊,1905年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府萧县(今安徽萧县)一户乡绅世家,父亲是清末秀才,自小家境良好,受父亲影响,得以私塾启蒙,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熏染。
1917年,他考入徐州中学,立志成为一名律师。在大学期间,他接触到了三民主义,革命思想在他脑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只待蓄势而发,这颗种子被黄埔军校赴上海秘密招生的滴水之音灌溉,终于破土而出。
方先觉毅然决定投笔从戎,在许多战斗中表现出色,军衔也是连连高升。
错听命令,坚守衡阳
1944年,日方集结50万余兵力,向中方发动了大规模进攻。5月长沙沦陷,战火不断,处于兵家要地的衡阳成为关键标志点。
在抗战中积累丰富经验的方先觉接到了国民政府的电报,要求其无条件坚守衡阳7日,与上司通话因信号差的缘故,错把上司命令的死守7天听成"死守47天"。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在那个艰苦的岁月,任何看似不可能的指令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因为毫无退路下达的,他虽然也怀疑过命令的正确性,却还是选择了听从命令。
率领疲惫不堪的第10军以决绝的态度,以不足2万的兵力对抗6倍之差的日军重兵。全军向死而生,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一点希望。
就这样将错就错,结果还出人意料,打出了军事历史上的传奇。这场战役的胜利轰动了国内外,收到一致的称赞,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
奋战到底,来生再见!
一战未歇,再战又起,方先觉率领人员补给极其不足的第10军保卫衡阳。
即使清楚地明白敌我差异,他也依旧做好军事部署,勘察地形,布防设计,又疏散市民避难,行动举止间是风雨不动的坚毅。
四十多个日日夜夜,我军面对强劲敌人未曾言弃,然枪支弹药耗尽,储备粮库亦空,山穷水尽终是无路。
轰炸中方先觉抱着必死的决心向重庆发送最后一份泣血的电报:“重庆军事委员会蒋委员长:敌人今晨由北门突入以后,即在城内展开巷战。我官兵伤亡殆尽,刻再已无兵可资堵击,职等誓以一死报党国,勉尽军人天职,决不负钧座平生作育至意。此电恐为最后一电,来生再见!”
字字坚决,以一死作为了结,也坦荡告诉全国,他方先觉未曾愧对军人一名,便是滴尽最后一滴血也是为了斩杀敌人。以死报国,当值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