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線上金像獎之後,還有後浪跟進嗎?

短短12分鐘,乾淨利落。


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少年的你》毫無意外。

首屆線上金像獎之後,還有後浪跟進嗎?


距離影迷們上一次的線上狂歡——2月10日奧斯卡頒獎典禮,僅僅不到三個月。三個月內,肺炎疫情就迫使包括韓國大鐘獎、美國西南偏南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戛納電影節在內的多個國際電影活動或推遲、或直接取消。

而作為目前第一個成功舉辦的較大線上電影節,香港金像獎獎項選擇在線上頒佈,其背後的意義又代表著什麼呢?廣受詬病的線上影展,是否真的形式大於意義?線上電影節會在未來半年甚至一年內持續舉辦嗎?

這是我們今天一同探討的問題。


首屆線上金像獎之後,還有後浪跟進嗎?

2020,沒有頒獎季

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電影。

而新冠肺炎,也恰巧如此。

從1月以來,一切電影的線下業務都被叫停。而電影節似乎又是所有電影線下業務中,最為危險的那個環節。相比有著固定人群的劇組拍攝與做好防護措施的影院有序復工,電影節的幾乎每一個環節都隱藏著巨大危機——人頭攢動的紅毯、人山人海的首映與展映活動、絡繹不絕的電影節市場以及座無虛席的開閉幕式。

首屆線上金像獎之後,還有後浪跟進嗎?


這或許也是香港電影節最終選擇採取線上舉辦的重要原因。即便是此前經歷過了從1-2月的正常運營,到3-4月緊急關門再到5月有序恢復的香港電影院,也讓電影節主辦方最終在疫情尚未完全穩定下來之前將活動轉移到線上。

2月4日,韓國電影大鐘獎正式官宣推遲。作為韓國的三大電影節之一,本屆大鐘獎原本預計2月25日在首爾舉辦。而2月4日官宣推遲的韓國,僅有18例確診病例,提前20天就官宣電影節延期舉辦,可見電影節組委會對這一次疫情的絕對重視,而這也正式拉開了各大國際電影節因為肺炎疫情推遲活動的序幕。

首屆線上金像獎之後,還有後浪跟進嗎?


與此同時,在當時受疫情波及較輕的歐洲也開始陰雲密佈。2月底的柏林電影節蓄勢待發,但歐洲大多數國家都已經開始對中國內地遊客實行了入境管制,也導致了大批內地電影人與媒體人的缺席。在3月1舉辦的柏林電影節閉幕式紅毯上,已經有人開始戴起了口罩,而此時的他,似乎還被其他人視為異類。


首屆線上金像獎之後,還有後浪跟進嗎?

3月開始,疫情正式在歐洲及北美地區爆發,大批電影節、影展活動選擇了延期與取消處理。從表格中我們也能看出,電影節面對肺炎疫情的主要幾種策略。

第一種,也是最消極的處理方式,直接停辦。美國西南偏南電影節以及法國安納西動畫電影節採用的都是這種策略。

第二種,延期。這也是大多數電影節都正在採取的策略,同時不少電影節也開始把電影節進行拆分,不少電影節甚至取消一切線下環節,將部分環節放在了線上。

第三種,距離目前還有至少3個月以上的的電影/電視節。例如即將在9月舉辦的美國電視艾美獎以及明年2月的奧斯卡,目前僅僅是改變了入選、報名的部分規則,但是並不排除在後續改變的可能性。

首屆線上金像獎之後,還有後浪跟進嗎?


從表面上看,似乎疫情對於2020年電影節的影響並沒有那麼誇張,相比院線電影市場的死氣沉沉,至少包括北京電影節線上影展、Youtube與翠貝卡電影節即將合辦的We Are One線上電影節以及剛剛落幕的首屆線上香港金像獎,還是讓電影節以另外一種方式繼續存活了下來。

但這種“名存實亡”的線上電影節在一開始,也面臨著巨大的爭議。此外,脫離了線下活動的電影節,到底還有多少意義呢?


首屆線上金像獎之後,還有後浪跟進嗎?

線上電影節的侷限與壁壘

在全球電影市場停滯的大環境下,電影節的變動,自然也是無奈之舉。而在電影節的變動之下,整個電影生態無疑會受到更加深遠的波及和影響。

不可否認在疫情面前,線下娛樂行業面臨著緊急變通的必要性。然而不同於面對線上演唱會時網友們的轉發、支持與積極嚐鮮討論,面對線上電影節時,無論是觀眾影迷還是大部分業內從業人員,都不抱有太過正面的看法。

為什麼呢?

一般來說,一個電影節包含競賽、市場與展映三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以滿足電影行業不同業務和方向上的需求,我們來逐個分析。

首先說電影市場環節。電影市場是全球電影版權交易的一大場所,吸引著眾多電影商人前來駐足,推動全球優質電影的輸出與引進,這也是電影節承載的另一大市場價值所在。例如很多剛剛在戛納電影節放映後的電影,轉眼就會成為這裡的熱門交易項目,被海外各大片商購得外國版權。

首屆線上金像獎之後,還有後浪跟進嗎?


目前採用的網上交易則極大地降低了電影節市場的參展門檻,而如果一個電影節不能現場交易、現場看片、現場談判,那它本身存在的意義就失去了太多。

其實,近年來互聯網以及配套技術的迅速發展,給展會類的線上化提供了遠比十年前更好的方式。實時渲染3D大屏技術、AI服務、VR技術以及光粒子裸眼3D展示系統,都已經在世界各大科技展會上得以應用,但是距離大範圍普及還過早,大多數電影人自己都還未曾嘗試過,就更不要提操作這些系統展示給別人了。

從2003年開始就存在的“線上廣交會”,其交易成交額僅佔廣交會總成交額的1%以下,這或許也片面的展現了線上電影市場所面臨的困境,即線上模式對於電影市場買賣雙方的資質、信用評估認證均產生了巨大的考驗。

其次再說電影評獎。

此次香港電影金像獎,以及並沒有電影市場及展映環節的美國金酸梅獎,都已經採取了線上頒獎的模式。

首屆線上金像獎之後,還有後浪跟進嗎?


相比影迷最關心的獎項究竟花落誰家,大多數普通觀眾,還是更關心電影獎項的其他附加配套環節。一般而言,與電影節頒獎同時舉行的還有紅毯活動。這也是線下舉辦頒獎活動的更大意義之一。此外,頒獎典禮中的開場秀、中場演出、不同頒獎嘉賓的串詞、以及捕捉公佈獎項那一瞬間時臺下各位提名者的微表情,都是頒獎禮當天的媒體輿論的各大熱門。

而線上頒獎,毫無疑問也失去了頒獎典禮的幾乎所有附加價值,雖然說迴歸到了獎項本身,但影響力已經完全無法同日而語。

最後,也是目前遭遇詬病最大的,也就是影展部分。

這也是目前面對普通觀眾、影迷的活動。例如Youtube的We Are One線上電影節,就更多側重於展映活動。五一假期的北影節與愛奇藝合辦的“春季在線影展”,也都屬於這一類型。

但從片單公佈的那一刻起,類似的影展就面臨著巨大的輿論爭議。“片單太過單薄”、“僅有2部新片”、“為什麼只能在手機上看?”、“既然是在線影展為什麼還要限量售賣?”的相關討論不絕於耳。


首屆線上金像獎之後,還有後浪跟進嗎?

線上電影節的未來

以上總結來看,即便在互聯網成熟度、普及度全球領先的中國內地,似乎線上電影節相比線下來看,的確存在著各種的侷限。並且大多數情況並不是主辦方不夠努力,而確實就是客觀條件的限制。

首屆線上金像獎之後,還有後浪跟進嗎?

線上電影節不是原罪,疫情才是。

但儘管面對諸多的桎梏,電影節依舊需要活下去。例如大師班、訓練營等電影節環節,就可以繼續推行下去,甚至能夠在以後形成一個固定的欄目,讓更多的普通人“參與”到電影節中。同時在辦線上活動時,如何避免線上活動的低參與感、低儀式感,也是相關策展人需要注意的。

互聯網技術仍然在不斷髮展,或許從明年疫情正式結束之後,部分電影節也可以選擇“線上”與“線下”並行的方式,讓線下To B,線上To C,同時從更多的角度挖掘線上電影節的可能性,而不是直接複製照搬線下活動。

長遠來看,線上電影節註定只能是線下電影節的補充與拓寬,在肉眼可見的未來三十年內並無任何替代的可能性,但在疫情當下,我們或許也應該給予目前的線上電影活動些許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